吳鐘(八極拳宗師)

吳鐘(八極拳宗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鐘,字弘聲(1732--1822)回族八極拳宗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鐘
  • 別名:吳弘聲
  • 國籍清朝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山東省慶雲縣后庄科村人
  • 出生日期:1732
  • 逝世日期:1822
  • 職業八極拳
  • 信仰伊斯蘭
吳鐘(1732~1822)字弘升,回族,清代海豐縣(今慶雲)后庄科村人,八極拳創始人。
《吳氏家譜》記載,吳氏祖籍安徽歙縣,明永樂三年(1405年)因高祖吳榮特授河間府滄州鹽運分司遷至河北滄州,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吳氏第六代吳師孟落戶后庄科村。
吳鐘為吳師孟曾孫,祖父吳玉書、父親吳天順都擅長武術、身手不凡。吳鐘天性聰穎,發蒙即可過目成誦,自幼練習武術。吳天順量才施教,悉心傳授武學,吳鐘武藝精進。
乾隆十年(1745年),吳鐘師從馬勝標,精心學藝十二年,技藝大進,得太祖三十二式、少林刀法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馬勝標病逝,吳鐘張貼求師。一對武藝高強的呆叟夫婦來到后庄科村,悉心傳授技藝,吳鐘潛心研習,武藝日益長進。呆叟夫婦始終不肯告知姓名,後來才知是反清復明志士,吳鐘懇留為其養老送終。幾年後,呆叟夫婦先後病故,吳鐘遂將師父師母葬於村南。吳鐘節哀繼志,將多年功夫精研細練,刻意琢磨,逐漸融為一體,創出獨門“八極拳”。之後,吳鐘離家出遊,遍訪名師,訪友較藝。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吳鐘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拜志輝大師演練氣功三年,將氣功融入八極拳,使八極拳更為通達高深。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吳鐘游至陝北梭羅寨,拜武林泰斗賴魁元為師,受其真傳,得-大槍法,武藝日臻成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吳鐘隻身南遊,來到福建南少林寺,持一桿大槍三進三出少林寺,暗器無一著身,被寺僧和鎮寺欽差官譽為“神槍吳鐘”,威名遠震四方。此事傳到京城,素以武功蓋世自居的撫遠大將軍、恂勤郡王胤禵便召吳鐘進京比武一試高低。二人切磋武藝時商定,以殳(練武用長桿)為器,殳端塗上白粉,以身著白粉多者為敗。未戰幾個回合,胤禵的眉間就被白粉所塗,竟然沒有察覺,懷疑吳鐘用了幻術。又改用麵糊塗於殳端,二人再戰,胤禵用殳-般前後左右向吳鐘身上點來,吳鐘用騰跳躲閃等輕身之法破之,突然用一個金雞獨立、白鶴展翅招式,將麵糊再次塗在胤禵的眉間,胤禵仍然沒有察覺,最終折服,於是拜吳鐘為師,留其在郡王府傳授自己槍法,兼授御林軍八極拳法。吳鐘比武勝恂勤郡王胤禵,一時令全國習武者人人皆知,“南京到燕京,大槍數吳鐘”的美譽不脛而走。
之後,吳鐘對朝廷的加封官位堅辭不受,來到直隸天津鹹水沽戳桿設場教徒,傳播武藝,以保鹽鏢為生。他與武林泰斗康德力、李章、劉三閃交流技藝,換譜為表,傳同一家,時有“吳鐘的槍、康大力的棍、劉三閃的架子天下趟,貼身靠打數李章”之說。吳鐘融各家之長,加之師傅賴魁元又贈送飄搖刀法,武藝更加出神入化。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吳鐘回到家鄉,在后庄科村設場授藝,教練八極拳,習武者眾多。吳鐘之女吳蓉學父技,悟得其理,技藝獨到。吳鐘傳藝同時,把幾十年所掌握的各種拳法、器械及氣功進行系統歸納、整理,采眾家之長,反覆提煉,融為一體,集其大成,創立內外兼修,意形俱練,以“六開”“八招”和“-大槍”為主體架構的八極拳體系,從而使八極拳得以廣泛傳播,代代相傳,興盛不衰,名揚海內外。
道光二年(1822年)農曆十月十五日,一代武學宗師吳鐘無疾而終,享年91歲,葬於慶雲縣后庄科村吳氏祖墳。
吳鐘所創八極拳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美譽,歷來深受習武者的推崇和喜愛,國內外愛好者眾多。200多年來,后庄科村吳氏後裔一直世守著-槍和八極拳,保持著習武之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