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引孫(吳道台)

吳引孫

吳道台一般指本詞條

吳引孫(1851~1921),字福茨,一字茨甫。江蘇儀征人,祖籍安徽歙縣,十七歲時補諸生。同治癸酉(1873年)參加廷試考得一等,在刑部做個七品小京官。光緒己卯(1879年),升任軍機處章京領班。後離京出任浙江寧紹道台,兼浙江海關監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引孫
  • 出生地:江蘇儀征
  • 出生日期:1851年
  • 逝世日期:1921年
人物生平,個人成就,政治表現,測海樓,個人作品,人物家族,吳氏四傑,吳道台宅第,

人物生平

吳引孫,字福茨,祖籍安徽歙縣,自其高祖時遷入揚州,居郡城而屬籍儀征。父名植,平生精《易》理,旁通諸子百家之書,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能文章充選貢,後候選直隸州州判,惜英年早逝,在吳引孫十三歲時,便撒手塵寰。
吳引孫生於鹹豐辛亥六月十六日即公曆1851年7月14日。
同治六年(1867),吳引孫十七歲,補諸生。
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拔貢。
同治十三年(1874),朝考一等三名,奉旨以七品小京官用簽分刑部,七月到任,在浙江司行周,派充幫主稿。
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期滿,奏留。
四年(1878)五月,捐免歷俸,期滿作為額外主事;八月考取軍機章京引見,奉旨記名。
五年(1879)三月,傳補軍機章京;是年順天鄉試中式七十七名舉人;十月,兼總辦秋審處併兼派浙江司主稿。
九年(1883)九月,補湖廣司主事,升貴州司員外郎。
十二年(1886)四月,考試漢御史奉旨記名,以御史用充軍機幫領班章京、領班章京,歷充方略館協修、纂修、收掌提調等差,並派兼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差,又歷次隨圍出力,部給隨帶加二級。
十四年(1888),京察一等引見,奉旨記名,以道府用蒙召見一次;九月初九日,奉旨補授浙江寧紹台道。
十六年(1890),奏派兼辦寧鎮海防營務處,總理鎮海南北岸炮台事務。
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六日,奉旨補授廣東按察使;三月到京,蒙召見三次;七月到任。
二十八年(1902)六月,奉委總理廣東省城武備學堂事宜;十二月十八日奉旨補授甘肅、新疆布政使。
二十九年(1903)正月,經前署總督德壽、署巡撫李興銳會奏,以廣東武備學堂巡警事務甫經開辦,請俟新任臬司程儀洛到粵再交卸等因,奉朱批著照所請;閏五月,兼署藩司篆務;六月交卸藩、臬兩篆;八月到京,蒙召見二次,賜御書福字。
三十年(1904)六月二十日,到新疆布政使任,奉委總理全省營務處。
三十一年(1905)二月,接奉行知以上年皇太后七旬萬壽,恩詔給以從二品蔭生,請以子頌賢給蔭,咨部覆準,給予蔭照,蒙賜綢緞二匹;八月十八日,奉旨署理甘肅、新疆巡撫;九月二十一日,接赴署任。
三十三年(1907)二月十二日,到京,蒙召見一次;五月二十八日,奉旨補授安徽布政使;六月初一日,具折謝恩,並另摺奏請巡解原籍,奉旨調補福建布政使;七月初六日,奉旨調補湖南布政使;初八日,具折謝恩,蒙召見一次;十八日請訓,蒙召見一次,旋即出京行抵湖南省城;九月初二日到任。
三十四年(1908)因親母周病故,丁憂;到籍安葬,守制。
宣統二年(1910)服滿;六月二十五日,奉旨補授浙江布政使。
三年(1911)九月十五日醜刻,杭州兵變,焚撫署,城隍山駕炮攻旗營,藩署屢受巨彈,吳引孫時任浙江布政使,攜眷暫避署側民屋。十八日,吳妻鐘夫人率子頌賢等移居上海。十九日,湯都督壽潛派員約吳在藩署清理庫款簿冊。廿八日吳由杭至滬,寓五馬路十三號洋房。十一月中旬,吳引孫捐助揚州軍政分府米一千石。
民國元年(1912):陰曆二月十四日,接國民協會總協理函,推吳引孫為參事。十九日,吳剪髮去辮,不易服。《年譜》稱“余旅滬年余,交遊甚寡,足不出戶,客居無事,偶成感懷、答友各詩四十餘首,聊以自遣”。
民國三年(1914):吳引孫之妻鐘氏夫人亡故,吳引孫悲傷不已,《年譜》雲“余與鐘夫人結縭四十三年,苦甘與共,形影相依,一室倡隨,深資內助,一旦永訣,老境何堪”。
六年(1917):《年譜》載“近來時閱修養性命各書,藉以衛生。每日仍行深呼吸各二刻。余昔年曾於別號‘福茨’、‘仲申’之外,另號‘養寬’以自儆。現又自號曰‘拙圃老人’、‘玉林居士’、‘潛真子’、‘玉公羽’,又曰‘佛慈’,均刊有圖章”。
八年(1919):《年譜》載“余於三月廿七日寅刻睡夢中得一聯語:立定腳跟,同登彼岸;放開眼界,普度群生。晨起志之,益加自勉”。
九年(1920):吳引孫七十壽辰,舉辦家庭慶祝會。《年譜》稱“自八月初四日起,每日早、中、晚行深呼吸三次,每次行一千八十呼吸,並於呼吸時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千八十遍,計每日共三千二百四十呼吸,念佛號三千二百四十遍,日無間斷”。
資料來源:上海圖書館所藏吳引孫手稿《詳細履歷底稿》、《自述年譜》等資料

個人成就

政治表現

戊子(1888)秋天,吳引孫出任浙江寧紹道台,兼浙江海關監督。吳引孫到浙江任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創立崇實書院。“崇實”二字可見其辦學宗旨。他首先教學生實學,而以文藝居其次,所以他的學生大都是實幹家。這在國力極度衰弱的晚清時代,不能不說是非常有見地的。吳引孫在做寧紹道台之時,同時負責海防事務,而這時發生了一件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中日甲午(1894)戰爭。吳引孫在國家存亡關頭上,表現出了特別幹練的才能,他親自規劃海防,建築要塞,加固炮台,購買軍械,訓練新兵,沿海一帶井井有條。因為他十多年的政績顯著,升任廣東按察使。他針對廣東民風好鬥的弊病,編寫通俗歌謠教化民眾,收效顯著。因為國事日非,他又在廣東創立武備學堂,深得李鴻章的賞識。後來,他又遷任甘肅新疆布政使,大刀闊斧,懲治腐敗,以布政使的身份彈劾前任巡撫,引起朝野震驚。辛亥革命後,吳引孫棄官而歸,遁跡海上,成為大清遺民。

測海樓

吳引孫在揚州修建的測海樓,是晚清東南地區頗負盛名的藏書樓。時人甚至將其與寧波范氏天一閣,虞山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並稱。
吳引孫、吳筠孫。光緒十四年,聘請浙江工匠到揚州營建私宅,前後用了五年時間,這幢大宅揚州人習慣叫吳道台宅。宅第的東北角,仿寧波天一閣的格局建造了一座藏書樓,取“瓠瓢可以測,管中可以窺豹”之意,期望吳氏子孫以測海的勇氣,皓首窮經,奮發有為。
  • 修建測海樓
吳引孫的祖父吳次山,喜愛讀書,書齋名為“有福讀書堂”,自署“有福讀書堂主人”,這對引孫產生了很大影響。鹹豐癸丑(1853),吳家遭兵災,書籍“蕩然無存”,以至等吳引孫“稍解涉獵”、渴望讀書時,家中竟已無書可讀,又“無力購書,即輾轉借觀,亦不易易。因思寒酸之士,有志讀書,恆苦於無書可讀”。鑒於此,為官之後,吳引孫決定節省俸祿,廣購書籍。當時,“宋元以前奇編異帙為稀世寶,懸價購求,所遇輒鮮,即明以後精刊舊槧,暨國朝殿版各書,亦復昂值居奇,艱於購致”,因此,吳引孫制定了不同於一般藏書家的收書目標,“余惟視力量所及,耳目所周,不拘一格,凡元明刊本,舊家善本,尋常坊本,殿刻局刊各本,隨時購覓,意在取其完備,不必精益求精,自宦遊浙粵十餘年來,節省廉俸,廣購儲藏,得八千零二十種,計二十四萬七千七百五十九卷”,蔚為壯觀。
整個宅第也建了九十九間半,占地4 000平方米。光緒三十年(1904)編印了《測海樓書目》4冊12卷,仿粵東廣雅書院書目之例,分為七類四部。1910年刊行。有自序,言其購書藏書之緣起。“測海樓”的藏書中,其特色是不少明清通俗小說,也不僅有中國傳統典籍,還有來自西方的幾何、化學、鐵路等方面書籍。精本圖書如《蘇長公密語》、《大樂律呂元聲》等書均為諸家所珍,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重視收藏地方志,如明弘治刊本《八閩通志》、《延安府志》,明嘉靖刊本《廣西通志》等明代“天一閣”散出的多種地方志更是海內孤本。光緒二十一年抄明嘉靖本《嘉靖惟揚志》,此抄本亦為世所珍,今存台灣。1930年其589箱、8 020餘種藏書,售與北平王富晉的富晉書社。富晉書社編有《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4冊出版,著錄吳氏所有藏書,還有166種善本書。藏書印有“真州吳氏有福讀書堂藏書”、“測海樓珍藏”、“吳氏引孫藏書”等。
  • 藏書特點
光緒十九年(1893),吳引孫編定了自己的第一份藏書目錄,題為《有福讀書堂書目》,分成經、史、子、集、藝、叢、醫、試、說、教、闕共11類,並對後7類分別作了簡短的說明,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對“說”部的解釋,“小說,本子類之一,然中多鄙俚之作,不登大雅,未便闌入子部,故以說類別之”,很顯然,這些沒有置於傳統“子部”而又“鄙俚不登大雅”的小說,蓋即為通俗小說之類。吳引孫可能覺得自己在藏書目錄中收錄通俗小說,有悖於藏書界傳統,所以在書目的“序例”中,他強調說“以上十一類,僅憑臆見,酌量分門,便於翻檢,識者幸勿以有乖四庫體例而見誚焉”,言下之意,此份目錄僅供吳家後人讀書查閱,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藏書目錄,事實上,吳引孫也從未將《有福讀書堂書目》刊印出版過。
11年之後,即光緒三十年(1904),吳引孫編定了自己的第二份藏書目錄,名為《測海樓書目》,他在書目的體例方面作了兩個頗為引人注目的改動,其一,放棄原來的11部分類法,代之以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復仿照《粵東廣雅書院書目》之例,增加“御製敕撰”、“雜著”、“叢書”三部,合為7部;其二,“所藏各籍,間有稍涉鄙屑者,刪之弗錄,無貽大雅羞”,不用說,原來著錄在“說部”的通俗小說一定是他刪汰的重點對象,悉被摒棄無遺了。經過這樣的改動,吳引孫似乎稍感放心,宣統庚戌(1910),他將十二卷的《測海樓書目》付刊問世。
對比吳引孫編撰兩份藏書目錄時的前後態度變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清通俗小說低下的社會地位、歷朝政府嚴厲的禁毀措施、社會各界強大的輿論壓力,凡此種種,曾經對清代的藏書者、目錄學者產生了何等深遠的影響,即便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吳引孫也未能倖免。不過,吳引孫畢竟要比以前的藏書家開放了許多,這不單是因為他在《有福讀書堂書目》中作過收輯通俗小說的嘗試,更是因為在吳引孫的測海樓中,確確實實庋藏著一批數量可觀的明清通俗小說。
  • 藏書傳承
1921年吳引孫謝世,測海樓的大宗藏書由其子吳少茨掌管,由於種種原因,圖書的保管發生困難,為了防止失散,以不負父輩苦心收集之意,約在1925年左右,吳家放出轉讓的風聲。1929年冬,北平富晉書社主人王富晉(字浩廷)往上海購書,聞聽此訊,急請書賈朱榮昌為中介,與吳家洽談,最後以30000元的價格買下測海樓的全部藏書589箱,雙方在1930年1月27日簽定了契約,王浩廷支付了定金3000元,準備擇日起運。然好事多磨,當時另外有個書商王錫,也曾有意購買測海樓藏書,競爭失敗後,出於嫉妒,寫信給江都教育局,謊稱測海樓藏書中有許多善本孤本,吳少茨欲將其轉售他處,甚至出口日本,請求政府從保護地方文獻的角度,予以干涉禁止。江都教育局立即將此事呈報縣長及江蘇省教育廳,結果地方政府在真相未明的情況下,命令禁止將測海樓藏書外運。王浩廷無奈於4月趕赴上海,求助於著名的古籍目錄學家陳乃乾,陳乃乾復請蔡元培、董康等人從中周旋,最後由蔡元培先生致信江蘇教育廳廳長,作出“富晉書社實未有轉售於國外之事實,而測海樓書目中亦並無舊刊名鈔”的擔保,江都縣始撤消了禁運令。
1930年8月18日,測海樓藏書終於運抵富晉書社的上海分社。同年12月,陳乃乾收錄其中舊本的行格序跋,編成《測海樓舊本書目》兩冊;1931年11月,富晉書社編就《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四冊出版,封二有王富晉的識語,稱“本社專收宋元明清舊書,歷二十餘年,收羅頗稱宏富,已刊有書目印行。客春輾轉託求,幾經波折,始將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歸為敝社所得。今特印行測海樓藏書目錄,以公同好而資流通。如蒙惠顧,無任歡迎”,“此目錄專載揚州吳氏測海樓之藏書,計分經、史、子、集,裝訂四冊”云云,在此目“子總部.小說類”中,王富晉首次公布了測海樓所藏通俗小說的全部目錄,計有82種。
  • 測海樓所藏通俗小說的全部目錄
1. 《繪圖三國演義》六十卷,鹹豐七年春明堂重刊本。2. 《繪圖蕩寇志》七十卷,同治十年重刊本。3. 《繡像綠牡丹》六卷,道光壬辰刊本。4. 《繡像金石緣》八卷,同治乙丑刊本。5. 《繪圖銀瓶梅》四卷,石印本。6. 《雪月梅傳》十卷,聚錦堂刊本。7. 《繡像英烈全傳》十卷,經國堂刊本。8. 《繡像正德游江南》七卷,道光江左書林刊本。9. 《紅樓園夢》三十回,嘉慶甲戌刊本。10. 《繡像韓湘子傳》三十回,嘉慶刊本。11. 《繡像八才子白圭志》,木刊本。12. 《繡像五虎平西前後傳》,木刊本。13. 《繡像希夷夢》四十卷,光緒戊寅刊本。14. 《繡像草木春秋》五卷,木板本。15. 《繡像五美緣》八卷,道光戊申刊本。16. 《情天寶鑑》十八卷,石印本。17. 《繡像閨秀英才傳》(即《女才子傳》)十卷,老石印本。18. 《九才子平鬼傳》四卷,木板本。19. 《繪圖鏡花緣》二十卷,老石印本。20. 《繡像說唐前後傳》,木板本。21. 《增訂儒林外史》,同治刊本。22. 《繡像西遊記》一百回,木板本。23. 《繡像開闢演義》,道光刊本、鉛印本兩種。24. 《繡像爭春園》,道光刊本。25. 《增評補圖石頭記》一百二十回,悼紅軒刊本。26. 《繪圖評點兒女英雄傳》四十回,蜚英館刊本。27. 《南北宋志傳》二十卷,木板本。28. 《聖朝鼎盛》十回,石印本。29. 《花月痕》十六卷,老鉛印本。30. 《水石緣》四卷,道光刊本、木板本兩種。31. 《繡像東西漢演義》十八卷,木板本。32. 《雙鳳奇緣》七十三卷,嘉慶刊本。33. 《繡像全圖三國演義》,老鴻文書局本。34. 《繡像濟公傳》二十回,光緒刊本。35. 《繡像雲锺雁全傳》五十四回,同治刊本。36. 《繡像續小五義》八卷,老石印本。37. 《繡像五鳳吟》四卷,同治刊本。38. 《繡像平妖傳》六卷,道光刊本。39. 《忠孝勇烈奇女傳》四卷,光緒刊本。40. 《秦雪梅傳》十卷,木板本。41. 《老殘遊記》,石印本。42. 《繡像鋒劍春秋》十卷,同治刊本。43. 《嶺南逸史》十卷,木板本。44. 《繡像鐵冠圖傳》八卷,光緒刊本。45. 《繡像聖朝鼎盛萬年青》三集,石印本。46. 《常言道》四卷,木板本。47. 《紅樓夢補》四十八回,申報館本。48. 《繡像鐵花仙史》二十六回,鉛印本。49. 《繪圖前後七國演義》,老石印本。50. 《繪圖風月傳》,老石印本。51. 《繪圖楊家將》,石印本。52. 《繪圖游江南》,石印本。53. 《繡像萬年青》二集,石印本。54. 《東周列國志》二十三卷,乾隆刊本。55. 《繡像後西遊記》八卷,木刊本。56. 《繡像水滸傳》八卷,木刊本。57. 《繪圖五才子書》,舊鉛印本。58. 《繡像封神演義》,舊鉛印本。59. 《繡像禪真逸史》,木板本。60. 《忠節全傳》十六卷,木板本。61. 《水滸後傳》,申報館本。62. 《繡像鬼谷四友志》,木刊本。63. 《繪圖續彭公案》,石印本。64. 《畫圖緣》四卷,木板本⑩。65. 《後紅樓夢》,木板本。66. 《繡像海公奇案》,光緒刊本。67. 《燕山外史》二卷,木板本。68. 《錦香亭傳》四卷,木刊本。69. 《繡像龍圖公案》八卷,木板本。70. 《繡像清烈傳》三十二卷,鉛印本。71. 《小五義》,申報館排印本。72. 《繡像四游合傳》,木刊本。73. 《繡像合錦回文傳》,木刊本。74. 《說唐三集》,木刊本。75. 《二才子好逑傳》四卷,木刊本。76. 《繡像施公案》,木刊本。77. 《繪圖永慶昇平》,鉛印本。78. 《增像小八義》,木板本。79. 《繪圖彭公案》,老石印本。80. 《圖象西洋通俗演義》,石印本。81. 《青樓夢》,木板本。82. 《繡像粉妝樓》,木板本。
另外,測海樓中還藏有《繡像錦上花》、《雙飛鳳》、《繡像全圖筆生花》、《繡像鸚歌記》、《繡像夢影緣》、《繪圖大紅袍》、《繡像前後珍珠塔》、《繡像九美圖》、《繡像雙珠球》、《繡像雙玉鐲》、《繡像八美圖》初集二集、《繡像天雨花演義》、《繡像雙金錠》、《繡像雲中落繡鞋》、《繡像珠玉緣》、《繡像百鳥圖傳》、《痴人說夢》、《繡像雙玉杯》、《繡像千秋恨》、《來生福》、《繡像安邦定國志》、《繡像鳳凰山》、《繡像全圖玉釧緣》、《雙剪髮鐵胎弓全傳》、《繡像再生緣》、《繡像玉鴛鴦》、《繪圖一棒雪》、《繡像明末彈詞》、《豈有此理》等彈詞小說29種。
測海樓所藏通俗小說,雖然沒有令人驚嘆的善本、孤本,悉為“習見之本”,但數量繁多,且本本皆為吳引孫宦遊浙粵之際費心收羅所致,每得一書,“必鈐藏印於首葉,並手識曰幾函幾冊幾元幾角,函以板,懸以簽,無折角,無缺葉,完好整潔,無蟲鼠之蝕”,透露出其對通俗小說的喜愛之情,這在清代藏書家中是頗為罕見的。

個人作品

上海圖書館現存吳引孫手稿《詳細履歷底稿》與《自述年譜》,《詳細履歷底稿》一冊,紅格稿本,封面左題“詳細履歷底稿”,右署“辛亥冬福茨自記於滬寓”,末署“宣統三年辛亥冬十二月旅居上海自記”;《自述年譜》一冊,亦為紅格稿本,封面題“自述年譜初稿本”,“福茨手訂”,首頁下題“儀征吳引孫福茨甫手訂”。

人物家族

吳氏四傑

在吳引孫兄弟的影響下,孫輩多學業有成。佼佼者有:
民國時交通部滬寧杭甬兩路總工吳征鈺及飲譽海外的“吳氏四傑”:
“吳氏四傑”合影“吳氏四傑”合影
吳征鎧: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
吳征鎰: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類學家;
吳征鑄:著名劇作家、教育家、文學家;
吳征鑒:著名醫學生物學家。
1978年的全國科技大會,吳氏三兄弟同時與會,成為一時佳話;在2007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時年92歲的吳征鎰院士獲得我國科技進步最高獎,並由胡錦濤同志親自為他頒獎。

吳道台宅第

吳引孫是清末揚州籍的達官顯貴之一,由他親手建起的浙派風格吳道台宅第已成為揚州古運河畔的著名景點。建於1904年,坐落揚州市區泰州路中段,當年宅主吳引孫道台用40萬兩紋銀,仿造寧紹台道衙署,結合揚州建築風格建設而成。吳道台宅第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