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貞毓

吳貞毓,字元聲,一字長聲。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宜城鎮(今江蘇宜興宜城鎮)人。永曆九年(公元1655年)三月,貞毓等18人為孫可望所殺害。

基本介紹

  • 本名:吳貞毓
  • 字號:字元聲,一字長聲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宜城鎮(今江蘇宜興宜城鎮)
  • 出生時間:1618年
  • 去世時間:1655年
  • 主要成就:以死報國
  • 追賜: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 諡號:文忠、忠節
人物生平,相關事件,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中進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明毅宗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年號弘光,貞毓任戶部主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弘光帝失敗後,唐王朱聿鍵稱帝,改年號為隆武。貞毓任吏部文選主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隆武帝失敗後,他參於擁立桂王朱由榔,貞毓升太常卿。次年(公元1647年)正月,改年號為永曆,貞毓任郎中。二月,永曆帝逃至桂林,貞毓任吏部左侍郎。永曆二年(公元1648年),任戶部尚書。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二月,永曆帝因廣東西會城失陷,貞毓隨駕先至潯州(今廣西桂平)。其時,孫可望在貴州自稱秦王,脅迫朝廷降旨封贈,貞毓和大學士嚴起恆都竭力反對,孫可望便懷恨在心。同年十一月,孫可望密派親信將官把嚴起恆殺害。當時貞毓因奉旨出使在外,才免遭其害。貞毓回朝後,進封為東閣大學士(宰相)。

相關事件

永曆五年(公元1651年)清兵南征,形勢緊迫,永曆帝召文武官員商議,有的主張到海濱李元胤處,有的說到安南(今越南)避難,有的主張渡海抵福建附鄭成功。武臣馬占翔、宦官龐天壽與孫可望相互勾結,陰謀策劃,堅持要到貴陽。貞毓因以前反對孫可望封王,沒有多言。於是,孫可望一夥於永曆六年(公元1652年)二月遣兵,迎永曆帝入貴州安隆,改為安龍府,作為永曆帝的宮室,其實是一座非常卑陋的房舍。宮人守將也不行君臣的禮節。永曆帝心中憂懼,但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這時,馬占翔管軍事,龐天壽指揮勇衛營,軍政大權都落在孫可望親信黨羽的手中。他們相互勾結,策劃另設內閣九卿科道官,改印文,立太廟,定朝儀,甚至準備改國號為“後明”。永曆帝愈來愈感到事態緊急,聽說晉王李定國已定廣西,軍聲大振,便與貞毓等人密議,想下密旨,令定國統率大軍速來護駕。貞毓說:“主上憂危,正是我輩報國之秋,誰能充此使者?”當即有林青陽願受命冒險前往。李定國接到永曆帝的旨意,感慨涕泣不已,決心率兵前往貴州救駕,迎接永曆帝。但是,貞毓等人奉永曆帝密詔,召李定國勤王的事,在定國到來之前就泄露了。永曆九年(公元1655年)三月,貞毓等18人為孫可望所殺害。貞毓就刑前,神色不變,面對蒼天道:“吾盡忠保國,今逼於奸逆,以死報國,臣之職也!”並賦絕命詩一首:“九世承恩愧未酬,憂時惆悵定良謀;躬逢多難維依漢,夢繞高堂亦報劉;忠孝兩窮嗟百折,匡扶有願賴同儔;擊奸未遂身先死,一片丹心不肯休。”賦詩畢,慨然就義,年僅38歲。

歷史評價

在貞毓等人殉難兩年後,永曆帝由李定國護駕入雲南。為了追念貞毓的功績,便封贈他為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諡文忠。在貞毓等人殉難的地方馬場建立祠廟,還豎了一塊大石碑,上面大書“十八先生成仁處”。封貞毓的兒子戩穀錦衣衛指揮僉事,世襲千戶,後隨永曆帝逃至緬甸,為緬甸人所殺害。吳貞毓後遷葬川埠陽吊,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賜謚“忠節”。後人為祭祀貞毓及族叔吳炳,在宜城西廟巷建立了“二忠節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