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虞(古文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良渚文化(BC3000-1700)為有虞文化。高辛父曰喬極,表明其居“喬”。喬在今湖南,即楚國南部,《水經注》中的“五嶺”即五個嶠山,《墨子·魯問》也云:“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

吳虞通假
嶠亦屬吳地。如炎帝臣吳權,黃帝母吳樞。黃帝母娶自“有虞氏”,故名吳樞。〔26〕又帝舜祖父橋牛,亦吳地人。吳指洞庭湖到南嶺及其以東地區。今江西修水的山背文化(約BC2335-2810),當為喬極及高辛的文化。因此,從高辛開始,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控制。河姆渡文化原為有巢氏文化,但從高辛時起,顓頊的後代吳回,有虞之祖虞幕及後來的舜皆受封於吳,因此,東南的良渚文化(分布在江淅、江西及福建廣東等地)當為高辛時的吳文化。虞本作吳,吳地大致在江蘇、安徽南部、湘江以東至江西、浙江、上海一帶地,其中心在江西至太湖一帶。舜之祖為末代顓頊(又曰幕),生窮禪,七世至舜,皆受封於吳。舜幾經遷徙,即帝位於今湖南。良渚文化的突出特徵是精美玉器和饕餮紋。饕餮者《左傳·文公十八年》所載舜遷四凶族之一,或曰即三苗(平民),平民造反的最早領袖為蚩尤。蚩尤作亂,故後世畫其像於尊彝,以為貪者戒。羅苹注《路史·蚩尤傳》(後紀四)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狀率為獸形……”,顓頊平定九黎之亂,有虞氏是顓頊後代,故良渚文化多此獸面紋,三代亦多作此紋。此又一次說明早在夏代以前,黃河、長江流域確為神農、黃帝一姓之天下。否則,蚩尤之影響不會如此之廣。(本節詳《有虞氏地望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