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吳茱萸(原變種))

吳茱萸(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

吳茱萸(原變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 T. G. Hartley)是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或疏短毛。葉有小葉5-11片,小葉薄至厚紙質,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18厘米,寬3-7厘米,葉軸下部的較小,兩側對稱或一側的基部稍偏斜。花序頂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離,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離;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鑷合排列;雄花花瓣長3-4毫米,腹面被疏長毛,退化雌蕊4-5深裂;雌花花瓣長4-5毫米,腹面被毛。果序寬(3-)12厘米,果密集或疏離,暗紫紅色,有大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近圓球形,一端鈍尖,腹面略平坦,長4-5毫米,褐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秦嶺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見有自然分布,曾引進栽培,均生長不良。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生長於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於向陽坡地。

嫩果經泡製涼乾後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吳茱萸是古老的傳統中藥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根插繁殖,分櫱繁殖,枝插繁殖,種子繁殖,栽培技術,選地整地,移栽定植,田間管理,採收加工,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藥用,成分,

植物學史

  • 別稱來源
分布廣,適應性強,其器官形態變異頗大,因產地不同而變種多,商品名也不少。所謂“杜吳萸”,其主產區在浙江省縉雲、麗水、永泰、昌化等一帶;所謂“常德吳萸”,其主產區在湖南西部與貴州東北部各地,因產品歷來運集於常德而得名:稱為“川吳萸”的產區是四川和貴州部分地區;稱為“廣西吳萸”的產區是廣西與其鄰接的貴州部分地區的產品。

形態特徵

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或疏短毛。葉有小葉5-11片,小葉薄至厚紙質,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18厘米,寬3-7厘米,葉軸下部的較小,兩側對稱或一側的基部稍偏斜,邊全緣或淺波浪狀,小葉兩面及葉軸被長柔毛,毛密如氈狀,或僅中脈兩側被短毛,油點大且多。
花序頂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離,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離;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鑷合排列;雄花花瓣長3-4毫米,腹面被疏長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絲均被白色長柔毛,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長4-5毫米,腹面被毛,退化雄蕊鱗片狀或短線狀或兼有細小的不育花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長毛。果序寬(3-)12厘米,果密集或疏離,暗紫紅色,有大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近圓球形,一端鈍尖,腹面略平坦,長4-5毫米,褐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8-11月。

近種區別

部位
吳茱萸
小葉較大,寬達7厘米,略厚紙質,兩面密被長毛
小葉薄紙質,葉背僅葉脈被疏柔毛
花序軸被紅褐色長毛;雌花序的花較密集,花瓣長達5毫米,內面密被毛
雌花序上的花彼此疏離,花瓣長約4毫米,內面被疏毛或幾無毛
果梗較短而粗壯
果梗纖細且延長
圖片
吳茱萸
吳茱萸
吳茱萸
波氏吳萸
參考資料

生長環境

吳茱萸生長於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於向陽坡地。吳茱萸喜陽光充足、溫暖的氣候環境。雖然也較為耐寒,但冬季嚴寒多風且乾燥的地區則生長不良。在陰濕地帶病害多,結果少,亦不宜生長。
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過於粘重而乾燥的黃泥外,中性、微鹼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種植生長,尤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為好。不耐澇、低洼積水的土地不宜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秦嶺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見有自然分布,曾引進栽培,均生長不良。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
吳茱萸(吳茱萸(原變種))
吳茱萸

繁殖方法

根插繁殖

選擇樹齡4-6年生,長勢旺盛,根系發達的樹作為母株。2月上旬,刨開樹根周圍的土壤,切取筆桿粗的側根,截成長18-20厘米的小段,作為插穗,插入苗床溝內深約10-13厘米。株距10-13厘米。插後施焦泥灰,覆細土,耙平,壓實,澆少量人糞尿,鋪蓋稻草,以保持土壤濕潤。一個月左右長出新芽後,再施稀人糞尿,以後看苗施肥。翌春苗高70厘米以上時,即可移栽。2-3年後便能開花結果。此法簡便易行,繁殖快,成活率高達80%以上,而且生長快,結果早,因而是產地普遍採用的繁殖方法。

分櫱繁殖

利用吳茱萸分櫱力強的特點,可在12月下旬選健壯母株,在其周圍約0.6米處,挖開表土,使其露出側根。在側根上,每隔7-10厘米用刀砍傷根皮,然後覆厚5-7厘米的細土,再施腐熟廄肥或稀薄人糞尿。最後盞垃圾或稻草。翌年春,傷口處就會萌芽,出土後除去覆蓋的稻草,施稀人糞尿。待苗稍大後,即可截取移栽。用此法繁殖簡便,成活率高,但植株長勢弱,結果少,產量低。

枝插繁殖

早春植株萌發前,選1-2年生無病蟲害的健壯枝條,以上年生長的春梢為佳,剪成20厘米左右的小段,每段帶芽2-3個,上端剪口離芽眼2厘米,下端截面稽斜。扦插前,將插枝用300ppm萘乙酸或吲哚乙酸浸基部14小時,或用100ppm2,4-D浸24小時,以利生根,提高成活率。扦插時,按行距25-30厘米,株距10-13厘米,將插枝斜擒在苗床上,入土深約13厘米,再覆土壓實。插後澆水遮蔭,並保持土壤濕潤和周圍環境空氣相對濕度83%左右。一周后,插枝陸續長出芽梢新葉,此時可適量噴淋氮肥,作葉面追肥。1-2月後生根,地上部芽也抽生新枝。當年苗高可達0.6-1米,翌年就可移栽。此法繁殖快,對母株損傷小,結果早,但成活率較低。

種子繁殖

繁殖方法還有有種子繁殖法,但由於此法繁殖慢,且易發生變異,難以保持母株的優良性狀,因此生產上很少採用。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育苗繁殖地宜選土質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地,深翻曝曬幾天后,再碎土耙平,做成寬1-1.3米的畦,畦面按15厘米的行距開溝,作苗床用。

移栽定植

吳茱萸育苗第2年就可移栽。時間宜在3-4月初或11-12月間進行。按株行距2.5-3米開穴。穴寬0.5-0.7米,穴深約0.5米。穴內施腐熟人糞尿和土雜肥,並加入少量磷、鉀肥。每穴定植一苗,裁後覆土到穴深一半時,將茁緩緩向上提一下,使苗根理直舒展,而後覆土踏實澆水。

田間管理

  1. 施肥:定植後到成活前,必須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成活後,一般不需澆水,但要及時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早春芽萌發前,施1次人糞尿,數量視植株大小而定。2-3年的小樹,每株用肥5千克左右;10年以上的大樹,每株10-15千克。開花前再施肥1次,每株婀土雜肥10-40千克,以促進多孕臂。開花後增施一次磷鉀肥,每株施過磷酸鈣1-2千克,再撒草木灰1.5-2.5千克,有利於果實增大飽滿,並可減少落果,提高產量。秋末冬初,再施過冬肥,每株施廄肥、焦泥灰或垃圾18-20千克,並培土予植株基部,以利保暖防凍。
  2. 整枝:冬季落葉後到翌春發芽前,進行適當修剪。幼樹在離地1-1.3米高處,剪去頂心,促使分枝。老樹適當剪去過密或重疊枝條,保留健壯、芽胞肥大的枝條。同時剪去有病蟲害的枝條,並將病枝集中燒毀。
  3. 間作:成片種植吳茱萸,前幾年植株矮小,株間空地多。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可在林地套種落花生、大豆、番薯等作物。
  4. 更新:健壯的吳茱萸植株可連續結果20-30年。但植株生長到後期,長勢逐漸衰弱,結果減少,產量下降。樹幹本身也往往被蟲蛀空,容易折斷、桔死。此時,老樹根際已抽生不少幼株,故可砍去老樹幹,保留一棵健壯幼株,使之長成新的植株。

採收加工

吳茱萸移栽後2-3年開始開花結果,5-6年大量結果,健壯植株可連續結果20-30年。採收時間因品種而異,約7月上旬到8月上旬,當果實由綠轉為橙黃色時就可採收。選晴天上午有露水時,將吳茱萸果穗成串剪下,注意不要折斷果枝,以免影響來年開花結果。三年生樹,每株大約可收鮮果2-5千克,6-7年生樹可收10-15千克。
摘下的果實,放陽光下曝曬,並經常翻動,晚上收回攤開,忌堆積。連曬7-8天即可全乾。也可用60℃以下低溫烘乾。乾後用手搓揉,使果實與果柄分離,然後篩去果柄、雜質即成。一般每2-3千克鮮果可得乾品1千克。
商品質量以乾燥、飽滿、堅實、無梗、無雜質而香氣濃郁者為佳。

病蟲防治

病害

煤污病又名煙霉病,由真菌中的一種子囊茵引起,本省於5月上旬至6月中旬發生,當蚜蟲、長絨棉蚧在吳茱萸上為害時,被害處及其一卜部葉片、嫩梢和樹幹上就會誘發出不規則黑褐色煤狀斑,導致吳茱萸樹勢衰弱,開花結果旗少。當蚜蟲、蚧類害蟲發生期,噴40%樂果2000-3000倍液或25%亞胺硫磷800-1000倍液,每隔7天噴1次,連噴2-3次;煤污瘸發生期,噴半量式波爾多液150-200倍,每隔10-14天噴1次,連噴2-3次,剪除病枝、過密枝、改善通氣性。
鏽病是一種由擔子菌引起的葉部病害。一般在5月中旬發生,6-7月為害嚴重。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黃綠色小點,逐漸變成橙黃色微突起的病斑,擔子菌大量繁殖後,病斑不斷增多,以致葉片枯死。可剪除病枝、病葉,集中燒毀;發病初期,用波美0.3度的石硫合劑或97%敵銹鈉原粉400-500倍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蟲害

褐天牛又名蛀桿蟲,屬鞘翅目天牛科。7-10月為害嚴重。幼蟲常從離樹桿基部30-100厘米處鑽蛀樹桿,咬食木質部,蛀空樹桿,導致植株枯死。可在樹桿下部100厘米內用石灰刷自,減少或防止成蟲在上面產卵;5-7月成蟲盛發期,進行人工捕殺,並用小刀在產卵裂口刮除卵粒及初孵幼蟲;幼蟲蛀入木質部後,用鋼絲經蛀孔鉤殺幼蟲,或用棉球浸上80%敵敵畏原液塞入蛀孔,並用泥土封住孔口,毒殺害蟲;也可用其天敵天牛腫腿蜂,進行生物防治。
桔鳳蝶:3月開始為害,5-7月為害嚴重。它以幼蟲咬食幼芽、嫩葉,造成缺刻或孔洞甚至禿枝。一年發生3-4代,以蛹附在枝條上越冬。對低齡幼蟲,可噴90%敵百蟲800-1000倍液,每隔5-7天噴一次,連噴2-3次;3齡以後幼蟲,用青蟲菌粉(含孢子100億/克)300-500倍液噴霧,每隔10天一次,連噴2-3次。
桑白盾蚧又名桑白蚧、黃點介殼蟲,屬同翅目盾蚧科,是本省縉雲縣吳茱萸主產區近年大發生的一種新害蟲。它以成蟲刺吸枝幹汁液造成為害,並誘發煤污病和膏藥病。一年發生3代,每年5月中旬、7月中旬及9月上句為各代幼蟲發生期。可用人工捕殺,蚧蟲越冬期,用波美8度右硫合劑噴犧枝幹,幼蟲孵化盛期,用50%殺螟松乳荊800-1000倍液或25%亞胺硫磷乳劑400-500倍液噴霧;保護天敵紅點唇瓢蟲,進行生物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

嫩果經泡製涼乾後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吳茱萸是古老的傳統中藥植物。其果早於西漢時已作藥用,長沙市馬王堆軟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吳萸治𤶞病一起,治疽病二起(三者均與椒合用)。按原文所治之病症,所用之藥顯系與今所稱之吳茱萸為同物。
經典中藥之吳茱萸是採收其嫩果,用鹽水漂洗或以醋炒,乾後入藥。或有用蜜炙甘草炮製。晉、唐以下各家本草如《神農本草》《新修本草》《大觀本草》《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以至《齊民要術》等均有載錄。其藥效與用治經李時珍保留並發揮了陶弘景《名醫別錄》中的敘述,在他的《本草綱目》中有詳敘。
據用動物試驗,查知吳茱萸所含生物中有生理效應的大抵有①synphirine,屬腎上腺素類藥物,為口服抑交感神經藥之來源,其功能是弛緩腸胃的蠕動,通常用治腸胃病之嘔吐,脹滿,積食等症,故可解釋吳茱萸有止嘔吐及止痢等作用;②N, N-dimethyl-5-methoxytryptamine,有使大白鼠子宮收縮功能,中醫用吳茱萸治頭風作痛、偏頭痛及嘔吐、瀉痢等,此成分亦起作用;③dehydroevodiamine,為強效縮宮劑,其作用是引起子宮組織產生前列腺素,從而引致子宮收縮,故中藥吳茱萸亦用作催產劑;④higenamine,其藥理作用為強心、擴張血管、舒張平滑肌、升血糖、促進脂肪代謝等。

成分

全株含揮髮油,主要是吳萸烯evodene,是植株各部有特殊腥臭氣味的主要成分,其次是吳萸內脂(evodin)、羅勒烯(ocimene)等;果含苦味物質:rutaevin、limonin、evodol、evogin、evodinone等及gushuyic等脂肪酸。吳茱萸嫩果已知有12種生物鹼,其嫩葉另含2種,其中以furoquinolines、quinolines、acridones及indolopyridoquinazolines4類為主。種子含脂肪油28-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