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0年(清
宣統二年)5月8日,生於遼寧省新民縣。
1926年(
民國十五年),畢業於遼寧省新民縣立中學。
1927年(民國十六年)夏,考入瀋陽奉天醫科專門學校(曾稱盛京醫科大學,後稱遼寧醫學院,呢稱“小河沿醫學院”)。
1927-1933年,於遼寧省奉天醫科專門學校學習並畢業,獲內科、外科雙學士學位。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原遼寧醫學院(通稱小河沿醫大)。
1933年至1941年,在北京協和醫院任外科住院醫師、研究生、助教、講師。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被選為外科研究生,在米爾特納(Leo J.Miltner)教授的指導下做臨床及外科實驗研究工作。
1936-1941年,先後任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助理住院醫師,外科總住院醫師,北京協和醫學院外科學系助教、講師。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7月,升為外科總住院醫師。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外科學系助教,次年升為外科學系講師。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4月26日,在北京協和醫院實施了中國第一例食管癌手術。之後從1948年-1958年,千例的手術足以讓世人景仰。
1941年至1943年,在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進修胸部外科。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秋,回中國,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任重慶中央醫院外科主任,開展肺切除術動脈導管結紮術、縱隔腫瘤切除術、胸腰交感神經切除治療高血壓等胸部手術。
1944—1948年,他先後在重慶中央醫院和天津中央醫院創建外科。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他在天津中央醫院建立胸外科,在這裡,他完成了中國首例慢性心包炎切除術。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5月,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校,吳英愷重新回到協和任外科教授。
1948-1950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
1949年,成功地施行了中國第一例慢性心包切除術。
1950-1956年,任中國協和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教授。
1951年,被任命為外科學系主任、教授。
1956年,根據他的建議,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總後勤部衛生部決定成立全國第一所胸科專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科醫院,他被任命為院長兼外科主任。
1955年,吳英愷應邀出席蘇聯第26屆外科大會。他在參觀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的幾家外科醫院、外科專科研究所時,受到啟發,認為辦專科醫院、研究所,是發展外科技術的必由之路。
1956-1958年,組建中國第一所胸外科專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科醫院,任院長兼外科主任。
1956年,吳英愷主持創辦了全軍,也是全國第一所胸科醫院,半年之後,醫院的改組和建設就基本成型了。
1958年秋,胸科醫院從部隊系統轉入中國醫學科學院,改名阜成門外醫院(簡稱阜外醫院),他繼續任院長兼外科主任。
1962年,成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他兼任所長直到1980年秋。
1979年,他以非凡的氣魄組織了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90個城市及208個農村地區的高血壓普查,總計普查15歲以上人口共4百多萬。
1981年春,他著手籌建北京市心肺血管醫療研究中心,9月該中心正式成立任主任。
1982年,吳英愷帶領一批專家,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莫尼卡(MONICA)方案,組織領導專業隊伍對北京市6個區的73萬人口,以及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的550萬人口,開展了堪稱世界最大範圍人群的心血管病監測。
1982年,在美國鳳凰城,國際胸部外科會議上,吳英愷的《中國食管外科40年》的論文幾乎折服了會場的每一個角落。
1983年,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在全球四大洲2000多萬人群中首次開展大規模的心血管病趨勢和決定因素監測。簡稱莫尼卡方案。得知這一國際性研究項目後,吳老親赴世界衛生組織代表中國請纓。在他的爭取下,中國成為莫尼卡方案中惟一的開發中國家。
1984年4月,又建立以心肺血管病為重點的北京安貞醫院,他兼任院長。
1987年,退居二線,為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名譽所長。
1991年,設立“吳英愷青年醫療科研基金獎”,至今已在北京安貞醫院運作20餘年,共獎勵在臨床、科研作出突出成績的醫務人員100餘人。
1995年,北京市衛生局、北京晚報啟動了健康快車活動,開展心腦血管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成為“健康快車”的首任列車長。
1997年,組織發起了“首都愛心護心工程”,組織基層防治人員培訓班,親自講課,編寫教材和科普材料。在北京18個區縣城鄉人口中,開展心血管病的科學普及和預防保健。
1998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授予的“第三屆中國醫學科學獎”,獎金10萬元全部捐給“首都愛心護心工程”。
2001年,將獎金2萬元全部捐出,獎勵北京安貞醫院文明優質服務突出的青年醫務工作者。立遺囑,提出後事從簡,捐獻遺體做病理解剖。
2003年11月13日逝世,享年93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吳英愷20世紀50年代末組織華北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科研大協作,開展流行學病理和發病學研究,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癒率,學術水平達到國際前列。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組織開展心臟血管外科,在心臟外科、胸主動脈瘤外科及腎血管性高血壓外科治療等方面做了開創性工作。進入20世紀70年代,開展高血壓、腦血管病、冠心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組織全國高血壓普查,並在工廠、農村、城市居民中開展高血壓等常見心血管病的人群防治工作。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中國和國際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使中國心血管流行病學研究走上了國際舞台。晚年積極組織開展《愛心護心工程》,推廣心血管病的保健科普工作。
1941年(民國三十年),被選派到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進修胸外科,其食管癌11例手術治療的報告在聖路易斯外科學會上引起廣泛注意,因為當時他的導師格雷厄姆(Evarts Graham)教授也曾做食管癌切除手術,但無一例存活,而吳英愷和協和醫院外科所做的11例竟有6例較長期生存。
吳英愷還是國產
降壓藥“0號”的發明人之一,他親自向衛生部提交使用降壓0號的申請,1977年,衛生部正式批准這一申請。
主要著作
主編或合編《臨床外科手冊》、《胸部疾病》、《胸部外科》、《食管癌和賁門癌》、《國際心胸外科實踐》等專著十餘種。
人才培養
社會任職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名譽所長。
1946年至1948年,任天津中央醫院外科主任。
1948年至1956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外科教授及外科學系主任。
1956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科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
1958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科醫院轉入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並建立心血管病研究所,任院長兼所長,直至1980年。
1981年,任北京市心肺血管醫療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任北京安貞醫院院長。
親屬成員
吳家兄妹五人,除了三哥學習農業,其它四人全部從事醫務工作,並且出了兩位院士。
長兄:吳執中,畢業於瀋陽小河沿醫大,曾留學英國專攻內科學,後赴蘇聯學習職業病學,歸國後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勞動衛生職業病研究所副所長。
四弟:吳鹹中,畢業於原瀋陽南滿醫大,學習外科。曾任天津南開醫院院長,創建天津市中西醫結合急腹症研究所,任所長,後任天津醫學院院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妹:吳振中,畢業於湘雅醫學院,任湘雅醫院
眼科教授。
夫人:李式琰,同仁醫院高級營養師。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2001 | 中國醫學基金會授予他“醫德醫風獎” | 獲獎 |
1998-12 | 中國醫學科學院授予他中國醫學科學的最高獎——“中國醫學科學獎” | 獲獎 |
人物評價
吳英愷院士直接推動了降壓“0號”的問世並提出把心血管病作為中國流行病來研究,對心血管病的控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吳錫桂教授評)
吳英愷的一生為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為人民的健康作出不懈的努力。(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評)
後世紀念
2003年12月,北京市委召開《吳英愷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號召在全市衛生系統廣大幹部職工中開展學習、宣傳吳英愷先進事跡的活動。
2010年4月28日,吳英愷誕辰100周年之際,北京安貞醫院召開了紀念大會。會上
何魯麗副委員長和
張兆光院長為吳英愷銅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