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砦古城

吳砦古城

吳砦古城位於甘陝交界、渭河南岸,是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一個鄉,占地120餘畝,為北窄南寬的不規則梯形。它背靠野鶴山,東傍秦嶺河,西北臨渭水,為南宋抗金名將吳璘所築,距今已有860餘年,曾是陝甘渭河峽谷之間的咽喉要塞,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懸崖上的抗金古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砦城
  • 外文名稱:wuzhai
  • 別名:三岔鄉
  • 所屬地區: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
  • 下轄地區:吳砦
  • 政府駐地:吳寨村
  • 電話區號:0938
  • 郵政區碼:741035
  • 地理位置:甘陝交界、渭河南岸
  • 面積:312平方公里
  • 人口:15104
  • 氣候條件:濕潤 溫和
  • 著名景點:城隍廟、水陸寺 娘娘廟 野鶴山
古城建立,概況,陡崖上的古城,古城歷史,模糊的歷史記憶,曾經有過輝煌,吳砦民間文物,難捨古城,吳砦隍廟文化節,

古城建立

概況

吳砦宋朝時從陝西通往四川的要塞,金國因在東部戰場遇到岳飛韓世忠等抵抗無法南下,便想從吳砦進四川,然後進攻杭州。沒想到途中遇抗金英雄吳璘吳璘吳玠、為靜寧人,以良家子從軍,擊西夏,討方臘。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31年),吳玠、吳璘於寶雞、鳳翔、富平一帶抗擊金人,不時取得勝利,並收復隴右失地。為保衛南宋政權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曾任陝西諸路都統制、鎮西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等職。吳璘為防金國毀約,選擇此渭河南岸高地築城安營紮寨,因此得名吳砦。砦即寨意,為宋朝時地名常用字。吳砦建城距今已800多年了。築城後,吳璘軍隊常在東西河灘操練兵馬,故當地民眾一直把這一帶河灘叫東、西校場。公元1168年,吳璘逝於漢中,吳砦守衛將士為祭祀之便,在秦嶺南坡松樹溝口建立衣冠冢,立“吳將軍之墓”碑。
清乾隆年間,吳砦城設三岔廳署,為縣級建制,遂建城隍廟,祀漢忠烈紀信將軍。公元1790年,州判縱司燖建三岔鎮牌坊,並陸續建戲樓、水陸寺、娘娘廟、春台觀、火神廟、龍王廟等。從此,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商賈不絕於道。吳砦成為當年入陝通川的水陸交通要道。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軍三萬餘人攻破吳砦城,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三岔廳併入天水縣(今天水市),1928年,楊二攻破吳砦城,焚毀三岔廳署。

陡崖上的古城

渭河川道在此處陡然變得寬闊,吳砦從秦嶺滑落下來,長長地伸到渭河邊,突兀在渭河川道之中,像一條長龍伸出的舌頭,北頭寬不過200米。吳砦古城就建在這個長舌的尖部。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站在吳砦之上,視野開闊,遠山近原盡收眼底。
吳砦古城
因為它太高,310國道過往的人不易發現它,因而少有人造訪。沒人想到吳砦會在陡崖之上,四下環顧,除了崖上能看到幾棟民宅,其他地方再也看不到建築,沿著一條坡度很大的路上到頂,才能發現上面密集的建築。

古城歷史

模糊的歷史記憶

古城裡住著一個閻姓家族,伴隨著吳砦產生、沉浮,在這裡已經生活了近千年。80歲的閻璧鈺手捧發黃的家譜告訴記者,吳砦的閻、秦兩姓人都是抗金“烈士”的後人。
閻家祖先閻晉,祖籍南昌,乃南宋一不知職位高低的太尉,因金兵侵犯,閻晉辭去太尉之職,擔任軍事參謀,與御史秦鉅、將軍吳瞞,前往甘陝交界處抵抗金兵,獲勝得皇帝賞賜後,為防金兵再犯,繼續留守吳砦。不料金兵再犯,而宋兵力不足,寡不敵眾戰敗,吳瞞陣亡。閻晉、秦鉅為義節而自刎。閻、秦、吳三姓後嗣寄居吳砦。
吳砦古城
秦鉅,是南宋聲名顯赫的秦鉅其人。他是秦檜的曾孫。由於受秦檜惡名的影響,他雖然文武雙全,才是個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南)通判。嘉定14年,即1221年,金國侵犯至淮南,秦鉅與郡守李誠之竭力捍戰。因守將怯弱棄城逃逸,金兵乘機破城,秦鉅和李誠之率領身邊所隨之兵與敵巷戰,直到士兵幾乎全部死傷,李誠之引劍自刎。秦鉅回到官府,令部下點火燒毀倉庫,自己投身熊熊烈火中的屋內自焚而死。他的兩個兒子也在這次戰鬥中獻身。秦鉅被封義烈侯。《宋史》忠義卷中,特記了他一筆。只是秦檜的曾孫秦鉅自焚時間比吳瞞病逝時間晚了53年。所以,這個秦鉅不可能跟隨吳瞞抗金。閻璧鈺所說,依據的是其保留的閻家家譜。這個秦鉅究竟是不是閻氏家譜中所記載的秦鉅?吳砦秦姓人究竟是不是秦檜的後代?這些問題只有等待歷史學家考證了!

曾經有過輝煌

吳砦的歷史,這裡的老人非常自豪。他們說,當年其他縣衙老爺到州府只能走偏門,吳砦老爺到了州府,和知州一樣,州府要亮中門。
吳砦古城
64歲的老人王孝弟說,吳砦古時為川、陝、甘交通要道,由於周圍地形複雜、地理位置偏僻,時有土匪出沒。抓住了土匪,押送天水途中容易被土匪劫走。到了清乾隆22年,即公元1757年,經陝甘總督黃庭桂、甘肅巡撫吳達善和秦州知州商議,奏請朝廷批准,在吳砦設立了三岔廳,派州判分任,具有生殺大權,可以先斬後奏。他的級別高於一般縣衙。
為了說明吳砦曾有的輝煌,70歲老人張世誠拿出他保留的一份清朝的公文,上有“秦州直隸州三岔分州”字樣。
“天下衙門朝南開”,但“三岔廳”的衙門坐南向北,這是由於吳砦地勢南高北低。其占地15畝,6進院,有大堂、二堂和東西小院等衙舍30多間,有吏役50餘人。可惜在清末時,衙署被土匪焚燒。民國政府建立後,秦州直隸州改為天水縣,但三岔廳保持到1927年,國民黨政府才撤銷三岔廳,設立三岔警察局,職權與三岔廳相當。1929年,三岔併入天水縣,三岔警察局改為天水縣警察局。至此,維持了172年的三岔廳完全退出歷史舞台。

吳砦民間文物

當年古城四面有城牆,東、西、北三面為天然懸崖,南城牆外有人工深壕。王孝弟說,他小時候,城牆還基本完整,牆頭寬度足以使架子車通行,牆頭兩邊有女兒牆,他經常在牆上跑著玩。到了五六十年代,開始用城牆土平地、修建學校,私人蓋房也用城牆土,甚至有人嘗到甜頭,挖城牆土當肥料上到地里。古城牆就這樣在30多年時間裡迅速瓦解,到1990年只剩下一節三四十米的城牆。原先眾多的古建築,也只剩下東門、牌樓、城隍廟、水陸寺、春台觀等。1990年,成立了以趙寶科為首的民間文物保護小組,協助政府保護吳砦古城,他們阻止了挖城牆行為,先後集資維修了水陸寺城隍廟、春台觀。
吳砦古城
值得一提的是春台觀,它與寶雞的金台觀、天水的玉泉觀合為西域故道上的三觀。觀內的藥王洞裡,還保留有中國歷史上10大醫聖張仲景、孫思邈、扁鵲等的畫像壁畫。
走進吳砦古城的農家院落,不僅能看到清朝時的民居,更多地看到的則是他們所使用的上百年的家具。無論家庭貧富,幾乎都有中堂,而且家境和中堂檔次高低無關,有的舊土房裡面的中堂是有價值的古董。有人甚至有清朝時的官帽、帽架、帽盒以及清朝出版的佛教經書。
吳砦古城
吳砦人非常珍視古城的遺留,有一個老人說,他們有一個胸前有盤龍圖案的老戲裝,去年來了6個河南人要收購,說是用一個新龍袍戲裝換,再給300元。他拒絕了。因為這是祖先留給大家的,自己無權出賣。

難捨古城

儘管崖下310公路上滿載各種現代食品、服裝的車輛來來往往,但吳砦人還自製臘肉,吃製作起來工藝複雜而味道鮮美的土豆丸子、土豆攪團、土豆糊拉子、土豆瓊瓊,還有玉米面做的驢打滾、節節子,有人還穿羊毛擀的氈靴。
吳砦古城
古城裡沒有僧人和道士,但有人會念經,而且保有古老的韻調。據閻璧鈺說,這種韻調,是一輩輩口傳心記流傳下來的,他們曾出去到許多寺院交流,都沒有發現像他們這么豐富的韻調。
吳砦一年有4次廟會:農曆二月二的藥王洞會、三月二十二的聖母會、七月十二的龍王會、十月十八的城隍廟會。最熱鬧的是城隍廟會。
雖然310國道邊出行方便,還可以針對來往車輛開店鋪掙錢,但吳砦人還是願意擠在古城裡“守窮”。趙寶科說,他們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元。
不知他們是割捨不了吳砦曾有的光輝歷史,還是因吳砦曾有的輝煌而傲視一切。
吳砦在宋、元、明等多個朝代,曾歸陝西管轄。其與陝西的關係十分密切。自古大量鳳翔“陳村酒”運往這裡,當時沒有大路,有錢的商人運輸靠駱駝和騾馬,沒錢的就靠人背。吳砦民眾不僅喜歡聽秦腔,而且在城隍廟會上,從鳳翔請戲班子,近年來,城隍廟會組織戲班子的事交由陝西人承包。今年正月十五鬧社火時,陳倉區鳳閣嶺鎮的社火隊前來助興。
受吳砦影響,鳳閣嶺等渭河對岸的陝西鄉鎮儘管經濟相對落後,但民眾對傳統文化興趣濃厚,不惜資金和人力投入。

吳砦隍廟文化節

三岔鄉吳砦古城隍廟文化節會創自1996年,秉持“開放開發、合作共贏”的辦會宗旨,突出“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商貿交流”主題,集祭祀禮儀、文化交流、旅遊觀光、經貿洽談、餐飲娛樂等活動為一體,是麥積區東部對外開放、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為弘揚三岔歷史文化、擴大區域交流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以及提升吳砦古城知名度發揮了積極作用。據了解,今年節會為期十天,以商品物資交流展銷和大型秦腔演出為主,期間還安排了城隍廟民間祭祀儀式、麥積區文化下鄉活動文藝演出、焰火晚會、特色農產品推介會、招商引資及項目洽談會、吳砦古城暨三岔廳文化交流研討會以及農民文藝調演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