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真三(1345-1414),字則全,號清流(汕頭市潮陽區溪頭下厝鄉一世祖)系元朝福建雲霄望族世襲百戶屯田,誥封都督同知,累授至吏部尚書之第,始祖諱福友,字邦直,號誠庵的第三子,元朝吏部尚書吳東川之侄,生於元朝至正五年卒於明朝永樂十二年。吳真三為人好學,博學古今,元朝末年,兵戈戰亂,公觀天象大器將移與陳母舅一起來到潮陽縣遊玩中發現今下厝鄉青墩寮看到河溪縱橫,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魚米之地,風土民情甚好深深喜歡上遂立足定居在下厝鄉成為潮陽下厝鄉吳姓開基一世祖,我鄉地全局為(丹鳳朝陽格局)。吳真三墓位於潮陽大南山龍頭徑,龍溪水庫頂上,此地結穴在犀牛的山根位置,墓容向天朝望,喝名(犀牛望月)
基本介紹
- 本名:吳真三
- 別稱:清流公
- 字號:則全
清流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福建雲霄
- 出生時間:元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
- 去世時間:明朝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
- 主要作品:溪頭七言律
- 主要成就:汕頭市潮陽區溪頭下厝鄉開基一世祖
- 創寨時間:吳真三入潮創寨距今有600多年
- 後裔子孫:海內外人口約10多萬
- 人物背景:世襲百戶屯田,吏部尚書後裔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族系輩份,軼事典故,軼事典故,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吳真三(1345-1414),字則全,號清流(汕頭市潮陽區溪頭下厝鄉一世祖)系元朝福建雲霄望族世襲百戶屯田,誥封都督同知,累授至吏部尚書,始祖諱福友,字邦直,號誠庵的第三子,元朝吏部尚書吳東川之侄,生於元朝至正五年卒於明朝永樂十二年。
主要功績
吳真三入潮創寨,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潮邑大鄉之一,海內外後裔十幾萬之眾是潮陽望族,承祖之德,生枝衍派,子孫後裔,生賢添貴,世代隆昌,瓜瓞綿綿,長發其祥,光大門庭,詩禮傳家,孝子賢孫,文韜武略,英才輩出,勵志奮進,興隆發達,和睦鄉鄰,人文薈萃,昭穆之序,千秋繼傳,流芳百世。
真三公長子吳釣渭,洪武二十四年,釣渭公年方初冠,時因沿海倭寇猖狂,公奉父命,行伍衛國,駐潮州府之靖海後衛所,公屢立戰功,皇封為武略將軍,為抵抗倭寇保衛國家做出重大貢獻,釣渭公子孫世守靖海所,子孫三代皇封(武略將軍)開基立業在靖海所北門稱為(靖海一世祖)
真三公次子吳惠仕是溪頭下厝鄉二世祖,字可寬,號釣濱。生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卒於明正統四年。為人聰慧,天性孝悌,不論人短長,不爭效是非,為人和諧可親,今下厝鄉真三後裔都出自釣濱公。
六世孫吳任,字信,號白夫,後人尊稱白夫公。公生於明朝嘉靖八年已丑年(1529),卒於明朝萬曆十四年丙戌年(1586),開創水渠,身體力行,興修水利,與今峽山桃溪等周氏打贏“周民之水”的訴訟爭得水源,終於在溪頭全鄉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明朝隆慶三年實現溝成引水成功使溪頭鄉幾千畝旱田實現一年雙收糧,史稱(溪頭糧溝,白水帶水)當時潮陽縣正堂侯彭公敬重白夫公品德及大公無私精神,贈送匾額(望重鄉族)來表達對白夫公的敬佩之情,同時對白夫公的品行歌頌全縣作為百姓學習的楷模。
十二世孫吳光楙(光懋),書名茂瀚,字世耀,號春園。於清雍正乙卯年(1735年)科武舉人,乾隆已未年(1739年)科武進士,經乾隆帝文武殿試,欽點為御前帶刀侍衛。光懋公忠君愛國,辦事公正嚴明,在任期間屢立奇功,深得乾隆帝賞識,外派武職,(潮陽縣唯‘一御前侍衛能得皇帝外派的武官),歷任陝西都司,標前營副總府,花馬池協鎮,甘肅、寧夏營前游擊等邊關重任,為民族團結做出重大貢獻,乾隆帝授“懷遠將軍”(戴三品花翎)。將軍清雍正朝名登金榜,逐漸成長,國朝為官,戌守邊疆,累授官職至西北三省副主將官,離家廿十餘載,家鄉父母年近古稀思念萬千,啟奏仰乞聖恩準假歸家鄉省親侍供養,乾隆皇帝準奏,賜養親聖旨(帶職、帶歲奉回梓休假養親);將軍侍君衛國,敬業守職,勤政為民,實實在在為國為民做出重大貢獻,皇帝特頒聖旨以子光楙封父吳文浩懷遠將軍、母陳氏淑人;以孫光楙,封祖父吳振嘉武功大夫,祖母莊氏封宜人,皇恩誥命三代以示褒獎,特御贈翠竹一顆。表彰其為官清廉自律潔身自愛,實實在在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自此溪頭下厝鄉吳氏大宗祖祠享受吳氏家廟牌匾,祠頂塑龍頭,祠前立石獅、豎旗桿,宗族喜慶游神盛會、享受銅鑼準鳴十三也,(享國‘級禮遇)。懷遠將軍為家族榮譽增光添彩,光祖耀宗,族史流芳,為族人贏取顯耀驕傲資本,是後人敬仰和學習楷模。光懋公得此榮耀時年方48歲。
十五世孫吳玉河,清道光年間進士,官至山東道台等職,(四品官)因玉河公排行第三,人稱(三爺)。三爺在世,威望殊高,為人仗義,和親睦族,下厝鄉民在三爺時期鄰里合諧,有潮陽橫豎十里路無人欺負說法,相傳英布圩(集市)留有的筐寫了吳字的無人敢順手。
民國時期有惠來場知事,潮普惠陸軍司令陸軍少將吳漢初(抗日名將翁照垣原名翁輝騰是其屬下的一個連長)和吳漢初之子吳質彬曾任靖海所所長,溪頭大鄉(臚崗,臚溪,上厝,下厝,新龍,五和)鄉長,父子兩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是潮普惠三縣的抗日參議愛國人士,為抗日戰爭做出重大貢獻,深受鄉民愛戴。
真三後裔在封建皇朝為官者眾多,吳敬謙,道光年間奉旨賞藍翎衛守府武德騎尉。吳英華,同治庚午科貢元,後世稱為(貢元公),吳喬林,同治年間鄉榜頭甲一名。吳中庸,光緒丁丑年賜進士,欽點御前侍衛夫。吳伯徠,光緒敕封中書御附貢生。明朝有吳原,吳森,吳環,吳震,吳泰,吳圭等,清朝有吳光懋,吳玉河,吳英華,吳永泰等。民國時期有吳漢初,吳質彬,吳鳳台等。歷朝歷代文昌武蔚,為官者眾。吳真三宗系垂成潮邑望族。
族系輩份
一世 (則)二世(可)三世(茂 )四世(孔 )五世(永) 六世(表 )七世(健 )八世(志 )九世(淑 )十世(景 )十一世(命)十二世(世 )十三世(熙 ) 十四世(君) 十五世(宏) 十六世(啟) 十七世(天) 十八世(允) 十九世(政) 二十世(壽) 二十一世(盛) 二十二世(朝) 二十三世(崇) 二十四世(文) 二十五世(運) 二十六世(修) 二十七世(儒) 二十八世(祭) 二十九世(明) 三十世(良) 三十一世(家) 三十二世(聲) 三十三世(傳) 三十四世(孝) 三十五世(友) 三十六世(宗) 三十七世(祠) 三十八(慶) 三十九(榮) 四十世(昌)
軼事典故
丁酒會
溪頭下厝鄉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三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儀式,全溪頭下厝鄉的吳姓真三公後裔滿三十五虛歲的男性(同庚叔孫兄弟)鄉民聚在一起喝酒聚餐,名喚“食丁酒”。是溪頭下厝鄉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節日。
食丁酒這個儀式起源於清光緒年間先輩為維護鄉村生存所創的義舉,在近一百多年以來延續的民俗節日,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土地改革,鄉回響國家破除封建迷信的號召,停辦了三十年,直到 1980年這個儀式又在溪頭下厝鄉復辦。1980年以後,經濟好轉,食丁酒重新舉行,由於鄉民們的勤勞以及智慧,經濟好轉,完全有能力且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之下開始大肆操辦食丁酒,同時卻也因為自身“底氣”的十足,食丁酒這個儀式的傳承,很明顯地表達了此儀式在地緣以及血緣上的唯一性、排他性。丁包括幼丁和壯丁兩種含義,兩種含義都體現了香火的延續及“家”的構建、宗族的力量。在這長達十天的準備工作以及儀式舉辦過程當中,熱鬧是永恆的主題,整個鄉村都沉浸在“縱慾的、粗放的、顯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為方式”的狂歡當中。而食丁酒這個儀式所展示出來的是溪頭下厝鄉真三公後裔對維護和團結宗族給後世留下百世不遷的壯舉,是溪頭下厝鄉神聖不可代替的文化傳承一部分。
軼事典故
吳字燈籠之 萬世基業
故事由來;
取自族譜-公夜見北面吳字燈籠,日見實為空地。此乃天意,神仙指路。
(人物介紹)
吳真三(溪頭下厝鄉一世祖),字則全,號清流。系誠庵公第三子.生於元朝至正五年卒於明朝永樂十二年。
(故事開頭)
據族譜相傳真三公為人好學,博學古今,觀天象大器將移就跟我們陳舅公一起來到潮陽縣遊玩。真三公到達潮陽後先是居住在潮陽縣內寶光寺側,時常與林復古先生(林外祖父)賦詩品酒,復古先生見到我們的一世祖公相容魁武一表人才,通古博今,滿腹經綸就將女兒許配給我們一世祖成為我們下厝鄉一世祖母!
此後我們一世祖就在一次遊玩中發現我們的下厝鄉地勢平坦,溪河縱橫,土地肥沃並深深的喜歡上的這個地方(今鄉東面名為青墩寮的地方)下厝鄉全鄉地理格局“丹鳳朝陽”局,宇內龍飛鳳舞。
(故事過程)
相傳一世祖真三公入潮之後最初定居於本鄉青墩寮,有一年元宵夜月亮光光從青墩寮望見我們今大祖祠(吳氏家廟)地方路上出現吳字燈籠,只見燈籠不見人,(實為鬼子提燈籠),半夜看不準以為是宗親所在。第二天興高采烈早早就跑去視看,誰知是塊空地種菜的,什麼都沒有,失望掉頭回家。
回家後入門一言不發,心情失落“激心夠”。一世祖母就發現一世祖公面容失落,一邊倒水一邊詢問(作呢!無開無嘴有咪事無)。一世祖公就將這件事告訴了一世祖母說;我昨晚明明看到有人拿吳字燈籠今天去走到那就看無。(相傳一世祖母識天文地理識文知禮相當的賢淑)就安慰一世祖公你可能看錯那,就這樣聊天問起了一世祖公;你看那地方長的什麼樣啊。
一世祖公就大致的描述了一下,一世祖母就說;你帶我去看看。一世祖公祖母一同前往後,一世祖母發現來龍去脈此地是虎地,昨晚光宵所豪之光是白色的,白虎地。一世祖公聽了頓時興奮,此是天意,神仙指路。
一世祖馬上打聽此地是誰家的田地,相傳說是林處之地,當時就只買了一點地搭了個鴨寮飼養鴨母,大溪以前魚蝦夠大堆,鴨母一生常常有生雙蛋,有誇張的100隻鴨有時候生200粒蛋的說法。一世祖公看到鴨如此的生產,更堅信這地是生養立業之地。
通過一世祖的努力奮鬥,下厝吳開始千秋基業立族定本。就這是我們的陽居大祖祠(虎地),祖祠分金癸丁兼子午,雙龍入首,三水出一水歸。來水明出水暗。富貴無敵,其地貴就貴在先後天全部到水,富貴不可言。西方頂今鄉道門邊的水為南山龍水相會出坤方分為雙流,一流向今烏龍四世祠面前流出大溪,一條從風水尾彎曲流向大祖祠面前出。
軼事典故
犀牛望月之 德昭雲溪
故事由來;
一世祖真三公於明朝永樂十二年與天地長存,圍繞著這塊風水寶地產生的歷史故事與傳說
千百年來福澤子孫後裔
(人物介紹)
吳真三(溪頭下厝鄉一世祖),字則全,號清流。系誠庵公第三子.生於元朝至正五年卒於明朝永樂十二年。
(故事起源)
一世祖公終於明朝永樂12年,一世祖母終於明朝永樂13年。當時我們村以傳至四世。四代同堂。
祖墓在南山龍頭徑,一世祖公墓內壙分金坤艮兼申寅(一世祖母墓內壙分金是庚甲兼卯酉)祖公先葬祖母后葬合葬墓
寶地在南山龍頭徑,龍溪水庫頂上。此地龍脈出自潮汕山脈,發自福建武夷山,乃武夷入粵初匯局之地由福建武夷山一路直下奔跑通過幾大名山脈從揭陽入首巍巍南山長達八百里,南山龍脈入首後分三龍相會在龍溪,故地名龍頭徑,故潮邑有“南山龍,北山穴”之說。此地正是南山龍脈之處可稱上南山十大龍脈之一。三龍相會在龍溪後期產生了兩大水庫為龍溪大壩跟二壩,龍溪水局開闊,去水封閉,環曲有情。此地結穴在犀牛的山根位置,墓容往天朝望空,喝名(犀牛望月)
(故事過程)
這塊風水寶地至今600多年歷史,相傳葬山時有傳奇故事。相傳此地為聖母所相,聖母謁:犀牛獨角星潮陽三坪占一坪。當時葬山過程聖母擇吉時下葬。
相傳第一次選時辰在農曆7月,聖母迷謁:時辰在有人騎馬經過就下葬。
當時正值7月水剛好有沙陂鄉里有一年輕人肩騎一紙馬經過,(7月水的紙馬用來拜路頭神明)葬山的先祖輩不以為然,(用現代人講:沒吃過豬肉還沒有看過豬跑嗎)那不是騎馬,我們的先祖輩也自然不認為是騎馬。直到日落西山以無望,只有指派族人下山再次向聖母詢問。聖母復:時辰以過,機會以失。(這時的先祖輩才想到紙馬還真的是只豬跑啊,無心竅。)
第二次族人再次向聖母請示擇吉時下葬。聖母謁:時辰在有人戴雪帽就下葬。
族人再次上山等待吉時的到來,等有一段時間後的某一天太陽快下山時發現有個掌山的經過,頭上頂一個長桶鍋銀光閃閃,兩手各提東西一袋,時不時的頂頂那頭上的鍋以防看不到眼前路很是可笑。(實為掌山人下山趕集並打底補鍋)
葬山的先祖輩不以為然,還開笑話其如小丑般。兩隻手拿東西鍋沒手拿只能戴頭上很是狼狽。直到晚上還是沒有看到有人頭戴雪帽。失望之極。
當時正值7月熱的不得了怎會有人頭戴雪帽呢?就有一族人想到剛才的掌山的經過頭上戴了一鍋是銀白色的會不會就是雪帽呢?心裡一震知道誤事了。
只好指示族人再次下山詢問聖母。聖母復:時辰以過。族人後悔不已。
族人再次向聖母請示擇吉時下葬。這次聖母不打迷的直說。聖母謁:明日東方作色就下葬。(用現代話理解就是天亮東方紅時就要下葬,以前可沒有鬧鐘的。)
族人再次上山等待吉時的到來,由於等待的時間長了失去兩次機會,這次族人都一直在等待天亮的到來,誰知不巧到半夜發現東方作色(實為海門古埕一帶在旺船,發現天色紅光四起東方紅透半邊天)由於有了之前兩次迷謁,誤以為這就是東方作色速度下葬了先祖,待葬好後抬頭才發現日出東方紅,天剛亮。族人下山回家向聖母請願復命,並告知葬山完畢請聖母保佑。聖母復:葬錯時辰了,族運當如此,天意如此(我族雖然不能占得潮陽三分之一人口,也是潮陽縣大鄉之一。據不完成統計,現真三公後裔包括海內外達十幾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