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盛玉

吳盛玉

吳盛玉,湖北武漢鐵機集團公司董事長。鐵機工業園區共安置村民及社會人員近萬人就業,被武漢市列入“殘疾人就業示範基地”。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盛玉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9年10月24日
  • 職業湖北武漢鐵機集團公司董事長
  • 主要成就: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人物簡介,主要業績,獲得榮譽,創業事跡,

人物簡介

吳盛玉,男,湖北武漢鐵機集團公司董事長。1959年10月24日,吳盛玉出生在和平鄉鐵機村一戶貧困的農民家庭。幼年因兒麻致殘,國中未讀完就因貧困輟學在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吳盛玉憑著他的淳樸和勤奮,辦副食店,開餐館、創建公司,一舉成為周邊頗有名氣的民營企業家。

主要業績

1999年,吳盛玉被鐵機村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為了擺脫貧困,發展村集體經濟,吳盛玉於2000年3月成立武漢鐵機集團有限公司。吳盛玉利用土地資源的優勢,創造性地提出“賣天不賣地”的經濟發展理念,確立“工農業興村”的發展思路,連續創辦了多個經濟實體,集團不斷壯大。目前在鐵機投資的各地商戶已達500多家,其中包括近80家大中型企業集團。鐵機工業園區共安置村民及社會人員近萬人就業,其中包括100多名殘疾人,被武漢市列入“殘疾人就業示範基地”。
2006年全村總收入達到1600萬元。
2007年3月,鐵機村實施“城中村”改造中,吳盛玉又被全體村民推選為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董事長。
吳盛玉不僅帶領全村人民脫貧致富而且常年致力於扶貧助殘事業:向京山縣遭遇洪水災害的20戶殘疾人家庭捐款10萬元;資助鄉國小15萬元;出資1萬元幫助一名身患絕症患者等。幾年來,為武漢市殘疾人和各項公益活動累計捐款40餘萬元。

獲得榮譽

2002年作為優秀殘疾人企業家代表受到朱鎔基總理的親切接見,
2005年,吳盛玉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2006年12月,他的優秀事跡被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勞動者之歌”欄目進行了專題報導。

創業事跡

當吳盛玉的個人事業蓬勃發展時,他所生活的鐵機村卻依然處於極度貧困之中,全村1670名村民,年總收入僅55萬元,銀行負債高達2300萬元,不談別的,僅170萬元的銀行年息就壓得全村喘不過氣來。全村沒有一家像樣的企業,300多名退休老人每月靠100元的微薄收入生活著,全村30餘名行管人員的工資全靠廉價出讓土地而維持著。全村沒有一條幹淨平坦的道路,一派又髒又亂的景象。由於貧困和無知,每年都有五六名村民因偷盜或鬥毆而成為勞教人員。經濟的極度滯後,使村委會及行管人員人心渙散,村民怨聲載道。吳盛玉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多次找到村委會幹部出主意想辦法,希望村裡的集體經濟得到發展,然而他的良苦用心並沒有被採納,鐵機村依然處在貧困中。
1999年,全國村委會實行“海選”,吳盛玉被村民以絕對高票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從民營到集體,從熟悉到陌生,為了摸索出一條致富的途徑,他常常拖著病殘的身驅跑市場、摸信息、找關係、談項目,並虛心向富裕的鄰村請教,走訪了全村每一個家庭,徵詢了上百條發展意見,最終同班子成員一道,迅速制定出一個三年發展規劃。為了將渙散的人心凝聚在新的村領導班子周圍,他從整頓行管人員工作作風入手,提出“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口號,推出掛牌上崗,統一著裝,責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同時,每周一舉行升國旗儀式,八年來風雨無阻。在他的精神感召下,鐵機村的行管人員徹底改變了鬆散懶的工作作風,一種前所未有的團隊精神逐漸凝聚在村委會班子周圍。
要想根本改善村民的福利,發展才是硬道理。為此吳盛玉銳意創新,大膽開拓,大舉發展村經濟,2000年3月成立武漢鐵機集團有限公司,吳盛玉同志任集團董事長。他本著實事求是、充分利用集團土地資源優勢、積極生產自救的原則,大膽提出“打破原有經濟結構,重新構築集團公司經濟骨架”的戰略思想,做出了實行集團企業改制的大膽舉措,對長期虧損的“紅帽子”企業進行清產核資,對資源進行整合,確立“工農業興村”的發展思路,積極圍繞土地資源做文章。他創造性地提出了“賣天不賣地”的經濟發展理念,制定“規三進四”的發展戰略,創建“兩園一地”的新型工農業格局。
“賣天不賣地”即採用土地出租、廠房租賃等方式以“工業地產”的理念進行開發;在土地轉讓項目中,置換大量臨街商業門點作為固定資產,用以保障集體經濟的穩固收益和長期保值增值。
“規三進四”即規劃好三幹道,進入四幹道。規劃在三幹道沿線建商業步行街,在步行街後面利用和平港支水道鐵機段建大型農貿市場,建學生公寓及配套商業網點,建品牌連鎖網咖,建“萬寶園”民間藝術綜合市場等;在四幹道規劃建工業園生活小區,建綜合度假山莊,建運動健身場館,建養殖基地等,並規劃加長村灣主幹道,另修三條新路,將三幹道、四幹道聯通起來,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循環交通網,為鐵機集團經濟發展及招商引資打下堅實基礎。
“兩園一地”即鐵機家具工業園、都市工業製造園、三鮮基地(鮮花、鮮奶、鮮魚基地)。這“兩園一地”的占地都是利用村內的低洼地、閒置魚塘、倒閉企業用地及高壓走廊,決不占農民耕地。
在他的帶領下,鐵機集團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幾年來連續創辦了多個成功的經濟實體:
2000年8月建成鐵機家具工業園,引資9000餘萬元,引進34家知名企業入園,從業人員3000人,年創利稅2000多元,集團安置村民就業達190人;
2001年建成武漢理工大學鐵機學生公寓;
2002年9月創辦鐵機三鮮基地,現有高產奶牛230餘頭,日產鮮奶3噸,鮮花基地和垂釣休閒中心正式對外營業;
2002年11月創辦鐵機廢舊市場;
2003年創辦鐵機製造工業園;
2003年建學生公寓配套商業網點;
2004年5月鐵機“萬寶園”民間藝術綜合市場正式對外營業。
以上幾個經濟實體共安置村民及社會富餘人員就業近萬人,其中園區安置100多名殘疾人就業,由此被武漢市列入“殘疾人就業示範基地”。
正是由於吳盛玉獨特的人格魅力,勤勉的工作熱情,許多業主慕名來鐵機集團投資,目前在鐵機投資的各地商戶已達500多家,其中近80家大中型企業在集團安家落戶。
這裡有一組數字反映出鐵機村的滄桑巨變:
1999年村民就業人數110人,2006年為340人;
1999年從業人員月平均工資380元,2006年為1000元;
1999年村民退休費100元,2006年為800元;
1999年全村總收入55萬元,2006年為1600萬元;
1999年全村上繳國地兩稅不足7萬元,2006年為3003萬元。
在經濟穩步發展中,鐵機村邁進了2006這一關鍵性的一年,鐵機村進入城中村改造的經濟改制階段。為了讓村民真正得到實惠,又兼顧到集體經濟順利發展,吳盛玉提出成立“城中村改造諮詢辦公室”,並親自下村收集民眾意見。對於鐵機村內紛繁複雜的人員情況,分門別類地做出了安置,村民按村齡和勞齡分得了股份,並按股份每月得到幾十元到八百元不等的分紅;村內的農轉非人員也進行了一次性經濟補償;18歲以上的村民全部加入了社會保障系統;退休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和紅利加起來達到了一千多元。至2006年12月改制全部完成止,鐵機村無一例出村上訪。
八年來的巨變,村民對吳盛玉同志從期待轉化成了擁戴;八年來的巨變,村裡的各項制度融入了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2002年第二屆“海選”,吳盛玉再次連任村委會主任。
2007年3月,在鐵機村“城中村”改造中,吳盛玉又被全體股民推選為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董事長。他不僅得到了村民的廣泛愛戴,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2002年5月,他作為中殘聯推薦的優秀殘疾人企業家代表,受到朱鎔基總理的親切接見。
2005年,他作為湖北省農民的傑出代表,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2006年12月,吳盛玉同志的創業事跡被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勞動者之歌”欄目進行了專題報導,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正在緊鑼密鼓展開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吳盛玉有著自已的規劃和展望:貫徹市政府關於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的有關政策,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村民的合法權益;在堅持“安置優先、改善環境”的原則和保障村集體組織與村民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社會力量參與改造“城中村”積極性,改善“城中村”居民生活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佳化結構,高效利用土地,回響市政府號召,向外發展工業園區,為城市創造新的發展契機;開發建設與產業建設相結合,預留產業用地或商業建設設施,充分保證村民就業,推動“城中村”改造向縱深進行,努力完成“城中村”改造這項利國利民的歷史使命。
“雄關漫道錚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的歷史時期,鐵機人有理由相信:有黨的正確領導,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行動指南,有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有社會各界人士的友好關懷,有吳盛玉和全村幹部民眾的奮力拚博,一個集體經濟更加雄厚,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科學文明氛圍更加濃郁的新鐵機,將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江城人民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