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

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

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是三國時期的犀皮漆器,1984年出土於安徽馬鞍山市雨山東吳名將右軍師左大司馬朱然墓,現收藏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高2.4厘米,長9.6厘米,寬5.6厘米,圓口、平底,雙耳為半月形。杯口沿和杯耳鑲鎏金銅扣,耳杯胎體為皮胎,正面髹黑漆,背面紋飾以黑、紅、黃三色相間,表面光滑,形成的花紋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勻稱而富有變化。

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犀皮漆器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
  • 館藏地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所屬年代:三國(吳)
  • 出土地點:安徽馬鞍山三國吳朱然墓
  • 文物類型:犀皮漆器
  • 文物級別:國家級文物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製作技巧,文物價值,出土環境,保護措施,

文物歷史

1984年, 出土於安徽馬鞍山市雨山東吳名將右軍師左大司馬朱然墓。
現藏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特徵

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高2.4厘米,長9.6厘米,寬5.6厘米,圓口、平底,雙耳為半月形。杯口沿和杯耳鑲鎏金銅扣,耳杯胎體為皮胎,正面髹黑漆,背面紋飾以黑、紅、黃三色相間,表面光滑,形成的花紋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勻稱而富有變化。

製作技巧

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漆色、紋飾的特點,表明它們是一種新的髹飾技法的產物,古時稱作犀皮漆器。據鑑定,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身屬“黑面中真地片雲斑犀皮”技法。犀皮漆器,是利用顏色和層次的變化,來達到仿佛是行雲流水的自然景色,它與人工設色的圖案或描繪的物象截然不同。明人黃成《髹飾錄》稱“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又有片雲、花、松諸斑,近有紅面者,以光滑為美。”他描繪的犀皮漆器,其特點是漆面光潔滑潤,不同漆色自然形成猶如片雲、圓花、松鱗一樣的花紋。可見犀皮漆器的表面是需要精心打磨的。這兩件耳杯的髹漆藝技法與上述黃氏所說十分吻合。

文物價值

犀皮漆作為中國傳統漆藝中最頂級且存世作品最少的裝飾技藝,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瑰寶。犀皮漆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關於犀皮漆器產生的年代,以往認為是唐代或稍早的時候,這是因為在古代典籍中最早論及犀皮漆器的是晚唐的趙璘。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的犀皮漆器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的發現使犀皮漆器出現的時間早於史料記載近600年。

出土環境

朱然墓位於馬鞍山市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安民村林場境內,1984年發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馬鞍山市文物普查隊對墓葬進行了發掘。朱然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組成,由南向北依次為甬道、前室、過道、後室,總長8.7米,寬3.54米,磚石砌造。前室置漆木館,為其妻妾葬具;後堂置一較前室稍大的漆木館,為墓主朱然的葬具。朱然墓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關三國時期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大、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
朱然墓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吳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銅扣耳杯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