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發鳳 (1870~1946),原名家悅,字名介。海南省文昌公坡鎮水北村人。瓊劇藝術家,瓊劇時裝戲開拓者。早年喪父,讀過幾年私塾,為生活所逼給鄰居當挑貨郎。後被貨商棄於萬州,淪為乞丐,為瓊劇班主莫開吉收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發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海南省文昌公坡鎮水北村
- 出生日期:1870
- 逝世日期:1946
- 性別:男
生平事跡,藝術成就,
生平事跡
吳發鳳17歲回家,借錢做糖果小販,因虧本而轉入“發字”科班為班主作雜工,藉以學藝,起名“發鳳”。一年後,離開“發字”科班,跟隨農村班子唱花旦戲,因功底不實,嗓粗調闊而改唱老旦。其演的《西廂記》、《賣胭脂》等劇大受歡迎,僅數年名噪全瓊,與清末民初的莫發鶯、大眼鳥等幾名老旦齊名,20多歲即成為名伶。他的拿手戲有《西廂記》、《賣胭脂》、《紫金蘭闖宮》、《又釘記》、《由天不由人》、《三江考才》。
1946年10月7日,吳發鳳因吃蟾蜍肉粥中毒而死,終年76歲。
藝術成就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開始擺脫傳統劇束縛,蒐集民間佚事掌故,編纂提綱戲,深受班主和名伶器重,成為各大名班常聘的開戲“師爺”。
1919年,“五四”運動席捲全國,海口、府城、文昌、瓊東等地青年紛紛組 織起來,利用話劇形式宣傳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吳發鳳編寫了謳歌孫中山、黃興等人的瓊劇,刻印成冊,演遍全島。繼而編寫讚頌辛亥革命烈士的《林格蘭就義》和反封建包辦婚姻的《新舊婚姻》、《社會鐘》等劇本,開創了瓊劇時裝戲的先河。1922年,和名花旦張祿金、張賽蛟、陳成桂,名武生王玉剛、小生陳俊彩、鄭長和等人,在王文明、吳明、徐成章、徐天宗、徐天炳等人的發起和組織下,在海口成立瓊崖優伶界工會,當選主席。隨後創辦瓊崖土戲改良社,改革瓊劇,使瓊劇成為反封建文化運動的組成部分。吳發鳳除蒐集一批傳統舊腳本改編外,創作了《秋瑾殉國》、《愛國運動》、《省港大罷工》等一批革命劇本,開創了瓊劇一代新風。瓊崖“四二二”反革命政變後,吳發鳳避禍南洋。次年返瓊,繼續從事編寫劇本,彙編瓊劇名伶名戲——《雙自由》、《林蘭香弄嫂》、《繼母淚》、《洞房嫁姨》、《瓜察成親》、《青樓恨》、《開山寨》、《馬伏波開除》等一批古裝、時裝戲劇本,由海口市一家木版刻印社合股印刷,廣為銷售。
1928年,受聘于海口市一家電影院當海南話解說員,為編寫瓊劇劇本積累素材。
1929年至1937 年10月,共編寫68個劇本(其中時裝戲58個)。
1939年,日軍侵占海南,吳發風攜帶家眷8口到西營(今湛江市),以經營泥版印刷劇本為生。
1945年9 月,吳發風一家歸抵家鄉文昌。他翻查離家前埋藏的手稿,成冊的劇本、木刻版,大都霉爛,心情異常憂鬱,心靈受到沉重打擊。
吳發鳳把一生獻給瓊劇事業,一生共創作、改編、移植的古裝、時裝(文明戲)劇本、演唱劇本計121冊,其中時裝戲劇本74冊,是瓊劇史上唯一的多產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