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滿有

吳滿有

吳滿有(1893年—1959年),陝西橫山人,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生產運動的典型。後因被俘而身敗名裂。1947年4月至1948年4月,國民黨胡宗南部隊占領延安,並與解放軍在陝北地區征戰年余,陝北戰事以胡宗南部大敗告終。不過,在這過程中,國民黨卻意外地俘虜了延安“大生產運動”的典型人物吳滿有,逼迫他投降,替他寫自白書,讓他在南京記者會中公開認錯,支持蔣介石。這位被塑造成完美形象的勞動模範從此消失。

基本介紹

生平經歷,成名背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發展思維,革命情境中的典型人物,被俘,在監獄裡的表現,相關文藝作品,

生平經歷

吳滿有(1893年—1959年),陝西橫山人,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生產運動的典型。後因被俘而身敗名裂。
1928年因逃避災荒,移居延安柳林吳家棗園。1934年土地革命後分得一座荒山。因善於經營、吃苦耐勞而致富。1941年在繳納公糧後還有一半盈餘,併購買了不少公債,引起注意。
1942年4月30日,延安《解放日報》刊登了人物通訊《模範農村勞動英雄吳滿有》(作者莫艾),得到朱德的稱讚。他被命名為全邊區的“勞動英雄”。1943年1月11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開展吳滿有運動》(作者為李銳,李因此第一次見到毛澤東),號召全體邊區農民開展“吳滿有運動”,“向吳滿有看齊”,大力開荒生產,提出了“吳滿有方向”。因為當時吳“雇有兩個長工和一個攔羊娃,農忙時還雇短工”,已經屬於富裕農民。這篇社論曾經受到質疑,指“吳滿有方向”是富農方向。但受到高層肯定,吳也被視為值得提倡的當時“先富起來”的農民(新富農)的代表。農業上的“吳滿有方向”與工業上的“開展趙占魁運動”一起成為“延安精神”的象徵。
吳滿有吳滿有
1943年春節後,《解放日報》又發表吳滿有給毛澤東的一封信,提出要為毛澤東代耕(當時邊區政府所有人都有耕地或者織布任務),因此成為毛澤東的座上客。同年2月24日後(一說同年8月邊區慶祝軍民大生產勝利慶功大會上),又應戰安塞縣勞動英雄楊朝臣,展開勞動競賽。此事引起中央高層和邊區政府高度重視。朱德電令全邊區部隊積極回響競賽倡議。林伯渠李鼎銘聯名發出指示,要求開展生產大競賽。吳滿有因此在邊區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擔任過邊區參議員、延安南棗園鄉鄉長等職務。
他的名字在《毛選》、《鄧選》中被多次提及,還寫入了中共中央檔案。邊區農業戰線的“吳滿有運動”和工業戰線的“趙占魁運動”,使兩人成為大生產運動的兩面旗幟。吳滿有是毛澤東的座上賓,毛親筆為他題詞:“天下有名".
1946年春節後,毛岸英從蘇聯回國後,毛澤東特意指定吳滿有擔任毛岸英的農業大學老師,讓後者跟隨吳學習種地。
1947年青化砭大捷後的祝捷大會上,吳滿有自願加入解放軍後勤部門,任王震司令員的二縱民運部副部長。1948年5月8日在寶雞戰鬥中被俘,是俘虜中級別最高的幹部,被押解到南京。同年7月20日他在中央社和電台廣播中發表了叛變聲明。(註:此處有爭議,另一種說法認為吳滿有並沒有叛變)1949年,吳滿有返回延安。同年10月,被開除黨籍。幾個月後,舉家遷回老家橫山。1959年因病去世。
2006年吳的侄子吳凌雲籌資修復了毛岸英拜師學農時居住的舊居。

成名背景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發展思維

據史料記載,吳滿有為陝西橫山人,1928年來到延安,住在延安城南柳林鎮吳家棘園,因擅於農耕和經營,逐漸致富。他回響邊區政府各項政策,積極購買公債。簡單地說,吳滿有的才幹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勤奮苦幹,從實際工作中累積生產知識,有效提高生產力;二是對經濟與政治的關聯十分敏銳,善於營造有利於生產致富的外在環境,這意味著他不僅能配合政府的經濟政策,還能締造政策的實踐典範。這兩種才幹經與“大生產運動”結合,讓吳滿有成為延安家喻戶曉的人物。
吳滿有吳滿有
1942年,為了對抗國民黨的經濟封鎖,解決邊區嚴重糧荒問題,邊區政府發起了“大生產運動”,邊區軍民積極投入大生產活動,為實現自給自足而努力。這段時期的農村政策體現了毛澤東務實靈活的思想。其重點是,既然生產為首要任務,那么生產就應置於分配之前。應同意農民保留生產所得的財富,以獎勵其生產意願。這種富民政策等於是同意讓 “一部分人先富來起”,在生產技能以及財富創造上起帶頭作用。更深一層看,這項政策等於是承認物質刺激對於生產的正面意義;哲學上來說,就是確認人性對財富的自然渴望。這項命題在今天已被視為理所當然,可是對於當時提倡犧牲生命以實現大公無私社會的共產黨人而言,卻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心靈掙扎,並延伸為激烈無情的路線鬥爭。尤其在艱困的革命歲月中,為了將最小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人人抱著獻身的精神,過著極其簡單的物質生活,實行的是一種軍事共產主義。任何人經由生產將財富據為己有,顯然與革命道德格格不入。

革命情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為革命實踐者的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採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是他從江西蘇區時代就提出的一貫主張,當時曾遭到批判,一直到延安時期才能充分實現。其政策精髓在於,儘管在分田政策中對地主仍進行清算鬥爭,但不殺害對方;相反,對於積極配合,進而加入勞動隊伍的地主給予鼓勵。至於生產績效高的富農,不僅同意其保留財富,,甚至樹為典型,發展入黨,提拔為幹部。種種鼓勵措施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生產效能。實踐證明,陝北的農村建設不僅刺激了生產,也團結了人心,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非常成功。
吳滿有的典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樹立起來的。毛澤東在幾次公開談話中,高度肯定吳滿有,要求向吳滿有看齊,創造更多的吳滿有。《解放日報》對吳滿有的事跡作了長篇報導,同時發表社論。詩人艾青則創作了長詩《吳滿有》,邊區還生產了“吳滿有牌”香菸,拍了吳滿有的電影……種種歌頌和宣傳,將吳滿有推向高峰。此時的吳滿有,已遠遠超出一個富裕農民的角色,而是延安大生產運動的某種象徵。與其說是吳滿有主動選擇當“超級明星”,毋寧說是為了革命的社會情境而形塑的結果。這一情境透過報導、公開表揚、詩歌、美術、戲劇、電影、口傳等形式,使得一個個神話般的典型描繪凝結成的堅定信仰,充滿了目標感與幸福感。其實,就吳滿有本身而言,還牽涉到一個更深的問題,即自私的物質刺激與無私的精神奉獻如何有機地結合,成為創造幸福社會的動力。
1948年9月,被幽禁的吳滿有,吸一口香菸,表情默然,延安風光的日子恍如隔世。
對中國人而言,這並非學術的課題,而是1949年後痛苦的摸索與實驗,涉及了千千萬萬人的青春與身家性命。最極端的時候,富裕被當成罪惡,飢餓被說成快樂。直到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後,延安時期曾有過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務實思想才又捲土重來,並實現了新的成就。
吳滿有吳滿有

被俘

另一方面,儘管延安時期的農村經濟建立在務實的思想上,但它畢竟只是革命的手段,並非革命的目的。作為成功的農業經營者,吳滿有被宣傳的重點,並不在於他替自己謀福利的本事,而更在於他熱愛毛主席、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革命道德。聯繫上烏托邦情境,洋溢著幸福感,令人神往。這是真實的吳滿有,還是革命者想像的吳滿有呢?胡宗南部進入延安後,吳滿有參加了解放軍,並被任命為二縱民運部副部長,隨軍轉戰年余,不料在1948年5月隴東戰役後遭國民黨俘虜。後經由其他戰俘指認,國民黨確認這名戰俘就是在延安紅極一時的吳滿有,如獲至寶,立刻押送南京。

在監獄裡的表現

第一種說法:到了9月間,吳滿有與另一名在1946年6月中原突圍中被俘的楊經曲(曾任新四軍5師15旅旅長等職),一起被安排參加了由南京國防部安排召開的記者會。吳滿有在會上表示“痛改前非”,對自己的過去“深懷悔意”,今後將支持政府,追隨蔣總統。吳滿有還被安排到中央廣播電台作了公開談話。
第二種說法:1995年當年在延安《解放日報》社論《開展吳滿有運動》的執筆人、武漢大學校友李銳公開撰文,認為吳滿有並沒有投敵,這個被歷史的塵埃封存許久的昔日明星,才再度躍回人們的視野。中共黨史專家、毛澤東研究專家李銳指出,國民黨在廣播時做了手腳:“我是吳滿有,共產黨對窮人好。”吳滿有剛說出第一句話,就被一個姓呂的國民黨軍官一把將他推開,由青訓第一大隊訓育幹事汪鏗清代講,因為汪是陝北人。此時,坐在旁邊的就是楊經曲。吳滿有給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捎話:“如果聽到廣播的話,那是假的,不是我本人。”1949年國民黨在撤退之前,釋放了吳滿有和楊經曲。1950年3月吳滿有回到延安縣柳林鄉家鄉,一提起被俘後的事就以淚洗面地說:“不能提,冤枉事一肚子裝著。算了,不提了。”延安縣委組織部召集柳林鄉黨員大會,宣布開除吳滿有黨籍。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成立高級社時,柳林鄉七個村就吳滿有一個人不入社,他一個人在山頭放著羊。吳滿有曾三次給黨中央寫信申訴自己的冤屈,但均無回音。1959年3月,66歲的吳滿有含冤去世。

相關文藝作品

艾青長詩《吳滿有》 解放區第一部故事影片《邊區勞動英雄——吳滿有》
石魯版畫《群英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