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石壁飛虹圖

吳湖帆石壁飛虹圖

《吳湖帆石壁飛虹圖》是民國時期活躍於上海的著名畫家吳湖帆創作的一幅中國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湖帆石壁飛虹圖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創作年代:民國
  • 作者吳湖帆
  • 規格:縱85厘米,橫36厘米
  • 材質:紙本
作者簡介,
吳湖帆石壁飛虹圖
【簡介】
他學養深厚,知識淵博。他的繪畫特徵正如謝稚柳說的具有“清逸明麗、雅腴靈秀、似古實新的面貌”。又如鄭逸梅所語:“托興作金碧樓台,錯采鏤華,極其縝麗,卻一洗俗氛佇氣,而別含古趣。”被推崇為最標準的繼承中國畫傳統的海上大家。
吳湖帆山水畫風格的總體特徵是集古而大成的傳統面貌,從中可以窺見其秉承了王翬的畫學思想:“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把傳統山水的青綠、水墨、淺絳幾種畫風相互調和,創造出一種把水墨烘染與青綠設色熔鑄於一體的新古典山水畫。從他的山水畫中似乎處處都能尋見前人的影子,講究筆筆有來歷,但不留斧鑿痕跡,隨手拈來,渾然一體。但無論吳湖帆對傳統的借鑑與吸納達到怎樣的一種程度,無論其畫風如何轉向和變化,他都是以“四王”體系為坐標進行參照和對應的。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對“四王”體系承接、變革與發展的成功並影響了一批人,所以在20世紀初出現了“四王”文人畫派的中興跡象。
吳湖帆作畫時常常用大筆縱橫揮灑,等到畫面稍乾,再用小筆淡墨加以渲染,並大膽採用了沒骨烘染法。他的這幅題為《石壁飛虹》的山水畫可以印證這一點。此畫設色古雅醇和,筆墨清麗沉穆。最顯著的特點是,他把留白看作一色,作“化虛為實”的煙雲處理,即把空靈的留白轉化為浮動的白雲;幾度渲染後,虛實漸明,那留白之處經水墨濡化映襯,成為浮動翻飛的雲霧,呈現出一派空濛迷茫的景象。山石用硃砂、石青、石綠甚至更豐富的顏色層層疊染,石色、水色與墨交融,繁富明艷,完全不避“色之不可奪墨”的古訓。吳湖帆的山水畫“取氣”中不失“取色”,“紅綠”中不避“火氣”,色墨兩不偏廢,這種創作趨向突出了“雅俗共賞”的審美趣味,使他早期繪畫輕施淡染、文雅清淡的“四王“風貌逐步轉化為一種清新雅麗、筆滋墨潤、色墨交融的個人風格。
縱觀整幅畫可以看到,吳湖帆傾心於文人畫的書卷氣與院體青綠山水相交融的畫風,他在保持講究筆墨精巧、設色文雅、崇尚文人情趣的正統風格中逐步透露出海派特點,這已經和他早年的風格有很大不同。海派繪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善於運用鮮麗的色彩,山水以綠色而不是花青、赭石為主調,畫面顯得熱烈濃郁,一掃“四王”末流柔弱積習。海派色彩上大膽使用,無形中改變了色彩在中國畫中長久以來的附屬地位,加強了色彩在中國畫中的表現力。同時,從這幅畫中也流露出吳湖帆追溯宋代青綠山水、以唐宋傳統補救“四王”畫派與“海派”的雙重局限,實現其對傳統山水的重新熔鑄和詮釋的藝術理想。
與同時代畫家相比,吳湖帆不是頑固的守成,也並非銳意的革新,他沒有觀念的僵化也沒有思想的突變,如同四王的“集古”、“集成”的創作方式。是藝術上的反覆錘鍊與漸進積澱使他具備了遊刃於傳統之中而不為前人成法所束縛的功力和能力。吳湖帆的山水畫深受南方傳統文人畫學觀念的規範和限制,始終不脫離“正脈”、“法派”的藩籬,但有趣的是,他的突破也正是從這種觀念的束縛中超越出來的。可見,吳湖帆繪畫的南北兼容是有條件、有限度的,他在大膽吸收北派青綠的同時仍不失南宗本色,化雄強為柔媚,化富麗為婉約,最終目的仍是體現南方文人的審美觀。

作者簡介

吳湖帆,名翼燕,又名倩,更名萬,字通駿、東莊,號倩庵,別署醜移、湖帆,齋名梅景書屋,江蘇蘇州人,擅畫山水,從“四王”、董其昌人手,溯及王蒙、董源、臣然、郭熙諸大家,博採眾長,白成一家。海派畫家“三吳一馮”是指吳湖帆、吳待秋、吳子琛、馮超然,吳湖帆為近代書畫大家,畫風縝麗豐腴,清秀潤逸,特別青綠山水煙雲渲染,有氤氳飄渺,泉石浩蕩之致,畫竹勁爽灑脫,沒骨荷花婀娜綽約,創有新格。書法精行楷,師瘦金體,用筆流暢,勁爽灑脫,疏密得當,為中年力作。晚年作草書氣勢俊發收藏宏富,精鑑定。著有《佞宋詞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