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大橋

吳淞大橋

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原名薀藻浜大橋。 1992年重建建成後,主橋樑跨長90米,荷載450噸,經上海市地名委員會批准,定名為吳淞大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淞大橋
  • 建於:1898
  • 原名:薀藻浜大橋
  • 重建: 1992年
簡介,歷史,

簡介

有上海大橋路段為雙向八車道(機動車道),兩側兩個非機動車道,總計十車道,是寶山區重要的戰略性橋樑,它連線著逸仙路同濟路主幹道跨越薀藻浜,涉及寶山各行各業的經濟命脈,交通流量極大。

歷史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吳淞剛剛闢為商埠,貿易運輸量大增,吳淞碼頭上岸貨物,為薀藻浜所阻,不得不兩次駁運上海。為謀貿易運輸之便利,總督劉坤一表奏朝廷,請求在薀藻浜上建橋。劉坤一的建橋表奏得到朝廷批准。不久,薀藻浜大橋開始動工,由吳淞馬路工程局承建。一年後竣工,從此車馬行人無不稱便,吳淞一度成為市郊最大的貨物集散地。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秋,受到強颱風襲擊,薀藻浜大橋被風潮沖損,重載車馬難以通過,第二年略加修茸,但仍岌岌可危。
1912年,紳商印書鮭、朱治等倡議募捐,在距原橋400餘步處重建薀藻浜大橋,此舉得到滬寧路局及寶山縣政府的支持並撥公款補助。經兩年努力,於1914年夏落成通車,橋身長25.7丈,寬1.6丈。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2月7日上午,13架日機轟炸吳淞,日軍裝甲部隊竄至張華浜,吳淞鎮危在旦夕。為阻擊日軍侵犯,抗日部隊不得不下令炸毀大橋。日軍占領上海後,再度重建木質大橋,並更名為金津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將金津橋恢復原名薀藻浜大橋。
1951年6月開始,第四次重建薀藻浜大橋,至1953年6月建成,9月通車,成為上海市郊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公路橋。全橋總長126米,底部為3孔,中孔達36米,邊孔為22米,兩堍各有一鋼構式引橋,車行道為12米寬,兩側人行道寬2米。大橋上部結構為鋼筋箱形梁懸臂掛機,下部為高樁承台墩體,橋樑荷災為20噸,工程總投資269萬元人民幣。
1992年,薀藻浜大橋第五次重建,主橋樑跨長90米,荷載450噸。大橋建成後,經上海市地名委員會批准,定名為吳淞大橋。
2008年4月30日吳淞大橋引橋橋面開工維修,5月20日竣工。竣工後的吳淞大橋引橋橋接坡煥然一新,路橋的通行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車輛行人的安全問題得到了保障,確保大橋處於安全受控狀態。
2015年7月3日上海吳淞大橋因被超重車輛壓出了一個大窟窿,而且還有多個潛在的窟窿。
“若不進行維修,可能存在部分板梁斷裂的危險。”上海市寶山區市政工程管理署相關負責人說。
從7月3日深夜開始,吳淞大橋正式開始大修11個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