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兩節婦傳

吳江兩節婦傳

在宋、元以後的古代作家文集中,多有“節婦”,“烈女”傳。這些文章,一般都是宣傳封建的節烈觀,露骨地維護舊禮教的。在眾多的“烈婦”傳中,戴名世此文卻是相當獨特的一篇。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翻譯,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吳江兩節婦傳》
年代:清代
作者:戴名世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吳江兩節婦者[1],農家女也。姓許氏,家城西之石里村,長適張文達[2],次適周志達。歲乙酉[3],大清兵南下,公卿皆薙髮迎降,浸尋及於吳江[4]。文達固以負販為生[5],至是從明之一二遺臣起事,荷戈為小卒,戰敗不屈死。其家不知其存亡,使志達往偵之[6],亦被執,令薙髮,不從,遂見殺。是時長年二十九,次年十九,相與號泣,備尋其夫屍。會溽暑[7],屍積城下者累累,皆糜爛不可辨識,乃已。
長既喪其夫,又無舅姑[8],其兄欲迎之歸,謝曰[9]:“吾夫雖死,然此固夫家也,義不可以歸寧母氏。”次事其姑甚謹,姑憐而散嫁之,涕泣被面謝曰[11]:“新婦所以不死者[12],將代吾夫以事其母,詎可失節他適?”久之,姑得疾,且危,賴婦以存者又七年。及姑瀕死,訣日:“我死,依而姊居。”既喪,家財歸於周氏子弟,遂依姊以居;各處—室,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兩人固農家女,善治田,共種田三畝以自給;舍旁有隙地,度可容兩棺,為生壙以待死[12]。吳俗多淫祠[13],好佛,婦人貧無依者,多為尼[14]。有一老尼,教兩人薙髮以從其教[15]。長曰:“不可!婦人之發,奈何與男子同去之?”次曰:“吾夫以不薙髮死,而吾反薙之,何以見否夫於地下?”歲甲戌[16],長年八十,次年七十,尚躬耕如曩時[17]。鄉之人悲之,請聞於有司,以旌其門[18]。兩入泣且謝曰:“吾姊妹不幸遭多難,廉恥自愛,何旌之有也?且又無後,將旌之以為誰榮乎?”鄉之人卒不能強也。
贊曰:吾嘗讀《順治實錄》[19],知大兵之初入關也,淄川人孫之獬即上表歸誠[20],且言其家婦女俱已效國裝[21]。之獬在明時,官列於九卿[22],而江淮之間一介之士[23]、里巷之氓[24],以不肯效國裝死者,頭顱僵仆,相望於道而不悔也。嗚呼!彼孫氏之婦女,視許氏二女何如哉?

作品注釋

[1]吳東:縣名,今屬江蘇省。[2]適:嫁。[3]乙酉:順治二年(1645)。[4]浸尋:逐漸。[5]負販:負載貨物隨處販賣,即做小買賣。[6]偵:了解,打聽。[7]會溽暑:正值天氣潮熱。溽(rù入):濕氣熏蒸。[8]舅姑:公婆。[9]謝:拒絕。[10]被面:掩面。[11]新婦:古代稱兒媳為新婦。[12]生壙:人未死時預先準備好的墓穴。壙(kuàng曠):墓穴。[13]淫祠:濫建祠廟。[14]尼:尼姑。[15]薙髮以從其教:剃去頭髮,出家為尼。“教”指佛教。[16]甲戌:康熙三十三年(1694)。[17]曩時:昔時。[18]旌(jīng京):旌表。封建時代官方給予謹守禮教道德者的一種榮譽,一般都要建牌坊或掛匾於門。[19]《順治實錄》:“實錄”為中國歷代所修每個皇帝統治時期的編年大事記。《順治實錄》為順治期間的大事記。[20]孫之獬(xiè謝):淄川(今山東省淄川縣)人明天啟進士,官至侍講,清兵入關後投降,因練勇守城有功,擢禮部右侍郎,旋以兵部尚書銜招撫江西,後為人彈劾奪職。[21]效國裝:仿效滿族裝束。[22]九卿:封建時代中央政府的九名高級官,各代所指不一,明代以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為九卿。[23]介:與“芥”通,芥菜籽賤而小,故常以“一芥”喻低微貧賤之人或微小事物。[24]氓(méng蒙):百姓。

作品翻譯

吳江兩名節婦,是農家的女子,姓許,家在城西的石里村,老大嫁給了張文達,老二嫁給了周志達。 乙酉年,清兵南下,達官貴人都剃髮迎敵,不久敵兵 就打到了吳江。張文達原本以挑擔賣貨為生,這時跟 著明朝一些遺民起亊反抗,拿起武器做了一名小卒, 戰敗後因不屈服而死:他家裡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就 讓周志達去打聽,周志達也被清兵抓住,清兵讓他剃 發,他不從,就被殺了。當時姐姐二十九夢,妹妹十九。 二人一起哭泣,準備尋找夫婿的屍骨。恰逢天氣 濕熱,堆積於城下的屍體都糜爛不可辨識,才作罷。
姐姐已經失去了丈夫,又沒有公婆,他的哥哥想 接她回家,她拒絕說:“我丈夫雖死了,但這裡本是我 丈夫家。從道義來講我不可以回娘家。"妹妹侍奉婆婆 很謹慎,婆婆可憐她,要遣散她把她嫁給別人,她淚 流滿面拒絕說:我之所以不死,是為了代替我的夫君 侍奉他的母親,怎么能失去節操嫁給他人呢?“不久,婆婆得病,快要死去,又依賴她存活了七年。等到婆婆快死時,和她訣別說:“我死後,你就和你姐姐同住 吧。”婆婆死後,妹妹把家裡的財產都歸還給周家後人,自己就依傍著姐姐住下了。姐妹倆各居一寶,各自供奉丈夫的牌位祭祀。
兩人本來就是農家女子,善於耕田,一起種了三畝田來養活自已。屋舍旁邊有空地,大約可以容納兩副棺木,她們就為自己挖好了墓穴來等待死去。吳地喜歡濫造祠堂,好佛教,貧困無依的婦女,多做尼姑。有一個老尼姑,叫她們剎發為尼。姐姐說:“不可以,婦人的頭髮怎么能和男子一起 剃去呢?”妹妹說:"我丈夫因為不願剃髮而死,我反而把頭髮剃了,我死後有何面目見我夫君?”甲戊年,姐姐八十,妹妹七十,還像從前一樣耕田。鄉里人可憐她們,向有關部門匯報她們的事跡,來為她們建造牌坊表揚她們。兩人哭著拒絕說:“我們姐妹不幸遭遇很多苦難,廉潔有羞恥之心,懂得自愛,有什麼可表彰的?況且又沒有後代,表揚我們將要把它當成誰的榮耀呢?”鄉里人最終不能勉強地們。
我稱讚說:我曾經讀《順治實錄》,知道清兵才入關時,淄川人孫之獬立即上表投降,並且說自己家的婦女都已經效仿朝廷著裝了。之獬在明朝時,官列九卿,而江淮之間的普通百姓,因為不肯效仿朝廷著裝而死的,在道路上到處都是,卻也毫不後悔。唉,那孫氏婦女,與許氏姐妹相比又如何呢?

作品簡析

在此文中,封建的節烈觀固然有所表現,但作者所著重表現的,是人民民眾對清王朝暴政的抗爭精神。農家女許氏姐妹的丈夫,一在抗清武裝鬥爭中戰死,一因抗拒剃髮令而被殺,這樣,二女為夫守節,就不能看作單純出自節烈現;她們後來的拒不剃髮,固然是因為不願為尼,卻也有承繼丈夫反清之志的意思。作者把她們作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勞動婦女來寫,流露了強烈的民族感情。“贊語”揭出明時官列九卿的孫之獬“上表歸誠”,舉家婦女“俱效國裝”,以之與“一介之士,里巷之氓,以不肯效國裝死者,頭顱僵仆,相望於道而不悔”相對照,盛讚人民民眾的反清鬥爭,面對可恥變節的冠帶之流表示了極大的鄙薄。

作者簡介

戴名世(1653~1713) 字田有,一字褐夫,號南山,別號憂庵。“桐城派”奠基人、文學家 。20歲授街養親,27歲所作時文為天下傳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應級試,二十六年,以 貢生考補正蘭旗教習,授知縣,因憤於“悠悠斯世,無可與語”,不就。漫遊燕、越、齊、 魯、越之間。四十五年舉應天試,四十八年,中進士第一,殿試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編修 。五十年科,左都御史趙申喬,據《南山集·致餘生書》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跡,參2戴名世 “倒置是非,語多狂悖”,“祈敕部嚴加議處,以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 發,被錄下獄。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殺於市。著有《四書朱子大全》以及大量散文。同族後 人戴衡蒐集整理遺文,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編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緒時刊行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