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開門八極拳

吳氏開門八極拳

吳氏開門八極拳簡稱吳氏八極拳或者八極拳。我國傳統武術各門派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這些名字或借用創始人之諱,或源於發祥地之稱。而八極拳卻是力達窮極,妙化“無形”的象徵。“孟村鎮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稱“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其實,“太極”和“八極”都是古人用以解釋自然規律變化現象的哲學名詞,並非武術用語。“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淮南子·墜形訓》“大地之間九洲八極”,“八極”用於武術則為“八方極遠”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氏開門八極拳
  • 簡稱:開門八極拳或者八極拳
  • 創始人:吳鐘
  • 創立時間:1790年
  • 發源地:河北孟村鎮(今孟村回族自治縣)
歷史沿革,創立之初,吳鐘其人,八極拳譜,抄本流傳,來歷爭議,理論體系,意理,武理,力理,醫理,德理,內容特點,拳法結構,拳法套路,第一段動作,第二段動作,第三段動作,第四段動作,第五段動作,八極拳歌,理論探討,何為八極拳,小架理論,

歷史沿革

創立之初

述及吳氏開門八極拳淵源還要從滄州吳氏說起:明建文元年(一三九九)燕王朱棣為奪帝位,舉兵“靖難”滄州一帶慘遭兵燹,赤地千里,百人幸難逃一。朱棣繼位後,降旨遷氏,“以實空地”。明永樂元年(一四0三)回族吳氏祖諱祚永公奉詔特授直隸河間府滄州鹽運司運判,由安徽徽州府歙縣闔家遷滄,落居滄州南關。自此,吳姓回族在滄繁衍生息,丁興家旺。先後購置今孟村縣孟村鎮、何呂店、海興縣小路村、南皮縣鮑官屯、黃驊市吳莊子、山東慶雲縣后庄科(時屬滄州)等大量田產,分莊立戶。
吳氏開門八極拳師兄弟合影吳氏開門八極拳師兄弟合影
其中,四世祖(以下以祚永祖為一世,下同)諱才公生四子,名安、泰、王平、璉。泰之子(六世)三統、三槐、三善遷孟村,璉之孫(七世)師孟遷后庄科,即孟村和后庄科吳姓皆四世才爺之後。后庄科師孟祖後人中有一曾孫(十世)名鐘字弘聲,生於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自幼喪父,衣食無著,繈褓中由其母懷抱投奔孟村族人,在其年長族侄(十一世)允明公及本族共幫之下,安家落戶,長大成人。

吳鐘其人

吳鐘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痴迷武術。八歲入清真寺頌經習文,十五歲棄書習武。業經多師,匯通百家,以天經“陰陽”“無形”之理,解道家“易經”之論,采奇擷妙創成獨絕之術,在套路編排上皆以“兩儀樁”即“吳”字篆書像形為根式(兩儀樁亦稱八極架)八極拳門的套路動作,技擊招數及其變化皆由“吳”字演變而出,這是八極拳命名冠以吳姓的重要標誌。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吳鐘公二十三歲,隻身南遊於福建晉江少林寺(孟村吳氏八極拳譜原記為“浙江少林寺”。經筆者考證,浙江並沒有少林寺,有“晉江少林寺”,“浙”與“晉”在當地口音相似屬筆誤),技敗眾僧。一桿大槍三進三出少林寺,無一暗器著身,折服長老,震驚寺官,長老贈其錦鏢一囊,鎮寺官員驚嘆“神槍”。此後,“神槍”吳鐘名揚四海,與當時的“短打擒拿”名家康大力,提柳單刀名家李章結為好友,並稱“武林三傑”。
吳鐘隻身三破少林寺的訊息很快傳至京城,撫遠大將軍康熙帝第十四子恂勤郡王愛新覺羅·胤禵聞後,立召吳鐘進京較藝。切磋中,二人以殳為器,殳端塗以白粉,以身著白粉者敗。未戰幾合,胤禵眉間中粉而未覺,王疑為幻術,復塗麵糊於殳端,再戰,麵糊再塗胤禵眉間,而仍未覺,胤禵折服遂拜師事。從此將吳鐘留於恂勤郡王府執教,時稱“南京到燕京大槍數吳鐘”。但“八極拳”此時尚未定名,當時武林中對這樣一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帶有回族特色的新興門派更是只驚奇妙,難道門宗。故在史料中稱其為“異術”。
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吳鐘年逾六旬返回孟村,侍母盡孝,並在吳氏家族中傳武藝,時稱“吳家拳”。當時族人中習練者很多,成名傳人有三位,即其獨生女吳榮、世孫吳鐘毓、世曾孫吳溁(永)。

八極拳譜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0),吳溁奉命始撰第一部“八極拳”譜——《武術》,將“異術”(吳家拳)正式定名為“八極拳”,全稱為《吳氏開門八極拳》。從此結束了八極拳“無名為異”的歷史,標誌著八極拳門創立正式完成。在《武術》序中明載“後恐異術之終湮也創為八極拳……”。這就更加明確地證明了在此之前,在中國武術史上從無“八極拳門”之稱謂。這是界定“八極拳門”創立時間創始人和拳種稱謂形成原因的有力佐證。在《武術》世系中吳鐘公並沒有將自己稱為一世,而是尊“癩”為一世,“癖”為師兄。對於“癩、癖”史料均無記載。《武術》中更無隻字介紹,歷來眾說紛紜。以下摘錄幾位前輩的八極拳譜序,以示說明。
八極拳五世祖吳會清公(筆者之祖父)民國十九年(一九三0),第二次讀譜時寫到:
“竊此次修譜於民國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被兵燹之累將譜損傷目不忍睹據受業人等皆相向而泣只恐年湮代遠桃李門下四方人眾差謬輩名故不可以無譜也至於武術成名惟資乎博學得道須籍夫專修潛心正道領受真傳蓋潛德無不發之光立志無不成之事矧八極精微非好學深思無有罄其底蘊斯八極奧妙非禪心竭慮無以究其本源研究功深藝貫天下此所武術之序以表原情之至意”。

抄本流傳

另有孟村縣羅疃村李大中之嫡孫李樹森之口述手抄本和張克明之嫡孫張玉衡之手抄本綜合所有八極譜書考證,吳鐘雖非孟村籍人,但與孟村吳氏乃同宗同脈已確定無疑。且,吳鐘自幼喪父,隨母定居孟村。鐘公所得之藝,少年時出自孟村,自青年時代起,便遊歷大江南北,遍訪名師益友,形成了風格獨特的“異術”。至晚年,經反覆推敲,命名為“八極拳”並由弟子吳溁(永)等漸傳於世。觀今日神州內外凡習八極拳術者,推其根源問其究竟,無不承認吳榮、吳溁(永)、吳鐘毓之後學也,這已是不爭之詞。然世人中仍有人將八極拳來源枉加添足,自以為是或“岳山八極”或“丁氏八極”等之謬誤之論,實為後人之笑柄。有此說者,或推三輩、五輩均學於孟村吳氏一脈。

來歷爭議

關於孟村六合大槍的來歷,說法也頗雜。無論吳鐘公之槍法學於嵩山少林寺(李樹森的說法)或延安梭羅寨(張玉衡的說法)沒有必要和意義再做爭議。而今八極門人面對的是吳鐘公和其三大弟子(吳榮、吳溁(永)、吳鐘毓)。“吾師先師癩公者,真姓不傳、真名不傳,真地亦不傳,渾言之曰,南方人癩公”。可見,古人授藝,擇良授之師是友,友亦是師。自古武林中就有“經師訪友一說”,“癩”是否有其人?只有吳鐘公自己知道,而不向後生下傳先師之仙鄉姓名,這也許“癩”公就是吳鐘公一生所追求之集合的“象徵”。作為後學者,勿須在此問題上過多的追究,或牽強附會。

理論體系

八極拳之所以以“八極”命名,其基本理論和文化內涵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優秀的武術門派,八極拳有著自己獨特、完整、細統的理論體系,大致可由“意理、武理、力理、醫理、德理”五部分組成。

意理

“意理”是意識形態理論,是指導門派所有拳械行為的總體理論。
意理”主要源於“天經”和“易經”,由於創始人吳鐘是“天方教”(伊斯蘭教)人,自幼學習“天經”(《古蘭經》),接受伊斯蘭文化教育,深受伊斯蘭教“陰陽”理論和“無形”理論影響。伊斯蘭教是一個較早科學解釋天體的宗教,其數學、天文學曾一度在世界領先。早在公元八至十三世紀,伊斯蘭教先民就被西方國家尊之為“歐洲文化的燈塔”、“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舉起者”。
自宋初至清中葉,我國歷代掌管天象曆法的大臣“欽天監監正”皆由穆斯林擔任。伊斯蘭教認為,“真主無形,無事不知,無處不在”,“萬物生變介於陰陽”。吳鐘公正是以此理論破譯道家《易經》,解釋“太極”與“八極”,追求“無形”之境界的。他認為:“太極”陰也為“文”,八極陽也為“武”;“文”之為“靜”,“武”之為“動”;“靜”之天下則安,“動”之乾坤可定;天下安,乃萬物生存之本;乾坤定,生萬物演化之力,二者相輔相成,可謂“安”生“定”,“定”生“安”也。即易經所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變化至窮極(八極)”。使整個宇宙至大而無外,至小而無內,渾然一體,將有形化無形,復歸“天經”之理,使八極武術境界高達“意無定向,招無定式,力無定處”,令對手感到攻擊之力無處不在,防不勝防。故門內諺語稱“有招有式皆是假,無招無式才是真,無形是我門中寶,陰陽變化奧妙深”。
在這些樸素且深奧的理論指導下,八極拳以火暴、猛烈與太極拳的穩健、柔和相對應;八極拳以剛中求柔、剛而不硬、硬而不脆、柔而不軟,與太極拳柔中求剛、身法圓活、剛柔相濟、連綿不斷相對應。八極拳以八八六十四手翻八八六十四招與太極理論八八六十四卦相對應。由此巧妙地開創了中國武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兩種不同風格的門派相偶並立而存在。

武理

武理”是八極拳技擊之術的變化理論,是在“意理”指導下的具體行為理論。
其主要內容為“六大開”、“八大招”,合稱“六開八招”或“六開八打”。
“六大開”即“開門出手六力合一”。
“六大開”即六個字:頂、抱、單、提、胯、纏,六種不同方向的力,單一解剖釋理如下:
頂:為“頂力”,是八極拳法最主要的發力,是身體的某部位(八大部位:頭、肩、肘、手、胯、膝、足、尾)向前、後、左、右上下支撐衝撞之力。
抱:“抱力”是八極拳法最主要用來防守的力,與“頂力”方向相反,力相等。發抱力時,以頂力互為相符,以保持身軀平衡。
單:“單力”是八極拳利用上肢的劈、撩、扶等技法,像鞭子抽打過程一樣無具體發力的方向,靈活多變但發力時,身軀下沉,以保穩定之態。
提:“提力”是向上或斜上方發出的力,如降龍式、黑虎提等,身體移動時,只要一抬腿,一移腳,就有一個向上的“提力”。八極拳用腿時, 一般腳不過膝,進身靠近,身軀下沉,以持平衡。
胯:“胯力”是利用身軀重心為軸,正反旋轉下沉並發力,有“里別”(肩胯)、“外胯”(腰胯)之分,里別旋力向內,似“向心力”,外胯旋力向外,似“離心力”。
纏:“纏力”是彎曲橫向發出的纏繞之力,多用於手與身軀配合,如大纏、小纏、折江、野馬抖鬃、白雞分窩等,進退以防為主的技法,身軀似龍,威力無比。
以上是“六大開”單一每一種力的分析,任何一個進攻或防守的動作如只有“六大開”其中的一種力,威力是渺小的,故不能稱其為武術招數。八極拳無論是練套路、單操,還是與人交手,每一個動作的完成過程,必須體現“六大開”六種力的合成,利用自身的“八大部位”之棱,以百會穴與海底穴為中樞,左右陰陽互補互換,而落地成招。動作過程體現“六力合一”即:“六大開”動作完成體現“八大招”或“八打招”。由於傳統觀念上的原因,在武術界歷來都是學拳者眾,得道者寡,自古有“寧教十趟拳,不傳一句言”之說。因此,以往許多人僅知道機械地打拳練套子,卻不明了其中道理,這與時代背景分不開。“六開八招”是八極拳的指導動作發力的原理,這種理論在吳氏門內向不外傳,故而許多人將“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胯合練單揚打,順步腰身變是纏”,六大開拳歌當成了“六大開”;將“一撐錘、二迎面、三降龍、四伏虎、五劈山、六探馬、七圈抱、八虎抱”,或“朝陽手、單提手、霸王折江、猛虎爬山、半步肘打、朝天掌、豁打頂肘、閻王三點手”(另還有多種八個單操動作組合)當成了“八極絕招——八大招”,這無疑是一種悲劇。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抱殘守缺,強作精神,實為我門之悲哀!

力理

“力理”是指“武理”以外的力學理論,是用於招式和動作設計的理論。
八極武術不求虛美注重實戰,每一個動作招式都是一個穩固的支撐架和發射架。也就是說把式把式,全憑架式,一個相對穩定且能反映在技擊過程中有效進攻、防守的招式動作,是這種武術流傳不變的根本。
眾所周知,八極拳是中華傳統武術中發力最為暴烈的拳種之一。除了八極拳法的“六力合一”拳理方法的指導外,還特別注重“手型”、“步法”、“形意”等方面的自然協調配合。
八極拳手型和其他武術流派一樣,基本手型為掌、拳、勾。掌型以“荷葉掌”為主,拳型以“虎拳”為主,勾以“纏繞勾”為主。先父吳秀峰為了弟子們便於掌握八極拳的手型及其在搏擊中的變化,利用八種勞動工具來形容傳統八極拳的手型變化,即:錘、瓦、斧、桿、刺、叉、錛、鐮,其手型變化服務於自然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變,主要靠練習者自己從實踐中體會。
八極拳的步型,由於套路和樁功在武術訓練中為既定模式練習,與千變萬化的實戰接觸還存在著一定距離,所以先父吳秀峰在總結前人經驗博採眾家之長,反覆體會研究後,提出了八極拳“十六大步”的步法理論。這“十六大步”既包括以上五種步型(馬、弓、赴、虛、盤)也含括五種步型中的變化過程,應隨心所欲,定而不定,步法隨自然應變而生。如看上去也是馬、弓、虛、赴、盤五種基本步型,雖然與其它拳種一樣,但“型”的要求卻有較大差異。如馬步,許多武術流派(如查、花、炮、洪)講究“四平馬步”姿勢較八極拳低,規格要求區別也很大。又如虛步,八極拳要求前腳與後腳平行且腳掌全部著地成“四六步”。長拳則要求前腳尖點地且姿勢較低。在步法上,八極拳要求腳不離地,行如趟泥,擰腰坐胯,跺、碾、闖。八極拳的步法,如擊步、闖步、碾步、搶步、盤步、盤提步、跟提步、翻提步、搓提步、半步等。“半步拳法”是八極拳搏擊術中使用的關鍵步法。套路練習或與人交手,前進時,自身的前方腳向前移“半步”後腳隨即跟上“半步”,後退時則反之,此法為“半步拳法”也稱謂“半步啟動”。“啟動”中身軀要求保“中心”穩“重心”。尤其在技擊過程中,一定要“進步不上步,退步不撤步,手護頭,肘護肋,膝護襠,腳護身”,順其自然,招出中心,且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上盤講究雲、摞、提、按、刁、抱、纏、戰;中盤講究挨、崩、擠、靠,貼身進發;下盤講究吃根埋根,毒蛇擺頭。先父吳秀峰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技擊術的獨到理論。他認為交手時,要穩、準、狠,行“一引、二進、三打、四摔、五擒、六扣,猛、剛、挑、穿、空、領”之“六行合術”;施以“輸手不輸肘,輸肘不輸肩,輸肩不輸頭,輸頭不輸胯,輸胯不輸膝,輸膝不輸足”的“六不輸”原則。突出了一個“進、進、進”的思想,體現傳統拳諺“一膽、二力、三功夫”的八極技擊風格。

醫理

醫理”即強身健體之理。
八極拳譜規範例,開宗明義第一條即:“武術者本為操練身體,保衛國家者也”,操練身體本身就是醫學理論的行為反映。八極拳練功講究“意到血到、血到氣到,氣到力到”的意、氣、力內外合一,且吐納“哼、哈”二氣。筆者練了幾十年八極拳,為了提高八極拳功夫和身心健康,特編寫了一個功法,謂之“八極拳內功五法”。在此不敘。

德理

“德理”是道德理論。
八極拳的德理來源於伊斯蘭教和儒學,是人德與武德的綜合。八極門明確規定不可恃血氣之勇欺壓鄉里;不可貪圖小利害及同胞;不可恃血氣之勇罹殺身之禍;不可呈自身之剛強滅他人之志氣;不可因比試之勝負引類呼朋,以致同室操戈;入門拜師須父兄親領,並行拜師之禮,為師授徒須先教以仁義,再教以忠勇;凡同譜之人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師滅祖,或為匪作惡者,一經查明,先去其譜名,然後群起而攻之……這些道德理論代代相傳,成為八極門人的立世基石之本,造就了很多著名德藝雙馨的武術家。
八極拳門全面系統深妙的原理,充分反映了八極門的創立者吳鐘公,譜志編修者吳溁(永)公、及歷代成名繼承者豐富的武術文化修養和淵博的經典文化常識。這些理論的確立和運用使八極拳的文化內涵和招法技藝得到了極大升華,這是八極武術日益完善和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

內容特點

一個完美的武術門派不但要有完整的理論,還要拳械相兼併有固定獨特的特點法則和套路,是八極武術獨立門戶的根本及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生命源和潛在力。
“開門”是八極門的總特點故稱“開門八極拳”。何為“開門”其意有四:一、“開門”即始立門戶,獨樹一幟;二、技法變化講究“六大開”,巧也、猛也、開門無阻也;三、開門入竅,慧人心腦,曉理、悟性、明德,以一理生萬變為自然;四、開門不閉門,獨立不獨存,“天下武林是一家”,提倡外傳內引,開門交流,取長補短,永無止境。
“十大形意”是八極拳的身法特點。清同治年間,孟村“八極薪傳”記有:“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三要寸接寸拿寸出入;四要自由架式懶龍臥;五要五藏氣攻到;六要五行周身合”。吾之祖訓拳諺:“手似太極,身似形意,懷揣八極”。所謂手似太極,是指八極之招法(即“手”)須陰陽變化至極;“身似形意”是指八極拳身法之圓活,騰挪須象“十大形意”;“懷揣八極”是指習八極拳法者須達到“八極”(“八”為陰陽變化,“極”為巧妙變化至極,趨於“無形”之境界。)這裡所指的“太極”、“形意”、“八極”並非指的是武術門派。所謂“十大形意”,就是八極拳之身法要求運用“龍、虎、熊、猿、蛇、雞、鹿、鵬、鶴、鴕”十種動物在運動搏擊中所善用的“抖、縮、愣、含、驚、崩、撐、挺、豎、橫”的“十大勁別”,體現在八極拳法中,以提高練者穩健、快捷、多變、勇猛、含蓄、虛實之效。

拳法結構

八極拳吳鐘公初創時期,“吳家拳”主要“三拳”:八極小架,八極單對打,四朗寬;“三刀”:“四門刀,提柳刀,春秋大刀”;三棍(棍棒一樣):“袖棍,乞丐棍(亦稱八棍頭),行者棒”;以及行劈拳(十二趟)、六大開拳等。吳鐘公之女吳榮出嫁後,將夫家(戴氏)長拳、華拳、六角式、太祖拳、太宗拳、飛虎拳、桃花散(對練)等長拳套路引入孟村吳門,並與師弟吳溁(永)、吳鐘毓共貫以八極拳理。至祖父會清公進一步改革套路,將八極小架由一路增為三路,又增編黑虎拳,引進劈掛掌(亦稱抹面拳)青龍拳,雙刀、對練器械引進刀進槍、三節棍進槍等。至先父吳秀峰再創開拳,連手拳,十二形抱拳;由桃花散與八極對打創編了一至四路扶手對練;引進羅漢功拳、八仙劍、青龍劍等。從八極拳理論上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是八極門新的里程碑。

拳法套路

“八極小架”為八極拳最基礎的套路,吳鐘公時僅一趟,由會清公編為三趟,秀峰公編為十二趟。八極小架是“易學易練,老死難精”的入門基礎。
八極小架由十六個動作組成,是以吳氏“兩儀”為框架“搭建”的。其動作樸實無華、簡單大方,而內涵深奧的“架子”之樁功基礎,演練時一招一式、一動一靜,一動則發如炸雷,一靜則似如處子,速度越慢越能提高“站樁”之功力。八極小架的科學性、全面性,八極拳法濃縮性,均達到不可挑剔的最高境界,實為八極門人必修和永修套路。君不知,八極小架初學者和八極拳法精通者,對“架子”的內涵理解是有天壤之別的。八極小架稱謂“小架”,並非還有“大架”相對應。凡持“大八極、小八極、死八極、活八極”之說者皆為訛誤。
八極小架是以“兩儀”為“架子”,以《易經》八卦圖為理論基礎思路形成的套路。
兩儀定乾坤,乾坤動而又左顧右盼生“四象”之態。乾為父、坤為母,生六子,得乾爻生艮、坎、震,得坤爻生兌、離、巽。兩儀變化生六大開:頂、抱、單、提、胯、纏。
由於最古“八極小架”由十六個動作組成故又稱“十六式”。《河北省孟村鎮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載:“混沌無極,無極動則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內批四朗寬拳一套。衝天炮、閉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批六大開拳一套,六合槍、六合刀也。跪膝者,南北二極也。摞手者天轉也。腰步盼前顧後也。八極者無極歸原也”。
八極小架(老架子共分五段,各代表五重涵意)。

第一段動作

名稱:1、兩儀頂肘;2、獅子張口;3、霸王開弓(十字拳);4、丹鳳朝陽(獻胯)。
此段動作與“易”理相互對應。作“兩儀頂肘”的開始動作是:“半步雙撞”,此動作是“報門戶”亦稱“開門式”(報八極門戶,讓旁觀者,不言而喻:這是“練八極”的),也反映了八極拳源於滿清時代,因為它有滿族的“撣塵”之禮。“吳”字篆書投影是“兩儀頂肘”的“造型”。“獅子張口”、“霸王開弓”、“丹鳳朝陽”乃是“兩儀頂肘”的形象變化,內在定型還是“兩儀”。

第二段動作

名稱:5、衝天炮;6、閉地肘;7、合子手(然後恢復兩儀頂肘)。
“衝天炮”是“兩儀頂肘”利用“擊步”移位,形成進攻型的“兩儀”展開變化;“閉地肘”是“兩儀頂肘”盤提拖拉步(也稱後滑步)移位而形成防守型動作的“兩儀”展開變化;“合子手”是乾(天)坤(地)相生相剋、攻防兼用的“兩儀頂肘”變化為“天、地、人”相合共存。這三種類型的“兩儀頂肘”變化必須計究六合。何為六合?有“內六合”“外六合”“內外六合”之分。“內六合”:意與血、血與氣、氣與力;“外六合”: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內外六合”:意覺(心)、聽覺、視覺、嗅覺、嘗覺、觸覺相合。又批六大開拳一套,以體會“六大開”六力合一“理論”,而且刀槍等器械也是如此原理。拳械一理、拳槍一理,是八極門的創舉。

第三段動作

名稱:8、揣襠;9、托槍式;10、挖眉;11、跳山;12、跪膝;13、擁肘。
此段復作“兩儀頂肘”,又有新的“兩儀”造型變化,“揣襠、托槍、挖眉、跳山”而落地,“跪膝”起而轉身“擁肘”。“兩儀”變型原地的“揣襠”、翻身的“托槍式”提膝的“挖眉”(亦稱大盤提)騰挪的“跳山”、下蹲的“跪膝”。帶緩的“擁肘”,“兩儀”無論怎樣“型”的變化,還要講究“南北二極”,即另一種形式的陰陽變化——“虛實”變化。所謂虛實變化,就是“指上打下,指東打西”“故而變化莫測”,以達適應“天時、地利、人合”的自然變化規律,這早在春秋時代武聖孫武子兵書十三冊中有明論。君不知《三國志》中“關公斬顏良”的故事嗎?此不再敘。

第四段動作

名稱:14、左右摞手。
摞手亦稱“小纏”或“打撞錘”,是“兩儀”又一種變化形式。這種形式稱謂“天轉也”。何謂天轉也?這是人體結構力學變化。八極門初期,人們對當今的物理稱謂,槓桿力、摩擦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向心力與離心力等雖然還缺乏普遍的認識。但“天轉也”給了現代繼承者一個啟迪:“天轉也”之力就是現代力學中的“槓桿力、向心力、離心力”之合。由此可見,八極拳先賢對武術研究並非淺浮。

第五段動作

名稱:15、三回頭;16、單翼頂。
“腰步盼前顧後也,八極者無極歸原也”。《易》學之說,有“左顧右盼”之說。八極技擊之術有“三回頭”之傳授。“三回頭”就是《八卦圖》中左顧右盼形態之體現。“三回頭”,武術格鬥中稱摔的過程中須“變臉”, “變臉”即是“回頭”。八極拳技擊之術,最重要的就是“靠近”、“進身”,一回頭再變臉,一崩一靠一轉一帶同發,即將對手“打摔”倒地。摔角中的“背口袋”(即大背胯)就是採用“盼前顧後”之“回頭變臉”之術。但摔角中“變臉”摔,“摔中無打”這是與八極技擊之術的區別。其主要是切近對方的重心軸線,猛“回頭”破壞對方的重心平衡倒地而取勝。
“八極者無極歸原也”反映了伊斯蘭教的“無形”論在八極技擊之術中的套用。以“無形論”的思想推理,技擊招法來自有型,而用之無形,有招有式都是假,無招無式才是真。“萬法歸一”——“無形”。“無形是我門中寶,陰陽變化顯奧妙”。“無形”是八極武術技擊的最高境界。如果不理解“無形”理論的思想體系,會導政兩種傾向:一是“套路無用論”,二是“套路機械使用論”。前者稱,既然“無形”是“寶”,還何練一些“花拳秀腿”的套路,不如直接到實戰中去摸索。君不知,一位偉大的音樂家是從最基本的“音階”、“音附”練習開始的;一位偉大的書法家是從練習寫一點、一橫、一豎開始的;同樣一位偉大的武術家也是從練習基本功,踢腿下腰練習並體會前人留下的武術套路中攻防含義開始的。“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道理便在其中。後者不明白“無形”是“順其自然”,“條件反射”的反應,將武術套路中的動作機械的形上學的運用到實戰中,其結果必然導致失敗,而自己卻認為:老師教的功夫,自己還沒練到家。昔日,有位習八極拳者,欲與一位不會武術的壯漢過招,自己先運了運氣,然後作了一個“閉地肘”的姿式道:“這一招,俺老師說了,上管天,下管地,你隨便進招吧!”那壯漢猛擊一拳,將那習八極拳者打了一個仰而朝天,全身著地,圍觀者捧腹大笑……
八極拳單打、對打“亦稱”八極單摘、對接,此套路亦可簡稱“八極拳”。稱謂“大八極”是誤傳。此套路是八極拳門的代表套路。
此套路是“兩儀頂”之“縱向變化”,是體現 “六大開”、“八大招”變化的一種方式,分上、下架。上架與下架可單人分別練習,也可兩個人對練(稱謂一副架)。初練者,先學單打再習對打。對打時,先者先攻後守,後者先守後攻,二十四個動作重複無休。始練你一招我一式,慢慢入門,謂之“餵手”;熟練後體會“六大開”發“合力”之方,初掌拆招應變之術謂之“拆手”;拆手由慢而快,由粗而精,“六開八打”運用自如,謂之“搶手”;由“搶手”之必然變化進入“條件反射”之自然變化,謂之“無招無式”,逐漸進入 “無形”之境界。這個從“餵手”到“無形”的練功過程中,須加其它基本功的配合練習。如“站樁”、“打樁”、“靠樁”、“七星樁”、“九宮樁”等靜、動樁功;根據個人愛好,增加一些其它拳械套路的練習,如:行劈拳、六肘頭、太宗拳、太祖拳、飛虎拳、八棍頭、刀、槍、劍、棍等;還可以練習其他門派的拳械,如太極、八卦、潭腿、查拳、劈掛、通背等以提高多方面的素質。

八極拳歌

上步頂肘在中堂 崩肘窩裡炮最強
就步揚炮往上打 斜步撩陰閉著襠
疊手接拿在左右 推闖換勢雙手忙
屈步撩陰一旁站 打下跪膝去掃襠
纏肘左右掌面蓋 落手拿下掛塌防
上步跪膝跟在後 就步一勢歸中堂
“四朗寬拳”,為“兩儀頂肘”之橫向變化。套路兩趟,其一趟稱“四朗寬”,二趟稱“四朗提”。此套路系吳鐘公創傳,原本限孟村吳氏一脈相傳,至今八極門仍然少得傳承。筆者為弘揚中華武術也沒有必要對此保守,決意奉獻。八極拳單打(對打)是“兩儀頂肘”之“縱向變化”。“四朗寬拳”則為“兩儀頂肘”“橫向變化”,兩者變化軌跡則形成一個“太極球體”,“至大無外,至小而無內”,可謂“以橫破縱,以縱破橫”,陰陽相生相剋、四正四偶,互補共存。八極拳門只有系統的掌握了“八極拳小架”、“八極單、對打”、“四郎寬”、三位一體的套路內涵及其技擊變化巧妙,才能全面掌握八極拳的內容。
四郎寬拳孟村拳譜記有六言:
拳起疊手左右翻
拳落定梁鎖下盤
點襠腰步三點手
亮翅盼前亦顧後
獅子張口掛塌進
單連童子拜觀音

理論探討

八極拳自初祖吳鐘始創以來,已近三百年的歷史。在其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她以其獨特的演練風格和技擊效果深得武術界的崇愛。為更好地繼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筆者根據自己多年所學拋磚引玉,以求完善和提高。

何為八極拳

據《河北省孟村鎮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載:“吾有八極拳一套。何為八極拳?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太極變化做為八八六十四卦,能先知未來之事;八極分為八八六十四手,有扶弱敵強之能”。而文中所言“太極”、“八極”,均為中國古代哲學名詞,並非惟太極拳能安天下而八極拳亦能定乾坤。那么,譜書中又為何以這段文字為引子闡述八極拳全部理論基礎呢?說法有多種,但筆者認為,無論研究“太極”或“八極”,均應由研究陰陽而起,因陰陽乃萬物生存之根本。據《辭海》載:“太極,中國哲學術語。《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太極’是派生萬物的本源”。又說:“八極,最邊遠的地方……”傳統的太極拳理論重點突出一個“繞”字,而八極拳理論卻突出了一個“開”字,其實這兩種表現形式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古人有“萬法歸宗”之說,其道理就在其中。
由此可見,前人把“八極”和“拳”有機地結合,形成一種力達八方、剛猛暴烈、追求實際、寓攻於守的技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恰恰反映了人類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研究自然、征服自然、抗爭求生存的一種智慧與技能的結合。

小架理論

八極拳小架在八極拳門被稱為母系套路,即八極拳所有技術套路均是由小架派生出來的,而小架又必須以“六大開”理論為基礎。所謂“六大開”即:頂、抱、單、提、胯、纏六種不同的發力形式,六力合一,落地成招。
頂:是指向前攻擊的力,這種向前攻擊的力又反映在人體的頭、手、肩、肘、胯、膝、足、尾八個不同部位上。就是說,在這八個部位中,無論哪一部分直接平行觸擊對方均為頂。頂在八極拳也叫“開”,是八極拳的核心技術之一。
抱:是指全部內收里合的力,表現形式為攔、采、截、空等,是八極拳防守的一種手段。
單:是指曲線的單掌或雙掌劈打力,單的運作形式不定,虛則為引,實則為攻,變化莫測。
提:是指人為的向上引力,以破壞對方重心為目的,同時也有技擊含義,突出表現在手、肘、膝、足四個部位的進攻過程中。
胯:是指運動中手臂與膝胯配合的橫向變化,多用於摔打。
纏:是縱向螺旋力與橫向旋轉力的結合和變化,通常是用雙手拿住對方反關節,達到擒住或制服對方的目的。
“六大開”以其鮮明的攻防特徵體現於八極拳小架之中,人們演練八極拳小架的過程,也是進一步體會“六大開”的過程。對“六大開”的研究與運用,應採取辯證的態度,不能人為地為其披上一層神秘的外衣。“六大開”可分亦不可分,可分是為了給那些尋求更深層次研究八極拳的人們在力學、運動學、解剖學等角度上尋找到某些研究課題;而不可分,是說它在運用過程中是一種有機結合的產物。對此,必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科學求實的態度來對待。
原始的八極拳小架由十六個動作組成。拳譜曰:無極動則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內批四朗寬拳一套);衝天炮、閉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批六大開拳一套,六合槍、六合刀也);跪膝者,南北二極也;捋手者,天轉也;腰步盼前顧後也;八極者,無極歸原也。
解析拳譜,十六個動作為:1、無極式;2、兩儀式;3、開弓式;4、衝天炮;5、閉地肘;6、合手揣襠;7、托槍式;8、炮提式;9、擔山式;10、跪膝;11、捋手;12、獨立式;13、繞步穿袖;14通背式;15、掛塔式;16、歸原式。
八極拳小架在六世宗師吳秀峰先生的研究下得到進一步充實,形成了目前孟村演練的二十四式小架,其技法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又增添了部分新內容,將原有的內含力用“抖、縮、愣、含、驚、崩、撐、挺、豎、橫”十大勁別充分體現出來,使八極拳演練風格更加突出。
八極拳小架作為八極拳的母系套路,無論從意識上,還是形體表現形式上都具有獨特之處。按本人理解,應著重把握如下幾點:
一、從套路理解上要遵循無形—有形、有形—無形的變化原則
小架演練是從無極式開始的,拳訣曰:混沌無極,動則生太極……無極歸原也。拳訣中重複提出了兩個無極,雖然兩個無極文字上相同,但實際意義卻差異很大。第一個無極是指萬物蒙育之初的那種被動存在中的自我接受與保護本能,這種本能是天性的,任何人都存在。進入自然界後,就需要認識自然、研究自然、從而獲得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本領,而這個過程正是從無形到有形的認識過程;第二個無極是通過對有形的進一步印證,使意識和技能升華到運用自如,而達到這個無形則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八極小架的創編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
二、套路結構上也是從不認識到認識,認識再認識,最後達到任意主宰的過程。
小架動作是從抱頭無極式開始,這個動作所反映的是人的自然保護本能,用八極拳的觀點解釋屬純陰式。由此通過拉弓、定陽針過渡到兩儀式。這三個動作反映了人們的最初抗拒能力。“儀”衡也,通過暴力、拼搏達到一種存在,找到一種平衡。“兩儀”又有明天地、知乾坤之意。古人用拉弓射箭(定陽針)形象地表現了八極拳力達八方極遠之意,而這種願望的終結是“儀”,揭示了生命要抗爭,但又必須知天地、知輕重、知大小,最後找到一個衡的道理。第二段由獅子張口、十字拳、獻胯三個動作組成,也就是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變化過程,如果我們把“兩儀”看成是天地縱向之衡,那么獅子張口到十字拳就是乾坤變化所產生的橫向兩極,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獻胯則是動作平移,雙掌反轉形成的八卦變化。八極小架由無極式開始演練到此,就將自己的“易辭”表現形式全部說清楚了。第三段是衝天炮、閉地肘、合子手、定陽針和兩儀式五個動作。如果我們把第一、二階段的動作看成是本能抗拒的需要,那么這五個動作則是對自然界抗爭行為的表現。衝天炮指與天斗、閉地肘指與地斗,合子手則天地相合,天地合則陰陽合,六合的道理亦在其中。天地合所爆發的新的能量,又形成新的“兩儀”。第四段是勒肘、揣襠、反攔捶、五殳出洞、提踹托槍式、推窗朝陽手、提打擔山式七個動作。這七個動作是“六大開”動作的形象體現,也是人類抗拒本領的深化。第五段是跪膝、捋手、繞步盼前顧後幾個動作,反映了掌握一定武術技能後所採取的幾種應對策略。跪膝者南北二極也,是指上打下,陽奉陰違;捋手者天轉也,是區別於直接進攻的一種形勢,靠橫向、縱向的旋轉變化制服對方;繞步盼前顧後,是在正面攻擊不得力時採取的迂迴進攻策略。第六段是轉身推掌掛塔、單翼頂、無極歸原。這一段反映了一趟拳術演練完了,回頭看看,明白了很多東西,也反映了對八極拳小架認識層次的提高。
整個小架套路安排是用無極—知己—知天地—知彼此——知策略——無極歸原的方式串通的,形象地表現了八極拳深刻的思想內涵,也充分體現了創造者的智慧所在。八極拳小架雖然動作簡捷樸實,然寓意深刻,需不斷參悟,方得真諦。
三、從技術風格和動作形象上探討八極拳小架深邃的技術和思想內涵。
八極拳是一種由剛至柔,由柔至剛,剛柔兼備的拳種,其外在表現多以剛猛暴烈、貼身勁發為主,按八極拳遞進口訣中解釋應是: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避、撥;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臥;五練五臟行五氣;六練皮肉筋骨合;七要尊師與重教;八要與人交手需留德。這八練中所反映的思想內涵極為豐富。拙力是指人體本能的原始力,它要求習練之初要把本能的原始力全部使出,要力透八方極遠,使人的內在潛力發揮到最大極限。軟綿是指由剛至柔的變化過程,因為巧妙的前提必須具有足夠的實力,沒有足夠實力就難談巧妙。寸接、寸拿、寸出入,說的是有了前兩層功夫後,即可研究瞬間發力,要形於外,而功於內,融會貫通。行五氣、筋骨合是養生之道,因為練功夫本身是以防身健身為目的,通過調氣練功達到內外兼修、陰陽相合的目的。最後兩練是通過勞其筋骨,使習武者明了學習本領的不容易,要尊師重教,珍重自己,尊重別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武德修養。
八極拳小架有撣塵、行禮、跪膝等符合清朝禮制的技術動作,說明它的歷史淵源;有兩儀式、閉地肘、單翼頂等獨具特色的代表動作,標誌著它在創意上的獨特性;運動形式上的大開大合,動靜分明,拳斷意連,剛而不硬,柔而不軟,也展示了八極拳的鮮明特色。因此,我們學習和演練八極拳小架,必須深入領會其精神實質,掌握其運動變化規律和風格特徵,通過反覆參悟,達到獲得其技術技能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