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社火

吳橋社火,中國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民俗,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吳橋社火
  • 主題詞:民俗,傳統文化,吳橋社火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清朝中後期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社火是中國民間一種傳統慶典娛樂活動。社火具有祭祀、祝福的意思。顧頡剛的《古史辯》中說:“社是土地之神,從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也就是說,“社”古指土地神。社火起源於火,發展於社。火的出現,使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荒蠻生活,形成了人們對火的崇拜。由漁獵轉入農耕後,土地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們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於是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隨之產生。每遇災害、瘟疫就“施煙火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隨著各地農作物、耕作方式的不同,產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表現形式。通俗地講社火就是舊時村社迎神所扮演的雜戲,吳橋社火從清代中後期開始,每年的各民族大節日,都要舉辦社火活動,在周邊鄉鎮有相當的影響。

歷史淵源

吳橋社火是吳橋盪湖船、舞龍、跑馬燈、河蚌舞等民間民俗活動的統稱,盛行於清朝中後期,多和商貿節日盛會、廟會伴隨。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條件好轉,吳橋社火又開始流行,並逐漸達到社火藝術發展的興盛時期。每年正月和各大節日,吳橋鎮及周邊的鄉鎮都要舉辦熱鬧非凡的社火表演活動。現在的吳橋社火從根本上摒棄了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純粹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

基本內容

社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每年正月和各大節日,吳橋當地都要舉辦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影響遍及江都吳橋及其周邊縣市。吳橋社火具體表演有盪湖船、走馬燈、女子舞龍等,在強烈節奏的鑼鼓音樂伴奏下,做行進佇列或場地定點表演。表演場地一般為家庭院落、街道、打麥場等。
吳橋社火的表演場地一般為家庭院落、街道、打麥場等。演出時由丑角開路,演員根據情節,依次按不同的佇列出場,隊伍變化靈活,有分有合。先由思維敏捷的“巧嘴人”說幾句根據現場情況即席而作的順口溜,說詞妙語連珠,琅琅上口,悅耳動聽,趣味無窮,把眾人逗得捧腹大笑。
吳橋社火活動主要有盪湖船、走馬燈、女子舞龍等。
盪湖船的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紙或彩綢粘糊,一對老夫妻作撐船划槳姿勢進行串詞,一女青年在花船內執船作水上蕩漾狀擺動,扶著船舷兩側的四個小姑娘和兩個挑花擔的女青年進行集體演唱,唱詞多是歌頌當時當地的精神風貌,歌頌黨的政策、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邁步奔小康的喜悅之情。

基本特徵

吳橋社火將說唱、對唱和舞蹈相糅合,樂器以二胡、竹笛、鑼鼓為主,曲調有“四季歌”“無錫景”“楊柳青”“八段錦”等,節奏歡快流暢,表達出農村人的真摯情感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它的音樂風格鮮明,節目貼近農民生活,彰顯了節日期間民眾性民間歌舞的韻味,深受農村民眾的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