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吳梅生,
蘇州人。
1905年進上海集成紗廠當童工。
1925年到支秉淵創辦的新中工程公司工作。
1949年3月,積極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爭取“應變費”的鬥爭。解放後,任中國農業機械公司吳淞製造廠工程師,與技術人員一起試製成功5馬力的柴油機。1951年4月,與工程師余承業設計搪排自動走刀成功。曾先後二次赴淮河工地,進行現場安裝和技術指導,並主持攻關,解決了大型閘門啟閉控制的難題,受到中央水利部表彰,並榮獲治淮勞動模範稱號,列席全國政協會議。
1952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特級工程師。1954年,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大代表。並歷任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屆代表,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多次接見。1966年5月
退休回蘇州。在古稀之年,還擔任蘇州市機械學會顧問,蘇州市退休科技工作者學會榮譽顧問等職。
詳細信息
1902年進私塾求學。
1905—1911年 先後進集成紗廠、恆豐紗廠、華豐紗廠等八家紗廠銅匠間當領班。
1921—1924年 先後在上海汽車行(外商)、龍飛汽車行(外商)、上海慎昌洋行等多家洋行內任汽車修理工、車工和領班。
1925—1936年 上海新中工程公司任內燃機校車領班。
1937—1938年 湖南、昆明中央機器廠重機械組副工程師。
1939—1940年 香港保世實業公司工程師。
1941—1945年 崑山電廠工程師。
1946—1947年 中國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虬江廠(今上海工具機廠)鍛工場主管。
1947—1949年 中國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吳淞製造廠(今上海柴油機廠)工程師、製造組組長負責全廠生產製造工作。
1952—1966年 上海柴油機廠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並晉升為特級工程師。
人物榮譽
吳梅生是自學成才的柴油機製造專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深的理論造詣。1952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特級工程師。1954年,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大代表。並歷任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屆代表,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多次接見。1966年5月退休回蘇州。在古稀之年,還擔任蘇州市機械學會顧問,蘇州市退休科技工作者學會榮譽顧問等職。
人物生平
吳梅生,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三塘街,6歲入私塾,9歲失怡,其母帶著他和年邁的祖母以及三歲的妹妹來到上海,為生活所迫其母進入集成紗廠當搖紗工,他也進廠當了名童工。以後吳梅生先後進上海公隆機器廠、公興造船廠、老怡和紗廠、洋商大飛汽車機器廠、慎昌洋行等十多家機器廠,當過車工、鉗工、汽車修理工等各種技術工,學成一手精湛的機械製造技術。為他日後研製內燃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4年1月,吳梅生在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師支秉淵開設的上海公勤機器廠搞內燃機裝配工作。1925年至1937年同我國著名實業家魏如、支秉淵一起創辦在國內享有盛名的新中工程公司並擔任機械技師。
抗日戰爭時期,吳梅生不願留在上海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凌,與支秉淵一起到內地,在湖南、昆明等地的中央機器廠重機械組擔任副工程師。以後,又轉香港保世實業公司擔任工程師。
1949年3月,積極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爭取“應變費”的鬥爭,與地下黨員楊耀庭等赴崑山和無錫等地,用應變費採購大米運到上海,為解放前夕保護工廠備用。解放後,任中國農業機械公司吳淞製造廠工程師,與技術人員一起試製成功5馬力的柴油機。1951年4月,與工程師余承業設計搪排自動走刀成功,為治理淮河配套工程,完成了高難度的油缸加工任務。曾先後二次赴淮河工地,進行現場安裝和技術指導,並主持攻關,解決了大型閘門啟閉控制的難題,受到中央水利部表彰,並榮獲治淮勞動模範稱號,列席全國政協會議。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任華東工業部吳淞機器廠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在職期間,主持製造了防滑鏈、打樁機、自動無芯萬能繞簧機,改進了135型柴油機燃燒室結構,改善了柴油機性能,為研製和批量生產110柴油以後的主導產品135型、180型系列柴油機,作出了重大貢獻。1957年,為解決鏜床設備的薄弱環節,支持工藝科副科長何杰研製EX—ell—0液壓動力頭,組織工裝設計人員進行測繪,並於1958年製成功,配套組成110型柴油機機體的專用鏜床,突破液壓技術神秘之門,為推行液壓驅動的專用設備奠定了基礎,1959年1月,他按照國家經委布置,與趙世愚負責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T7型氣象衛星火箭發射器。
所做貢獻
建立機械生產基地
吳梅生,機械製造工藝和內燃機製造專家。早期從事機械維修,在上海新中工程公司內燃機製造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參與組建了上海柴油機
廠,使該廠成為高速柴油機製造基地。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成功的完成了水庫水閘關鍵設備的製造安裝工作,一生為我國柴油機製造工業作出了貢獻。
吳梅生,1895年12月1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三塘街,6歲入私塾,9歲失怡,其母帶著他和年邁的祖母以及三歲的妹妹來到上海,為生活所迫其母進入集成紗廠當搖紗工,他也進廠當了名童工。以後吳梅生先後進上海公隆機器廠、公興造船廠、老怡和紗廠、洋商大飛汽車機器廠、慎昌洋行等十多家機器廠,當過車工、鉗工、汽車修理工等各種技術工,學成一手精湛的機械製造技術。為他日後研製內燃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4年1月,吳梅生在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師支秉淵開設的上海公勤機器廠搞內燃機裝配工作。1925年至1937年同我國著名實業家
魏如、
支秉淵一起創辦在國內享有盛名的新中工程公司並擔任機械技師。
抗日戰爭時期,吳梅生不願留在上海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凌,與支秉淵一起到內地,在湖南、昆明等地的中央機器廠重機械組擔任副工程師。以後,又轉香港保世實業公司擔任工程師。
1946年10月,吳梅生應中國農業機械公司總經理支秉淵之邀,擔任該公司虬江廠鍛工場主管。1947年12月又轉任該公司吳淞製造廠工程師、製造組組長。這時候的吳梅生對內燃機動力的原理和製造技術已有較深的研究。20年的南北輾轉使他目睹了中國內燃機動力技術的落後,他立志要為中國的內燃機動力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研製農排汽油機
1948年初,吳梅生開始參與研製、生產小功率農排汽油機和12馬力單缸柴油機,使該廠成為我國第一家能批量生產小功率國產內燃機的企業。所產5.5馬力農用汽油機建國初被廣泛用作農業排灌水泵的動力。還曾配裝小型發電機,用作抗美援朝戰地報話機電源。
50年代初,國外對我國經濟封鎖,大批軍艦、汽車用柴油機急需維修配件,急需生產柴油機噴油嘴偶件。噴油泵是柴油機的心臟,噴油泵和噴油嘴偶件則是柴油機心臟里的重要部件。都是技術要求極高的產品。當時,該廠沒有加工噴油嘴噴孔的設備。在接受生產燃油系統任務後,吳梅生度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制訂了研製方案,他與電工朱增榮一起經過反覆試驗,用電火花加工,終於解決了噴油嘴製造的關鍵工序,生產出第一批國產噴油嘴偶件。同時,克服困難試製了噴油泵。噴油嘴偶件和噴油泵的研製成功,為國產柴油機用燃油供給和調速系統的生產打下了基礎。
1952年至1966年5月,吳梅生擔任上海柴油機廠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期間,是他一生中對內燃機動力研製工程的輝煌時期,也是上海柴油機廠初創並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高速柴油機製造基地的關鍵時期。他先後參與領導研製了51/2馬力汽油機、12馬力單缸柴油機、FM110系列柴油機、135系列柴油機和海軍軍艦用12V180型高速大功率柴油機。
研製135系列柴油機
吳梅生參與領導研製的135系列柴油機是該廠1957年開始自行設計製造的具有較高水平的高速中等功率柴油機,1961年通過國家鑑定,1964年榮獲國家新產品一等獎。經幾代柴油機工程技術人員努力改進提高,至今135系列柴油機依然盛銷不衰,仍是該廠的主導產品,年產柴油機24000台,發展了300多個變型品種,功率範圍30~300千瓦、轉速1500~2200轉/分,廣泛用於工程機械、載重汽車、發電機組、船舶艦艇、農業機械和通用機械等的動力配套。同類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4%以上,其中10%的產品出口到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海柴油機廠由此成為我國中等功率高速柴油機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參加治理淮河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除從事柴油機研製、生產外,在其他機械製造上也有許多重大成就。其中較突出的有1950~1951年參加治理淮河工程。1950年第四季度,黨中央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上海柴油機廠接受了大型閘門啟閉控制系統的加工和安裝工作。淮河水閘需要控制機構22套,油缸50套。油缸內徑300毫米,長達3米多,技術要求較高。當時,國內沒有大型設備。吳梅生與工程師余承業一起設計自動走刀搪排,成功地完成了油缸加工任務。這項工藝技術以後在我國專用工具機設計製造中被廣泛推廣套用。
水閘啟閉控制系統還需要15套雙級葉片高壓油泵作為液壓動力。當時國內還沒有一家工廠能生產這種油泵,世界上也只有少數幾個工業國能生產。吳梅生帶人從廠內十幾台美制油壓床上拆下葉片式高壓油泵,二次帶隊赴淮,將高壓油泵裝上水閘啟閉系統進行調試,解決了大型閘門啟閉控制技術問題,為全面完成治淮工程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當時受到治淮工程總指揮水利部錢正英副部長的嘉獎,並榮獲治淮特等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嗣後國家向該廠下達生產雙級葉片式高壓油泵的生產任務。該廠在50年代即成為我國第一家能批量生產國產雙級葉片式高壓油泵的企業。以後這種高壓油泵又被廣泛用作組合工具機等的液壓動力。
1958~1963年期間,吳梅生還參與組織該廠為中國科學院研製T7氣象火箭加工製造燃燒室,閥門等機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