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為多義詞。主要是指2001年6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吳景華。同時也是指大慶市薩爾圖區人民醫院院長。
基本介紹
綜述,總書記頒獎,我就不相信我乾不出名堂來,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為工作不惜一切,照顧有道,敬業奉獻,
綜述
吳景華,1932年6月生,上海市人,中專文化。1952年,吳景華畢業後,自願報名支援邊疆建設,紮根寧夏從事護理工作48年,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戰鬥在護理工作第一線,為寧夏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理隊伍的建設做了大量工作,是寧夏護理專業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曾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授予全國模範護士光榮稱號。2001年6月,獲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
總書記頒獎
2001年6月26日,當吳景華從江澤民總書記手中接過沉甸甸的第38屆南丁格爾獎章時,69歲的老人激動地流淚了。48年前,豆蔻年華,隻身一人闖寧夏,她沒有流淚;48年來,辛苦和勞累,委屈和挫折,她沒有流淚。今天,幸福的淚水模糊了吳景華的雙眼,往事一幕幕在腦海中重現……
1952年春節剛過,寒風凜冽,年僅20歲的上海姑娘吳景華踏上了當時地圖上都找不到的這片土地,零下十幾度的嚴寒迎面而來。一條街,兩幢樓,一個警察站兩頭,一個公園兩個猴,與上海相比,銀川偏僻荒涼。 懷著憧憬,吳景華並沒有後悔。
三年前,不顧父親的反對,吳景華進入上海市太和高級助產學校就讀,夢想著畢業後懸壺濟世,拯救像母親這樣有孕在身而被病魔奪去的生命。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正在南市區產科醫院實習的吳景華光榮加入了共青團,她再次違背父親的意願,參加了衛生員集訓。不久,剛解放的大西北來上海招工,吳景華毅然登上了北上的火車。
我就不相信我乾不出名堂來
剛到銀川時,吳景華被分配在市區的醫院工作。那時,她不只單單負起了助產士的責任,每天6點半就到醫院,稚嫩的雙肩,挑著兩大桶的熱水,痛了,就用雙手墊在肩上;到了病房,還要給一個個病人倒水、洗臉、餵食。冬天,銀川的最低溫度降至零下20度,為了取暖,病房裡每天都要生爐子,這成為吳景華大難題,於是每天都冒著嗆人的煙塵,弄得淚流滿面。吳景華吃不慣羊肉,每天就著鹹菜吃麵食……
吳景華每天要照顧患腦血栓臥床不起的老伴
由於條件艱苦,不少同來的上海人離開寧夏,吳景華也曾想報考蘭州的大學。1954年生下孩子不久,她乘坐了七天七夜的汽車,去蘭州趕考。奶水漲了,就找藉口請司機停一會;肚子餓了,就啃幾個「鐵窩窩」。考試結束,她上榜了!可是,第二天,名字卻又被塗掉了--一位有關係的考生頂替了她!
吳景華抑制住眼眶裡打轉的眼淚,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銀川,心裡暗下決心:「我不考了,我就乾一輩子護士,行行出狀元,我就不相信我乾不出名堂來!」
吳景華這一乾就幹了將近半個世紀。
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吳景華的一句話在護士們中間流傳:「我愛我的病人,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病人的歡樂就是我的歡樂!」
60年代初,吳景華隨農村巡回醫療隊在回族聚居的同心縣工作。一天夜裡,偏遠的預旺公社捎來話,有一個難產孕婦急需搶救。天已經黑了,又沒有車輛,七八十里山路怎么趕?山區的人著急,醫療隊的醫生們也在擔心。吳景華和另外一位大夫卻二話沒說,背起急救箱就撲進了黑暗的曠野。
一路跌跌撞撞,趕到病人家裡時,天已經大亮,她倆的腳痛得不敢挨地。看到痛苦的產婦,她倆忍著疼痛立即投入到工作中:打掃房間、消毒、布置臨時手術室……經過一番緊張的手術,孩子順利降生了。但是產婦卻還是一臉痛苦:尿瀦留,尿道不通!
怎么辦?大家還在遲疑,吳景華果斷地說:「用嘴吸吧!」一邊就把嘴湊了上去。就這樣,她倆輪著用嘴吸,把滯留在產婦體內的尿液,一點一點地給吸了出來……
在場的民眾全都驚呆了,他們從來沒有看見這樣的大夫、這樣的場面。醫療隊回銀川的前一天,產婦的丈夫拿著一雙布鞋找到吳景華,說:「這是我女人在月子裡為你趕做的,是她的一點心意,沒有你們就沒有我的老婆和孩子!」淳樸的山民流下了感激的淚水。
為工作不惜一切
為了照顧病人,吳景華差點獻出自己的生命。
1985年8月4日,她到急診科頂夜班。正好發現一位腦溢血老年患者的床單和被褥都濕透了。她馬上給病人換上了乾淨的床褥,並清洗換下的床單。不幸的是,手指頭上的一個肉刺,讓她感染了甲溝炎。第二天,從來不睡午覺的她覺得有點暈乎乎的,右手手指開始變紫、變腫。臨近傍晚,肘部位置都已變黑,再下去,將有生命危險!
家裡人全都來了,醫院裡上上下下也都來了,前來看望她的人最多時一天達70多人。他們都牽掛著吳景華的病。醫生們想了各種方法,但是始終不見成效,直到後來切血管放血,紫色才慢慢退下來。
昏迷的吳景華終於醒了過來!死神再次與她擦肩而過!
這次經歷給她留下了烙印:右手比左手腫大,勞動過久就會腫痛。然而吳景華沒有後悔:「將心比心,躺在這樣的床單上,他會舒服嗎?我們不能因為他不能說話就欺負他啊!」
照顧有道
吳景華護理病人做到「三清」:病人的病情,病人的家庭,病人的思想。50年代中期,她在結核科當護士長。結核科的條件艱苦,而且危險也大,許多護士都不想去結核科工作,面對病人,也會流露出厭惡的表情。病人覺得受到歧視,加上病痛的折磨,他們也會經常與護士「作對」。而在吳景華面前,他們卻是服服貼貼。許多護士都不解,後來才清楚,吳景華不但跟他們聊家常,還出錢買來燉嫩雞,天冷了還給他們添置衣服。要知道,當時吳景華月收入只有18元。
為了病人,吳景華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剛生下孩子才20天的她,給大面積燒傷患者無償獻出了400CC血;她曾把患斑禿症的小孩帶回家,清洗化膿的頭部,買新衣服、新玩具;她曾替交不起住院費的病人代交住院費,還買來奶粉……為病人她送出多少錢,多少衣服,她都記不清了。吳景華28年沒有提工資,自有公假以來,有188個補休日沒有休息,甚至連值班的補休都沒有補上。
只要你們別把多餘的針眼扎到病人身上
吳景華是全寧夏三位主任護師之一,是寧夏護理專業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也是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時間最長的護理專家。吳景華對護士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她的一言一行讓年輕的護士受益終生,護士們都尊敬地稱她「吳奶奶」。
護士長們都還記得「黑病人」變成「白病人」的故事。一天,醫院送來了一位肝硬化的煤礦工人,全身黑透,呼出的氣息有股酸蘋果味。病人躺在白色的床單上不到兩分鐘,就完全黑透了。周圍的護士都遠遠躲著,誰也不敢、不願靠近。正不知所措時,正在查房的吳景華看見了,她立即幫助病人脫下衣服,穿上烤乾的衣服,換上乾淨床單。大夫動手術來找「黑人」時,小伙子已經是個乾乾淨淨的「白人」,他們甚至都不認得了!
吳景華被評為護理工作的學術最高職稱--主任護師後,本應該只負責管理,不用親自乾護理工作,更不用上夜班,而吳景華不僅堅持親自護理病人,還堅持夜查房制。別人在12點前查房,可吳景華大都是在三四點鐘查房。一個冬天半夜三點多,正在值班的護士劉桂琴看見供應室的燈亮著,以為有小偷,就叫來了保全人員,等他們走近,才發現吳景華正在水管邊清洗一大盆針管。
婦產科護士長劉桂琴現在還記得1993年,她愛人被診斷為「肺癌」,是正在北京開會的吳景華讓她把所有的病歷、檢查結果帶到北京,出錢邀請專家會診;護士長陳筱萍還記得,剛調來醫院時舉目無親的她,突然得了一場大病,是吳景華每天為她送飯、送水,一天還特地燉了一鍋甲魚湯;護士們都還記得,每年新年的鐘聲敲響,吳景華都會給她們打電話問候……在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沒有一個敢留長指甲,也沒有一個護士敢在上班時間穿長裙。護士長孫燕動情地說,要沒有吳奶奶以前的嚴格要求,就沒有她們的現在。
敬業奉獻
醫院裡的護士每年都要進行「三基」訓練考試。那時,吳奶奶就成了她們的「病人」。靜脈注射應該在護士之間相互操作,在考試時,由於緊張,經常出現連扎幾針都扎不進去的時候。這時,吳奶奶總是一邊安慰,一邊伸出自己的胳膊。一場考試下來,她的身上都會有留下十幾個針孔。護士向她道歉時,她總是很和藹地說:「只要你們別把多餘的針眼扎到病人身上,我也就滿意了。」
看著吳景華現在精神矍鑠、行步如風的樣子,不可能把她與癌症患者聯繫起來。27年前,她曾不幸罹患乳腺癌、子宮癌,前後做了三次大手術。但是手術後一年不到,同事們又在醫院裡看到了她一陣風似的身影。
當記者問吳景華的同事,她得南丁格爾獎你們怎么看?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吳奶奶早就應該得了,她是無愧於這個榮譽的。她的事情真是幾天都說不完,我們真的想好好地說出來,就怕自己的嘴笨,你們真的應該好好地寫寫她。得獎後的吳景華卻這樣說,寧夏有7000多名護士每天都在辛勤地做著我曾經做過的每一件事,我只是做了一名護理人員應該做的事,如果可能,我最大的願望是能讓我回到護士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