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1916.11-2010.1)滿族,吉林省龍井市人,副教授,中共黨員,1949年10月任延邊大學助教、1956年為講師、1979年晉升為副教授,歷任漢語講座長、漢語研究室主任、寫作教研室主任等職。建校初期,他致力於創建漢語教學學科體系,1959年開始全面主持漢語專業創建工作,1980年創辦《漢語學習》,並任主編直至1992 年。1984年離休,享受副廳級待遇。
吳昌是延邊大學漢語教育的先驅,也是中國朝鮮族漢語教育乃至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教育的開創者。作為漢語語言學專家,吳昌教授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研究成果豐碩,為民族人才培養和提高延邊大學知名度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
人物經歷
漢語教育的先行者
1916年11月22日,吳昌出生於吉林省延邊龍井的一個滿族家庭。青少年時期先後就讀于吉林省模範國小、吉林毓文中學、哈爾濱第一高級中學、1939 年高中畢業。在戰亂動盪的歲月里,先後在《延邊新報》編輯部擔任過校對員,在哈爾濱國際運輸公司和琿春商工會做過會計科長,還在“協和會”琿春縣本部工作過。日本投降後,在地方治安維持會秘書室擔任主任。
1946年,他在中共吉林省委設立的政治訓練所接受了新的思想教育。從思想上和政治上武裝自己,行動上堅決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從此,吳昌走上了嶄新的人生道路,並在延吉中學擔任任課教師和教導主任等職務。1949年10月,吳昌經時任中共延吉縣縣委書記宋振庭推薦,來到延邊大學任漢語教師。他始終專心致志地教書育人,傳播文化知識。1955年,吳昌被任命為延邊大學漢語教研室主任,著手漢語教育的籌備工作。漢語言專業設定以後,為制定學科發展規劃和授課計畫,吳昌投入了大量心血和精力。1978年9月,全國迎來了教育的春天,吳昌也開始了嶄新的教師生涯。幾十年來,吳昌一直追隨著黨的腳步,樹立了堅定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時刻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心中,埋頭苦幹做學問,一絲不苟搞研究,時刻以共產黨員的胸懷和氣魄擔當起時代責任,為第二語言(漢語)教育奉獻了畢生精力。離休後,在1992年,年逾古稀的吳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縱觀吳昌教授的一生,雖然身處逆境,可無論遭遇到怎樣的挫折,他都不斷反省自己、嚴格自律,沒有放棄對真理、對正義、對光明的追求,盡職盡責地完成了自己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使命。
吳昌的最高學歷只有高中畢業。但他極具天賦,他對學問的不斷探索和刻苦鑽研,最終成為了在我國漢語學界享有極高名望的學者。為了能更好地提高朝鮮族學生的漢語水平,他甚至還學會了朝鮮語。通過教學實踐,他不斷探索朝鮮族學生學習漢語的特點和規律,為開創和發展少數民族漢語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極度動盪不安的人生旅途中,吳昌堅守初心、潛心研究,針對朝鮮族學生的特點,編撰出版了適合朝鮮族學生學習的漢語教材和《漢語廣播會話讀本》(七卷),為包括朝鮮不苟搞研究,時刻以共產黨員的胸懷和氣魄擔當起時代責任,為第二語言(漢語)教育奉獻了畢生精力。為包括朝鮮族學生在內的其他民族學生實現漢語會話規範,起到了積極引領示範作用。與此同時,他還將科研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1951年起,便針對朝鮮族大學生漢語教學開始了積極大膽的實踐與探索。1955 年,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召開的“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發表了論文《漢語規範化對兄弟民族漢語學習的重要意義》,經整理後發表在漢語學界的最高學術期刊《中國語文》雜誌上,在全國各高校中充分展示了延邊大學的學術水平。論文中,吳昌強調了漢語教育中現代漢語規範化的必要性,並以少數民族為研究對象,對學習漢語的作用和意義進行了深刻論述。當年12月,吳昌還在全校大會上作了題為《關於文字改革與漢語拼音方案的若干問題》的學術報告,對當時國家正在推廣的“漢語拼音方案”進行了積極廣泛的宣傳。除此之外,吳昌還發表了《朝鮮語中的漢語單詞及其發展》《談朝鮮族學校漢語老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等多篇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吳昌深切體會到漢語教學的重要性。他的學術成果來自於他超強的學術能力和研究熱情,更來自於他作為延邊大學的教授對大學生的關愛,以及他對朝鮮民族的熱愛,這是他長期教學實踐的成果和結晶。這些學術成果,不僅提升了延邊大學的學術水平,更向世人證明了吳昌教授是我國漢語教育,特別是少數民族第二語言漢語教育領域的開拓者和先行者。此外,吳昌還用自己的學術成果和在國內同行中的聲望,提議成立“全國民族院校漢語教育研究會”,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1979年,該學會正式成立,吳昌教授當選為理事。他受研究會委託編撰出版的論文集《漢語教學與研究》,受到了研究會理事長、著名語言學家馬學亮及學界同仁的高度評價。
核心期刊《漢語學習》的創始人
由延邊大學創刊並發行的國家級核心學術期刊《漢語學習》,是延邊大學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標誌性期刊之一。《漢語學習》的創始人正是吳昌教授。全國少數民族大學漢語教育研究會成立之後,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教授對時任延邊大學漢語系主任的劉明章教授提出了創辦學術期刊的建議:“你們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第二語言漢語教學,現在又成立了研究會,是不是還應該建立一個相互學習交流的陣地呀?”由此,延邊大學漢語系在充分考慮了朝鮮族漢語老師的需求,以及社會上對漢語學習的熱情等諸多因素後,決定創辦《漢語學習》雜誌,並把這一任務交給了時任漢語教研室主任吳昌。由吳昌牽頭創辦的雙月期刊《漢語學習》並於 1980年面世。經過一年的內部試刊發行,經吉林省委宣傳部批准,1981年1月正式對外出版發行。創辦初期的《漢語學習》是以朝鮮族漢語教師作為主要讀者,後來逐步擴展到國內外漢語教育者和學習者。經過多年發展,《漢語學習》如今穩居國內最高層次學術刊物的行列。1981年,著名語言學家馬學亮教授對《漢語學習》給予了高度評價:“我認為《漢語學習》辦得很好。每一篇文章都不長,卻都圍繞一個問題做出了透徹的闡釋。因為文章簡明精巧,大家都愛讀。”
為提高《漢語學習》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吳昌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心血。他親自出面,邀請當代最著名的語言學家、北京大學王力教授題寫刊名,聘請呂叔湘、張志公等著名教授擔任顧問,刊登朱德熙、張斌、胡裕樹、邢公畹等著名學者們的文章以及陸儉明、刑福義等學者們的優秀論文。吳昌以其出色的戰略眼光和優秀的學者風範,為《漢語學習》的建設和學術繁榮發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此後,《漢語學習》在以吳昌教授為核心的編撰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國內外影響力也不斷擴大,成為國內最受矚目的漢語研究學術刊物之一。當時的國家漢辦對《漢語學習》給予了莫大的關心和支持,並提供了辦刊經費。當年,很多人不了解延邊大學,卻非常了解《漢語學習》。《漢語學習》的發展為提升延邊大學的認知度和影響力起到了極為重大的作用。
1984 年,吳昌卸任離休。1986 年,因工作需要,年近古稀的他再次擔任《漢語學習》主編,直至到1991年退任,長達五年之久。退任後,吳昌依舊以各種方式為《漢語學習》的發展建言獻策竭盡全力。他將自己收藏的資料和書籍全部無償地捐獻給《漢語學習》編輯部,以此表達了他對自己親手創辦的學術期刊最真摯的愛。
民族團結的踐行者
吳昌為人正直,敬崗愛業,具有非凡的學術熱情和鑽研精神,能夠團結協調同事之間同心協力搞好教學與科研。當時漢語教研室老師來自朝鮮族、漢族、錫伯族、滿族等多個民族;出身及背景也十分複雜,他們以吳昌、崔吉元、劉明章等教授為中心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親如一家。他們時常在吳教授家裡邊聚餐邊探討學術。吳昌與崔吉元、劉明章等教授一起引領著年輕老師們努力把延邊大學漢語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如今,延邊大學的年輕教師們,繼續發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努力開創漢語學習教育的嶄新篇章。原延邊大學漢語系主任劉明章高度評價吳昌說:“吳昌教授能夠團結凝聚國內各民族大學的漢語老師,共同探討研究少數民族第二語言漢語的教學規律,積極組織漢語老師和漢語研究學者共同研究漢語和對外漢語的教學規律,實為難能可貴。
長期以來,吳昌與崔吉元等延邊大學漢語教育的先驅們,致力於培養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先後培養出了柳英祿、金基石、崔健、金鐘泰、曹秀玲等在國內漢語言教育界享有盛譽的的優秀專家學者。如今,延邊大學漢語言學科被評為吉林省重點學科,還被選定為“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這些成就與吳昌等漢語言學科各位教授們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吳昌曾多次榮獲各級“先進教師”“民族團結模範”稱號和吉林省“優秀編輯”稱號、吉林省委省政府頒發的“離職幹部先進個人”稱號。
2010年1月25日,吳昌教授以95歲的高齡走完了他曲折又成就輝煌的一生。他所開闢的第二語言漢語教學與研究陣地,成為延邊大學少數民族漢語教育事業寶貴的文化財富,他崇高的人格修養、思想境界和執著信念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學問的探索是無限的。吳昌教授的高尚人格和學術成就以及為漢語教育所作出的不凡貢獻將永遠鐫刻在延邊大學發展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