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之(1883年~1944年),字斐先,亦曰飛仙,濰坊市坊子區溝西鄉小吳家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文之
- 出生地:濰坊市坊子區溝西鄉小吳家村
- 出生日期:1883年
- 逝世日期:1944年
- 性別:男
人物信息,簡介,經歷,榮譽,革命道路,初期,後期,
人物信息
簡介
吳文之(1883年~1944年),字斐先,亦曰飛仙,濰坊市坊子區溝西鄉小吳家村人。幼年入本村私塾讀書,青少年時代先後就讀于山東優級師範、省立濟南法政學校、北京法政專科學校。
經歷
1916年任北京警察局東城分局副局長,不久辭職回故里,專心研習書畫。
1919年至1925年曾任國民黨濰縣勸學所所長、教育局長。
1926年調任省教育廳秘書。
1927年任齊魯日報社編輯。
1928年回濰縣任文美中學教師。
1930年出任毓華高等國小校長。
1937年受聘為濟南德盛昶銀號律師。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辭職回鄉,再度隱居作畫。
1942年至1944年出山,在濰縣縣中任教。 文之自幼酷愛書法、繪畫。
少時因家貧買不起紙墨,便以麻代筆,蘸水在院中平石上練字,映著月光里的竹影就地習畫。每得名人手書、字帖、畫帖則視為珍寶,愛不釋手。習書作畫,常常樂不思眠,樂而忘食。勤奮加上天資聰穎,使他的書畫技藝超群。楷、草、隸、篆樣樣精通,八分體尤為出色。其字脫胎於漢隸,兼取篆書的精妙,獨樹一幟。楷書得顏真卿筆意,行草習趙孟,又學鄭板橋。他博採眾家之長,又另闢蹊逕自成一體。其書法老練勻靜,靜而不呆;同字多形,筆順一致;整篇氣宇融合,精神灑落;用筆迅速飛動,超脫不俗。所題款式亦有特色,因人制宜,情真意切,詩詞妙語如珠,蓄意深遠。如雨竹題詞:“雲天蒼茫風雨大,瀟瀟叢竹清更寒。”書寫有篆有隸,多以行草,落筆有行雲流水之勢,瀟灑飄逸之姿,氣勢磅礴,蒼勁有力,一揮到底,中不停筆。文之又擅長畫水墨竹蘭,有時也畫梅松,作畫胸有成竹;造形簡樸多變,筆墨恣肆優美,意境蒼茫新穎。他師承鄭板橋、徐文長,但用筆不同,以側筆、偏鋒、逆筆取勝,風格剛健,情真意濃。
榮譽
1934年,國民黨濰縣當局曾為其舉辦過畫展,其作品也在南京展出,被評為二等獎,出版過畫冊一輯(48幅)。此後,聲譽鵲起,求書索畫者絡繹不絕,成為濰縣文化藝術界的名流之一。
革命道路
文之性情剛正,亦有憂國憂民的思想。他早年畢業於法政學校,欲想以法維護民眾利益。但是嚴酷的現實使他感到“欲求國家之真正獨立富強,事業之獨立前進,非先發展教育不可”。於是決定改行從教,做教育工作的開拓者。他任濰縣教育局長期間,為改革舊私塾,創建新學堂日夜操勞,歷盡艱辛。
初期
1921年,他將本村私塾改為學堂,教材由“四書”、“五經”改為算術、國文,在濰縣首創教育改革之例。他尊重知識,誨人不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新文化運動”開始後, 他率先回響, 書信、作文章、行文都用白語文,並編寫了蜚聲一時的《籌事大全》。
後期
1926年農會崛起,文之寫信勸本村莊長成立農會,並贈《孫中山叢書》。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濰南一些進步學生集會悼念,受到毓華國小校長劉建華的阻攔。共產黨員莊龍甲發動罷課、罷教,並開展驅劉鬥爭。學潮鬧起後,文之即撤掉劉建華,派地下共產黨員王全斌任毓華國小校長。日偽時期,漢奸吳某知文之在家隱居,乘隙借勢求畫,文之稱病拒絕。坊子鎮商會會長設宴約請文之,轉達日本人的授意,欲邀其任濰縣維持會長或縣長,吳推說病魔纏身,力不從心。會長進而追逼,文之嚴詞拒絕。會長無奈,轉懇求書畫,文之揮筆題詞:“持身涉世波濤險,棄假歸真道路平。”文之正直的為人,使他在民眾中享有較高的威信。
1944年3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62歲。他的書畫,多數被友人、師生及愛好者索去,余者家存,1946年某日深夜部分被盜。外存者“文革”期間多數付之一炬,現存已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