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與《西遊記》傳說

吳承恩與《西遊記》傳說,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承恩與《西遊記》傳說
  • 類別:民間文學
歷史淵源,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西遊記》中主人公的原型是唐貞觀年間赴天竺(今印度)學習佛學的僧人玄奘(公元602年~664年)。玄奘自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一作貞觀三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開始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來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天竺。十九年後,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組織僧人翻譯梵文經卷,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還與弟子共撰《大唐西域記》。待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問世後,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文化軼事

“吳承恩與《西遊記》傳說”主要流布於淮安地區,以楚州區最盛。
吳承恩(公元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吳承恩,出生於一個小商人的家庭。父吳銳,字廷器,做過一段時間的官吏,後被貶,改而經商。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自幼聰慧,《天啟淮安府志》評價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朱應登認為他“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六年後,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約六十七歲時到過杭州,活了大約82歲,晚景淒涼。
吳承恩除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吳承恩每日遊走在這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淮安地區廣泛流傳的猴形水神巫支祁的故事及大聖堂、大聖橋等古蹟,以及自唐玄奘西行以來,演變出不少以此為藍本的唐僧取經的故事,經歷代加工補充,在吳承恩生活的時期,已形成了基本具備《西遊記》雛形的評話和雜劇等,如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和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天大聖》等雜劇,為吳承恩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吳承恩經過多次失敗的科舉考試後,原有的政治抱負消失殆盡,失去了對仕途的興趣,轉而醉心於文學創作。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將歷代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最終使之成為一部極具文學價值,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的長篇巨著——《西遊記》。
吳承恩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於家貧,又沒有子女,作品多散佚。據記載吳承恩創作的志怪小說集《禹鼎記》早已失傳,目前遺留下來的《射陽先生存稿》四卷是後人輯錄的。
“吳承恩與《西遊記》傳說”,對於研究吳承恩的生平歷史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