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職業技術學院

吳忠職業技術學院

吳忠職業技術學院是2001年2月22日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公辦民助的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001年4月9日國家教育部備案,2001年5月17日《中國教育報》予以公布,它是寧夏吳忠市唯一一所高校。吳忠職業技術學院由原吳忠師範、吳忠職教中心、吳忠職工中專、吳忠電大分校四校合併組建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忠職業技術學院
  • 創辦時間:2001年2月22日
  • 所屬地區:吳忠市
  • 學校類型:綜合類型
簡介,辦學規模,辦學理念,專業設定,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文化教育,氣候,

簡介

吳忠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公布的公辦民助全日制高等職業學校,是寧夏吳忠市唯一一所高校。
學院地處素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吳忠市(地級市),美麗富饒的吳忠市轄五縣一市一區,是我國回族的主要聚居區,人口200多萬,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商貿發達,經濟繁榮,民風淳樸,文化積澱深厚。學院南鄰古秦渠,毗鄰市委、市政府,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學院校園環境美觀幽雅,被譽為“花園式學校”。校園綠地率達到34%,綠化覆蓋率達到40%。
吳忠職業技術學院吳忠職業技術學院

辦學規模

學院成立於2001年2月22日,由原吳忠師範、吳忠職教中心、吳忠職工中專、吳忠電大分校合併組建而成。學院現占地250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學院成立時間雖短,但卻有50年的辦學歷史,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90名,專任教師145人,外聘教師25人。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專任教師53名。擁有校園網、多媒體教室、數碼語音室等先進齊全的教學儀器設備,各專業均配備了相應的專業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另附設電子電工、計算機套用等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圖書館藏書18萬冊,學生公寓、多功能餐廳、醫院等生活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校園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學院設"五系二部"即經濟管理系、機電工程系、藝術系、外語系、教育系、培訓部和中職部,形成了英語教育、計算機套用、商貿旅遊英語、財會電算化、機電一體化等18個骨幹專業,學制為三年高職、國中起點五年高職、成人大專和三年中專層次,並和本、外地高校聯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學院現有各類在校生3000餘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000餘人。

辦學理念

學院堅持"規模、特色、質量、效益"的辦學思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術崗位群為依據設計專業,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確定課程體系,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要求每個學生在畢業時必須取得"雙證書"(即大專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在黨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寧夏回族自治區為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步伐,決定把吳忠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自治 區級示範性高等職業學校進行建設。學院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制訂了"十五"發展規劃並獲區、市政府批准,計畫新上項目16個,新增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總投資1.1億元,使在校生達到4000人的規模,早日把學院建設成為標準化、示範性高等職業學校。

專業設定

學院設有機電工程系、經濟管理系、外語系、藝術系、教育系、培訓部和中職部等五系二部,形成了英語教育計算機套用、商貿旅遊英語、財會電算化、機電一體化等13各骨幹專業,學制為三年制高職、國中起點五年高職、成人大專和三年制中專層次。
吳忠職業技術學院

地理位置

忠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全市總面積為2.72萬平方公里,占全寧夏總面積的52%,總人口191.9萬人,其中回族人口64萬人,占全市人口的33.4%,是中國回族主要聚居區之一。吳忠市轄兩市(縣級)四縣一區(利通區、青銅峽市、靈武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鹽池縣)。利通區是吳忠市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吳忠位於黃河上游,黃河穿越市中衛縣、中寧縣、青銅峽市、利通區、靈武市,“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流境254公里,溝渠配套,土地肥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稱。自古以來,吳忠就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中國西北,是西北重要的商埠,享有旱碼頭之美譽,水陸交通便捷,集市貿易歷史悠久,更以“天下大集”聞名遐邇。吳忠得益於黃河自流灌溉之利,是黃河流域的精華地帶,唐肅宗李享曾在市靈武建都登基,也是曾輝煌兩個世紀的西夏國皇帝李元昊統治的核心區。
吳忠職業技術學院吳忠職業技術學院

歷史沿革

吳忠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地名得於明朝洪武初年,是當時靈州守御千戶所領十三個屯堡之一,以屯長吳忠命名為吳忠堡。吳忠早在大禹時期就已得到開發。大禹鑿青銅峽疏導黃河,並在黃河積成的寧夏平原上修渠種稻。春秋時期為戊狄民族遊牧區。秦代以後,各朝代均設定行政機構。秦代在今市轄金積鎮設富平縣,秦大將蒙恬帶領士兵開鑿著名的秦渠,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秦渠穿越吳忠市區,吳忠依渠修建的秦渠公園,已成為吳忠的一景。到漢代,又開鑿了漢渠,從吳忠南部穿越而過,灌溉了吳忠南部的大部分農田。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在今靈武縣城西北的河中堡設靈州。北周至隋、唐屬靈州回樂縣。公元11世紀屬西夏國。元、明、清代屬靈州。元代開始遷入回回客,明代,大批回民以“屯戎”人的身份安插在靈州。清代,吳忠已發展為靈州南部的大名堡之一和回民聚居區。民國二年設定靈武縣,吳忠屬靈武縣管轄。1949年9月22日吳忠解放,1950年2月成立吳忠市,是當時吳忠回族自治區的首府,1963年改為吳忠縣,1983年11月恢復吳忠市。
吳忠職業技術學院吳忠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發展與消費:為了加快民族經濟發展速度,1993年,市委、市政府大膽提出“建立民族經濟發展試驗區”的戰略構想,被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市委、市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敞開大門引進技術、資金和人才,積極開展外引內聯,分別同美國、英國、德國、日本、荷蘭、芬蘭、西班牙、義大利、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進行洽談,簽訂了20多個引進項目,已建成合資企業11家。1994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達350萬美元,利用外資845萬美元。同時,吳忠先後與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80多個縣市200多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關係。在機械、化工、輕紡、建材、食品、造紙等方面達成83項協作和聯營項目。其中:1994年完成14項,引進資金1002萬元。隨著這些項目的逐步實施和投產,全市工業生產的實力和發展後勁將會進一步增強。
2000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200元,農民人均收入2127元。

文化教育

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13所,教職工3300多名,在校中小學生4萬多名。經過近20多年的努力,利通區先後獲得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單位、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督導先進集體、全國掃文盲先進集體等稱號。教委機關連續九年保持自治區級文明單位稱號,1999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單位標兵。改革開放以來,利通教育搶抓機遇,拼搏爭先、求實創新,不斷深化教育領域內的各項改革: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推行“雙線”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教育的政府行為;堅持教育為農村服務、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方向,健全和完善“三教”統籌體系,推進農科教相結合,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率先在全自治區啟動素質教育工程,堅定不移地推行區域性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幹部和教職工隊伍建設,提高兩支隊伍的整體素質;切實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育人環境。到目前為止,利通教育已全面步入科學化、規範化的良性發展軌道,為利通區的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

氣候

吳忠市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降水量260毫米,年蒸發量2018毫米,平均溫度9.4℃。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時,無霜期163天,特別適宜農作物及瓜果生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