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標(新四軍特務營副營長兼二連連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德標,(1897年3月~1946年),男,福建省長樂市漳港鎮門樓村人,黨員。

生前曾擔任新四軍特務營副營長兼二連連長。1946年,在安徽盱眙縣小芋山病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德標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46年
  • 性別:男
  • 生前職位:副營長兼二連連長
  • 生前部隊:新四軍特務營
  • 犧牲戰役:在安徽盱眙縣小芋山病故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主要成就,犧牲情況,

人物生平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生於貧苦農民家庭。
不久,其父前往新加坡謀生,次年其母去世,德標由堂伯吳興福收養。
吳德標童年就上山放牛,稍長便下田乾農活。
1918年(民國7年),家鄉農田遭海潮沖毀,吳德標到福州拉黃包車餬口。
早年流落福州、古田等地謀生,在古田進入國民黨保全團當兵。
1934年任福建省保全六團機炮連連長,駐紮羅源縣城。
1934年8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閩東,宣傳抗日。

人物事跡

1918年,時值青春年華的吳德標,隻身來到福州,靠拉黃包車維持生計。開始,吳德標漫無目標,整天在街上轉,拉些零星顧客。後來一位僱主多次坐吳德標的黃包車,覺得他為人誠實可靠,便長期雇用。由於僱主是位律師,社交面較廣,給吳德標提供接觸社會上層人物的機會。隨著見識日廣,吳德標對貧富不均的社會日益不滿,並開始思考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20世紀20年代,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年代,福州地區的民眾也深受戰亂之害。所以吳德標於1921年轉到古田縣謀生。在古田縣半年多,一次偶然的機會,吳德標同古田駐軍的一位姓錢的長官邂逅相遇。錢某與吳德標在福州時曾經相識,對吳德標憨厚、老實的性格很賞識,極力挽留吳德標在他軍隊中供職,當他的幫手。吳德標無牽無掛、窮困潦倒,覺得能在軍隊中謀一碗飯吃倒也不錯。從此,吳德標跨進軍營,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農民的兒子難以改變自己的本性,雖然已成為軍人的吳德標,仍然勤勞儉樸,踏實能幹,很受錢某的賞識,在士兵中也很受人歡迎。1930年,福建省保全隊調防,吳德標被調到建陽縣駐防,同時被提升為國民黨保全團建陽縣駐軍連長。
正當吳德標春風得意之際,又喜結良緣。吳德標的妻子名叫應茶香,原籍江西省上饒縣人。1923年江西省大鬧災荒,應茶香隨母流浪他鄉。貧困的童年,共同的命運,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吳德標和應茶香緊緊地連在一起。
吳德標的軍旅生涯是艱苦的,他一穿上軍裝就南征北戰,馬不停蹄。1936年,他奉命調防福建省的羅源縣,擔任省保全六團機炮連連長。時值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閩東,連續幾次勝仗,在閩浙贛皖邊區造成很大影響。先遣隊所到之處,大力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揭露國民黨當局不顧民族利益,做出親者痛、仇者快之蠢事。紅軍抗日先遣隊的一系列活動,不但提高了紅軍的聲譽,而且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內戰的事實真相,看到了中國抗日的前途和希望。
隨著閩東革命形勢的高漲,吳德標面臨著一生中最大的抉擇:是繼續跟國民黨打內戰,還是跟共產黨抗日?身為國民黨軍人的吳德標,沒有忘記自己苦難的童年,更沒有忘記正在繼續受苦受難的家鄉父老和廣大農民,他經常思索農民為什麼會連生活都難以維持下去?怎樣才能使農民走上不愁吃穿的道路?當吳德標親眼目睹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真正為窮人著想,為民族利益出發時,他才意識到只有紅軍才是窮人的隊伍,是中華民族之希望所在。於是,吳德標決定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1934年8月底,吳德標打死了營部一名副官,率43名士兵棄暗投明,投奔中共閩東地方組織領導的革命武裝。
吳德標率部起義後被編為閩東工農紅軍十三獨立團,仍任連長。1934年9月中旬,紅十三團攻打連、羅交界處的大獲,消滅了大獲的地方反動武裝大刀會,打通了連、羅沿海交通線。剛剛起義的吳德標率部參加攻打大獲的戰鬥。他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出色地完成團部交給的任務,受到上級領導的好評。隨後,吳德標又隨部攻打羅源境內的塔里、上地等地方民團和反動武裝,且連連奏捷。吳德標在革命鬥爭中得到了鍛鍊。
閩東革命形勢的日益發展,危及國民黨的地方統治。連、羅地方當局頻頻告急,使國民黨福建當局坐臥不安,急忙調動省保全團配合國民黨陸軍第八十七師對閩東蘇區進行大規模的“清剿”。一時間,閩東地區,烏雲滾滾,寒凝大地,白色恐怖籠罩閩東各縣。面對危局,中共連、羅縣委決定採取“避敵主力,退往山區,並同閩東特委取得聯繫,以保持革命武裝力量”的方針。然而,會議剛剛結束,國民黨軍隊就包圍了連江下嶼。連、羅縣委領導的西南團面對強敵,沉著應戰,利用敵人防守較弱的環節,猛打猛衝,直撲連江的莊裡。然後,兵分兩路撤退:一路按原計畫往丹陽山區撤退;另一路往海邊方向轉移。吳德標隨西南團團長楊采衡帶領兩個連的兵力迂迴到連江下宮,隱蔽活動,直至翌年2月初,才轉移到可門一帶。此時,形勢更加嚴峻,後有追兵,前有大海,西南團沒有迴旋的餘地。楊采衡和吳德標當機立斷,連夜將隊伍撤往連江的西洋島,同柯成貴領導的閩東海上獨立營取得聯繫。
楊采衡、吳德標等西南團200餘人撤到島上後,為了防止目標暴露,將隊員分散到各個島嶼上隱蔽起來。但幾天之後,國民黨軍隊派飛機在海島上空盤旋偵察,並派軍艦四周圍困,島上的形勢越來越緊張,供給日益困難。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楊采衡同吳德標商量,決定暫時遣散西南團,只留下20多名骨幹,繼續堅持鬥爭。
在這場反“清剿”的殘酷鬥爭中,吳德標經受了鍛鍊和考驗,又親眼目睹了西南團解體的全過程和國民黨當局殘忍殺害蘇區人民民眾的暴行,從而更看清了國民黨當局熱衷於打內戰、禍國殃民的反動本質。因此,吳德標更堅定了革命信念,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不久,西南團在吳德標等人的率領下,轉移到羅漢里,並根據中共閩中特委的指示成立了工農紅軍閩中紅軍游擊支隊(以後稱第一支隊),吳德標擔任副支隊長。
閩中紅軍游擊支隊成立之後,根據閩中特委的指示,在羅漢里建立游擊根據地。羅漢里地處福清、永泰、閩候、莆田四縣交界處,那裡峰巒疊山,坡陡林深,交通不便,訊息閉塞,既是國民黨當局統治的薄弱環節,又是土匪出沒、地方民團氣焰囂張的地方。所以,閩中紅軍游擊支隊要在羅漢里建立和鞏固根據地,首先必須鎮壓和清除地方反動勢力。1935年7月,閩中紅軍游擊支隊按照特委指示,出師官口,殲滅了流竄在一都、東山一帶的吳守師和黃嚇大兩股土匪,並將其趕出據點,遣送回鄉。9月上旬,吳德標又率游擊隊襲擊了一都民團聯保處,殲敵20多人,繳槍20餘支。10月上旬,游擊隊又攻打了莆田大隊鹽兵隊,活抓敵連長。游擊隊回師途中,遭到原股匪吳守師等餘部的襲擊。吳德標組織游擊隊奮力反擊,將殘匪消滅在亦山尾,從而掃清了羅漢里根據地的地方反動勢力,擴大了紅軍游擊隊的影響,鞏固了羅漢里游擊根據地。在創建羅漢里根據地期間,吳德標總是衝殺在前,英勇善戰,指揮有術,經過革命鬥爭的洗禮和艱苦環境的磨練,很快成為一名出色的戰鬥指揮員。
隨著羅漢里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工農武裝的發展,紅軍游擊隊的活動區域也在擴展。1938年4月下旬,閩中游擊隊奉命揮師北上,奔赴皖南抗日前線。5月,閩中游擊隊到達安徽太平縣,編入新四軍軍部特務營第二連,吳德標任連長。
閩中游擊隊編入新四軍後,新的環境對於發揮吳德標的軍事才幹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此他為了祖國的抗日事業,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歷盡艱難險阻,經受了戰爭的鍛鍊與考驗。1938年底,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率軍部特務營從皖南抵達江北,加強對江北地區新四軍部隊的領導。吳德標隨軍同往,同時擔任特務營副營長兼第二連連長。

主要成就

1938年底,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徐海東率四支隊在皖東周家崗與日寇激戰,取得了皖東反“掃蕩”中的一次重大勝利。

犧牲情況

由於操勞過度,加上戰爭環境的惡劣和營養不良,吳德標胃病經常發作,且日益嚴重,並呈惡化趨勢,最終因支持不住,病倒住院。1945年,吳德標病逝於淮南,時年4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