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市之簫

吳市之簫

吳市之簫,拼音為wú shì zhī xiāo,漢語成語,原指春秋時楚國伍子胥逃至吳國,在市上吹簫乞食。比喻在街頭行乞。出自清·楊昭《<閒止書堂集鈔>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市之簫
  • 出處:《<閒止書堂集鈔>跋》
  • 拼音:wú shì zhī xiāo
  • 釋義:比喻在街頭行乞
成語解釋,成語出處,成語典故,成語辨析,成語用法,

成語解釋

吳:古國名。原指春秋時楚國伍子胥逃至吳國,在市上吹簫乞食

成語出處

清·楊昭《<閒止書堂集鈔>跋》:“沉冤望雪,曾傳吳市之簫;急難號天,愛下秦庭之淚。”

成語典故

春秋時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吳,曾吹蕭乞食於吳市。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餬其口,栴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篪)一作‘簫’。”後稱街頭乞食為“吳市吹簫”。亦比喻過艱苦的流亡生活。

成語辨析

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詞
近義詞:吳市吹簫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