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田

吳寶田

吳寶田(1864~1936),字堯耕,號東村穡者,餘干縣城上關蔭德門,清末舉人。光緒年間,他目睹朝政日非,曾參與公車上書,之後,盡棄科舉八股之文,留心經世之學。

基本介紹

  • 本名:吳寶田
  • 字號:堯耕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時間:1864
  • 去世時間:1936
  • 主要成就:參與公車上書
人物生平,作品,

人物生平

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春,全國各郡縣皆奉令開辦學校。餘干在全國十大書院之一的東山書院,開辦了縣立學堂,名山故院,頓時面貌一新。吳寶田德高望重,被推為首任監學(相當於校長)。他感到事關桑梓的百年大計,親自周詳籌劃。除邀請本縣學者李學乾、潘由庚為該校老師外,還聘請了日本籍的西鄉次郎和鈴木辛園為該校數學、理化教員,可見吳寶田先生在教育事業上有著非凡的獨創精神。
吳寶田治學嚴謹,對學生循循善誘。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間,曾在該校讀過書的高材生潘震甲、李紀芳、周顯、許錫章等人,後來均赴日本名牌學府一一早稻田大學和帝國大學等名牌學府深造。
民國初期,吳寶田應北京《新社會日報》之約離余時,對學生臨別贈言中,有“三餘英才期可造,百年大計鎮相關”之詩句,可見他對桑梓的文化事業是十分關心的。民國元年至民國15年(1912年至1926年),他先後擔任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本省咨議局議員,省議會議員。在此期間,仍念念不忘家鄉教育。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邑人張夢祖等人籌辦私立玉亭中學時,經費困難,他殫心竭力找省教育廳、找本縣縣長設法解決,對玉亭中學的籌辦幫助甚大。
吳寶田在北京主編《新社會日報》時,撰寫過不少論文,如《提倡國貨芻議》、《孔子生日考》、《天星遊戲》、《陳文忠公伐蛟說》等文章,皆為士林所重視,並譽之為“臨川之筆”。在本省任議員時,又先後兼任《大江報》、《正義報》、《民報》主編。他文筆犀銳,指陳時政,深得人心。期間他曾在自己主編報紙上陸續轉載過餘干青年洪禮祥、方步瀛等人的詩詞,誘掖後進之心十分殷切。
吳寶田擅長書法,他少年時在米、蔡、蘇、黃的字帖上下過苦功。後來他又把家裡的中堂定名為“思問堂”,他的著作四卷定名為《思問堂全集》。自謂:“堂以思問名有三義焉:其一為所著述,志思問世;其二為遇不如意事,輒思搔首問天;其三為疑思問,讀書多懷疑,疑而不決,問諸今人所不能決者,則還思問諸古人。三義中取後一義居多……”。
吳寶田愛惜人才,喜歡結交青年,他在晚年的詩中寫道:“幸有青年未款款,好親白髮語便便”。充分表達了他當時的情懷。民國17年(1928年),羅英留學蘇聯回到餘干。當時,吳寶田亦因年事已高,回歸故里長住。他慧眼識英雄,愛其才而賞其勇,遂以身家性命擔保,向縣長彭作霖推薦羅英擔任餘干縣靖衛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縣長兼)。
羅英起義後,那群豪紳俗吏對吳寶田十分怨恨,甚至有人責罵他是“老朽昏庸”,用全家的生命財產保薦了一個“負心人”,致使餘干的軍械武器盡落“赤匪”之手。這時,他感到在餘干無法立足了,只好以垂暮之年,離鄉背井,遷居南昌。
1936年,正是中華民族全面對日抗戰的前一年。那時舉國上下對日軍的步步入侵,同仇敵愾。吳寶田先生亦不例外,他痛國事之日非,老淚潸然。病中,時在景德鎮任江西陶業管理局任美術設計室主任的彭友賢曾來探望,並求賜墨寶以作紀念。他當即以陸放翁的成句書成一聯:“看來世事金能語,說到人情劍欲嗚”。借聯語發泄、揭露當局和社會的腐敗。國難日深,年邁體弱的吳寶田一病不起,暮春三月,與世長辭了。

作品

遺著有《思問堂全集》、《東村詩話》、《經影》、《史屑》、《里乘》、《詩梯》、《增選唐詩三百首》、《說詩》、《蠡語》、《海山吟》等,其中《海山吟》為省博物館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