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山中學坐落在漢口生態新城的中心位置,是一所創辦於1959年的重點高中。學校現有2000餘名學生,占地160畝,建築面積近3萬餘平方米。
教學樓裝有閉路電視和電子監控設備;實驗樓設備達到國家一類標準;綜合樓內與國際網際網路相連的多媒體電腦系統、校園電視台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圖書館藏書7萬餘冊。校園環境幽雅,形成"6園12景"的園林格局;學生生活及體育設施齊全,有新建的學生公寓和學生餐廳、400米跑道的運動場和游泳池;學校師資力量強,有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48人和中級教師45人,中級以上教師占教師數的7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家山中學
- 簡稱:吳中
- 創辦時間:1959年
- 類別:公立高中
- 現任校長:何建明
- 所屬地區:漢口生態新城
- 主要獎項:武漢市示範學校和湖北省示範學校
- 占地:160畝
學 校 簡 介,吳 中 簡 史,概述,建校初期,文革時期,恢復和發展時期,改革和發展時期,綜述,迎接挑戰,
學 校 簡 介
幾年來,吳家山中學堅持教育改革,努力探索素質教育,初步構建了"平和向上"的學校精神、高中"成功教育"以及"德育開放式"、"教學探究式"等教育理念,促進了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德育被評為武漢市示範學校,並作為現場會址向全市介紹經驗;學生智育充分發展,升學率達到95%以上,2000年以來在武漢市高考質量評估中名列前茅,其中2000-2002年分別列市重點中學第一位,2004年列市屬省級示範學校等二位,被認定為教學質量提高最快的學校之一。
體育水平全面提高,男、女足球隊分別獲得全國第二和第四名,2001年獲得第17屆國際中學生女足錦標賽第五名;藝術教育走在省市前列,300多名學生在全國、省、市競賽中獲獎,600多名特長生進入藝術院校;科技教育成績突出,是武漢市視窗學校,湖北省先進單位。
在"五育"並舉的同時,校園環境和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97年被評為湖北省"園林式"學校,98年被評為武漢市校園文化建設"十佳"學校,2000年被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和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
由於綜合辦學水平突出,98年和99年經省、市人民政府教育評估,學校先後被評為武漢市示範學校和湖北省示範學校。
吳 中 簡 史
概述
至1999年7月,吳家山中學建校40周年。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建校初期(1959-1966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恢復和發展時期(1976-1988年)、改革和發展時期(1988-1999年)等四個歷史發展階段。
建校初期
1959年,為適應新建的東西湖農場數萬名職工子女入學的要求,吳家山中學應運而生。一批年輕幹部和教師,克服了三年自然災害給學校帶來的重重困難,勤儉建校,嚴謹治學,建成了一所有一定規模的初級中學,並創造了較高的教育質量。到1966年,學校有建築面積2732平方米,教職工45人,班級17個和學生812人。
文革時期
1966年,正在茁壯成長的吳中遭受“文革”劫難,一時間,學校管理癱瘓,教學中斷,建設停滯。在"十年浩劫"中,廣大師生抵制錯誤思潮,維護學校財產,艱難地維持辦學。為適應本區人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學校從1970年起開始辦高中班,到1976年,學校有教職工76人,班級22個,學生1054人,成了一所規模較大的完全中學。
恢復和發展時期
1976年,"文革"結束了。國家經過"拔亂反正",逐步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迅速糾正"文革"的錯誤路線,恢復正常教學秩序的同時,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努力改善辦學條件,進行改革嘗試,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重點中學,1985年被評為全國農墾系統先進學校,1987年改為單設高中。到1988年,學校占地面積65268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12805平方米,教職工115人,班級15個,學生736人。學校的迅速恢復和不斷發展,為90年代深入改革和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改革和發展時期
80年代末,特別是90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學校進入了快速、全面發展的歷史時期。東西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學校的發展營造了較好的環境;全國中運會和一系列"爭創"活動,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
在良好的外部條件下,學校師生抓住機遇,深化教育改革,順利實施了兩個“三年發展規劃”,提高了綜合辦學水平,實現了"達到省級辦學水平"的總體目標。到1999年,學校有占地面積86580平方米,建築面積21445平方米,教職工167人,班級33個,學生1626人,成為省、市一所規模較大、條件較好、水平較高的"示範學校",為學校邁向新世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回顧40年歷史,吳家山中學是在克服重重困難中發展壯大的。在磨礪中,學校孕育出"平和向上"的精神,即"既要積極向上,敢為人先,又要謙和平靜,不驕不躁";形成了"嚴謹治學、艱苦奮鬥"的傳統。了解學校歷史,就是要弘揚學校精神,發揚光榮傳統,為學校發展作出貢獻,使吳中在21世紀新長征路上繼續前進!
綜述
1958年4月,東西湖區圍墾工程基本竣工,新增耕地面積達31.5萬畝。為了補充勞力,省委決定將參加圍墾的河南、黃陂、孝感民工留下5萬餘人轉為農場職工。因農場管理局設在吳家山,大批幹部、職工和各行各業的服務人員到這裡定居,吳家山地區人口陡增。解決幹部、職工子女入學問題,便成為農管局領導的當務之急,中國小由此應運而生。
吳家山中學誕生於墾區人民艱苦奮鬥、拓荒興業的1959年7月。從創辦到1966年春,吳中走過了艱苦建校、探索辦學規律的創辦歷程。在這一時期經歷了兩個階段:1959-1961年,建校和教育革命相結合的階段;1961-1966年,貫徹中央《全日制中學暫行條例》(簡稱中教50條)、探索辦學規律階段。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給黨和國家造成了深重災難,也給吳家山中學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挫折。1966年春至1976年秋,是吳中艱難維持辦學的時期。這一時期,經歷了兩個階段:1966年--1967年,學校停課"鬧革命"階段。1968-1976年,開展"鬥批改"運動和實行"開門辦學"階段。
在這10年期間,學校絕大多數的幹部.教職工抑制極"左"思潮的影響,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保留教研組和班主任制度,堅持上課,苦苦支撐,維持辦學。學校為滿足東西湖農場人口劇增的需要,於1970年創辦了高中。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迎來了教育的春天,吳家山中學也獲得了新生。
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東西湖區加速經濟體制改革,農業勞力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勞力集聚吳家山地區,全區人口增至17萬多。為適應地區經濟的發展,吳家山中學開始了新的歷程。
1976年秋至1985年夏,是吳中撥亂反正、恢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分為兩個階段。1976――1978年為撥亂反正.恢復重建階段。這個時期主要任務是揭批"四人幫"的罪行,肅清"文革"的影響,全面恢復學校秩序。1979――1988年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階段。
它的特點是以改革為先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合格率。學校在德育、智育、體育及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中取得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並在改革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這些舉措,增強了學校辦學活力,促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這段時期,國家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等重要文獻,出台了校長負責制、非義務教育收費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這種良好的外部條件下,學校師生本著"平和向上"的精神,抓住舉辦全國第六屆中運會足球比賽等機遇,堅持教育改革,探索"使每個學生成人成才"的途徑和方法,順利實施了兩個"三年發展規劃",提高了綜合辦學水平,實現了"達到省級辦學水平"的總體目標,為學校邁向新世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迎接挑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回顧學校40年建校、恢復和發展的歷史,廣大師生心潮澎湃;展望新世紀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廣大師生豪情滿懷。
在新世紀到來之際,吳家山中學廣大師生決心堅持"平和向上"的學校精神,發揚"嚴謹治學、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創造新業績,建設新吳中,以全新的面貌邁向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