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墀文史存稿

吳天墀文史存稿

《吳天墀文史存稿》是1998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天墀

基本介紹

  • 書名:吳天墀文史存稿
  • 作者:吳天墀
  • ISBN:9787561417911
  • 頁數:534
  • 定價:40元
  •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目錄摘要,作者介紹,

內容簡介

吳天墀先生治學,非常強調“目光四射”,他認為,“一個人懂得當前的實際越多,對古代和外國進行研究也將增多了解、大有助益”;史家“若知古而不知今,務外而遺內”,便做不好學問。此書所收論著,則體現了著者這一學術志趣,對於宋史、四川地方史與近代學術史做出了獨到的觀察,具有真正士大夫的通達識見,言有盡而意無窮,值得學界取徑與師法。

目錄摘要

中唐以下三百年間之社會演變——慶曆變革與近世社會之形成(上)
1
一、階級制度之崩潰1
二、平民崛興之背景15
三、平民社會之病態58
北宋慶曆社會危機述論74
一、危機形成的社會背景74
二、不斷發生的兵變和民變83
三、王則在貝州的起義89
四、宋代為什麼未出現全國性大起義?98
燭影斧聲傳疑102
一、緒 言102
二、太祖之死與太宗即位的情形103
三、太宗個性與行為的透視107
四、太宗對於德昭廷美的嫉害112
五、論所謂“金匱之詔”的可疑120
六、太祖後裔的復位運動127
七、結 論133
龍昌期——被埋沒了的“異端”學者135
一、龍昌期的生平事略135
二、龍昌期的思想學術141
三、龍昌期學術思想的湮沒及其形成的社會背景150
宋儒之風操與理性主義159
一、對於聖經賢傳,不迷信盲從163
二、對於當代權威,不稍屈撓;正誼明遠,弗計利害165
三、對於親厚愛敬之人,亦不漫然附和苟同167
試論宋代道學家的思想特點180
一、前 言180
二、宋代道學家的思想特點183
三、余 論196
王安石的性格及其變法的是非201
王安石生活散記210
王小波、李順起義為什麼在川西地區發生217
一、廣大農民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尖銳矛盾217
二、廣大川峽人民和北宋政府的尖銳矛盾224
水神崇奉與王小波、李順起義239
李順死年考證248
張詠治蜀事輯256
宋代四川藏書考述276
詩僧可朋及其《耘田鼓》289
唃廝囉與河湟吐蕃292
一、北宋初期的河湟292
二、唃廝囉政權的建立和發展296
三、唃廝囉族統治的衰亡300
四、繁盛的青唐城及其交通307
雄踞西北的党項族317
關於李繼遷的卒年問題——對《李繼遷卒年辨正》一文的商榷325
西夏稱“邦泥定”即“白上國”新解329
一、“邦泥定”與“白上國”329
二、“白上國”解333
論党項拓跋氏族屬及西夏國名341
關於西夏歲賜茶的大小斤問題358
關於西夏史與西夏研究362
一、西夏歷史的概況362
二、西夏史料學一瞥365
三、學習西夏史的意義368
《西夏戰史》序371
中國通史評介374
一、《中國古代史》(夏曾佑 著)374
二、《中華通史》(章嶔 著)375
三、《中華兩千年史》(鄧之誠 著)375
四、《國史大綱》(錢穆 著)377
五、《中國通史簡編》(范文瀾 等著)378
六、《中國通史綱要》《中國通史要略》(繆鳳林 著)381
七、《中國史綱》(張蔭麟 著)384
八、《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呂思勉 著)384
中國學術文化系年·五代時期(907—910年)385
公元907年 丁卯385
公元908年 戊辰394
公元909年 己巳402
公元910年 庚午407
明代三吳水利考414
一、三吳地形及水道414
二、三吳水患之原因419
三、三吳水患情況及其影響425
四、明代人之三吳水利論428
五、明代三吳治水之經歷433
武昌革命的導火線——記辛亥四川保路風潮之始末440
五九國恥紀念日論袁世凱452
劉鹹炘先生學術述略——為誕辰百周年紀念及《推十書》影印版而作
456
一、生平簡介456
二、學術大要459
三、學侶附記468
蒙文通先生的治學與為人——為百周年誕辰紀念淺談體會471
為學術、教育畢生盡瘁的徐中舒先生480
一、生平簡述480
二、科研成就484
三、教書育人491
四、德范長存493
中國繪畫的精神意趣506
治學小議514
一、學思結合516
二、先入後出517
三、由博返約518
嚴毅精神——悼念葉秉誠先生521
獻身政法教育的吳君毅先生524
一、挽救國運 東渡求學524
二、官場腐敗 投身教育525
三、愛護青年 寄望未來527
四、回川興學 造福桑梓528
五、高風亮節 堪為師表530
常燕生先生簡要年譜534
心波——讀常燕生先生悼亡遺作志感543
敬悼燕生先生549
從情感上看燕生先生555
劉蘆隱囚居雅安559
王恩洋先生二三事561
少年何其芳565
何其芳早年致吳天墀書信題記567
附錄:何其芳致吳天墀信八件570
信一 1930年5月19日發自上海570
信二 1931年4月25日發自北平573
信三 1931年8月20日發自北平577
信四 1932年1月8日發自北平578
信五 1933年4月18日發自北平579
信六 1934年1月2日發自北平580
信七 1934年3月9日發自北平580
信八 1937年11月8日發自萬縣581
附:現存著作目錄系年583

作者介紹

吳天墀(1913-2004) 男,漢,別名浦帆,四川萬縣人。1938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歷任四川教育科學館研究員,西康省政府秘書兼省立雅安圖書館館長,蘆山縣縣長,四川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西夏史碩導及宋史博導,中國社會科學員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四川師範大學與寧夏大學兼職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致力於西夏史研究,1980年出版的《西夏史稿》,是西夏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從而標誌著我國西夏學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吳天墀先生生平簡介(劉復生撰寫)
吳天墀先生於1913年1月出生於四川萬縣(今屬重慶),萬縣古時曾名南浦郡,中學時即寄寓異鄉求學,故以“浦帆”為別名,寄寓懷鄉之情。1934年在川大附中畢業後,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1938年6月畢業,成為川大歷史系第一個助教。1940年秋起,先後任四川省教育科學館任研究員、西康省政府秘書兼省立雅安圖書館館長、蘆山縣縣長兼縣立中學校長等職。1945年底返蓉在齊魯大學哲史系任教。次年夏天,赴上海在原川大歷史系主任何魯之創辦的中國人文研究所任研究員。1947年回到成都,除在川大歷史系作專任講師外,還先後在成都理學院、成都尊經國學專科學校、東方文教學院、川北大學等校任副教授或教授。50年代前期以體力勞動為生。 吳天墀先生於20世紀30年代開始發表學術論文,是中國宋史的早期研究者,撰有《宋儒之風操與理性主義》和《張詠治蜀事輯》、《燭影斧聲傳疑》等名篇。1955年,在徐中舒、蒙文通等先生的創議下,吳先生開始了西夏史資料的蒐集和研究工作。1956年秋,先生回到川大歷史系資料室,任高級資料員。1978年重返教職,由講師而副教授,1982年再任教授。貫注了先生長期心血的《西夏史稿》於1980年1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後,獲得高度評價。徐中舒先生為之作序,稱讚“這樣一部文筆通暢、組織嚴密的新著,給荒蕪寂寥的的西夏史園地帶來了春天的氣息”。1981年3月,與吳先生本不相識的北京大學教授鄧廣銘先生在初閱該著後的致信吳先生表示“特别致敬”說:“您的這部新著,我認為是近來出版物中少有的上乘之作,敘事之詳盡,考證之精審,參考資料之廣博,以至每條附註所體現的功力之深厚,均使我不勝佩服。所以,您這部著作之出版,不止是填補了西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在歷史科學研究領域中增添了異彩。”1994年版《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是這樣評價近幾十年來西夏史研究的:“從本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亦重興西夏和党項研究,充滿活力的語言和歷史研究論著不斷出版。中國最重要的成果是吳天墀的《西夏史稿》,初版於1980年,後來又增補和修訂再版。這部著作是當前最有價值的党項史的綜合論著。”(中國社科出版社1998年中譯本)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蔡美彪先生評論該書,“考訂周詳而不流於煩瑣,敘事簡明而不流於空疏”(《歷史研究》1982年第4期《西夏史稿讀後》)。
《西夏史稿》問世一年半後,即得再版機會。因時間迫促,約二萬字的新論只得以“訂正和補充”形式按照頁數行數列附於後。80年代初受《中國大百科全書》之邀,先生撰寫了“西夏史”長條和一些短條。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先生重新煥發了學術青春,發表了好些引人注目的論文。例如《唃廝囉與河湟吐蕃》、《王小波、李順起義為什麼在川西地區發生》、《水神崇奉與王小波、李順起義》、《龍昌期——被埋沒了的“異端”學者》、《論党項拓跋氏族屬及西夏國名》、《西夏稱“邦泥定”即“白上國”新解》等。1998年9月,《吳天墀文史存稿》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收入有32篇文章,內容涉及宋史、西夏和西北史,有多篇書評予以高度評價(張邦煒《讀吳天墀文史存稿》,載《西南民院學報》2000年增刊。劉復生《吳天墀文史存稿讀後》,載《中國史研究》1999年4期)。
吳天墀先生長期擔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還任四川師範大學及寧夏大學兼職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職。在長期的學術研究和教育生涯中,筆耕不輟,誨人不倦,培養了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推動了四川大學學科建設的發展。“吳先生在長期的逆境中,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治史”(王曾瑜先生語),為我國學術事業所作之卓越貢獻,贏得學界同仁和師生們的廣泛讚譽和敬重。
吳天墀先生因病於2004年6月8日在成都逝世,終年9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