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信

吳培信,她是把侗族大歌唱出國門的第一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培信
  • 民族:侗族
  • 出生地:黎平縣岩洞村
  • 出生日期:1936年
  • 信仰:共產主義
吳培信,女,侗族,1936年生,黎平縣岩洞村人,195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參加第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前往朝鮮慰問志願軍,1957年參加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將侗族大歌唱出國門。1981年10月起連續當選為七、八、九屆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3年6月出席省黨代表大會,1983年10月出席全國第五次婦女代表大會,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提到吳培信,侗鄉的人們都很熟悉,因為她是把侗族大歌唱出國門的第一人。
吳培信出生的黎平縣岩洞村,是一個具有濃厚傳統習俗、居住著700多戶侗族人口的大村寨。1973年才通汽車。解放前,交通閉塞,不通漢語,與外界交往甚少,’教育、生產落後,人民生活貧困。由於受貧困和女子不讀書等陳規陋習的束縛,她沒有進過校門,一字不識,也不會說漢語。
吳培信是個天資聰穎的侗家姑娘,從會說話起就學唱歌。唱歌是侗家人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老年教歌,兒童學歌,青年唱歌已成為傳統習俗。吳培信的祖父、父親、姑母、姑父都是當地有名的歌師,她每有閒暇的時間,就向老人學歌,一句句,一首首的歌詞全靠心記硬背,又同同伴們互唱互學,到八、九歲時,不同種類的歌學到幾百首,可唱幾個晝夜不重複,多聲部的侗族大歌也唱得自然流暢,就自然地成為女夥伴中公認的侗族大歌領唱歌手,四方八寨遠近聞名。吳培信心想,自己和同伴們能夠把歌唱好,能到遠一點的寨子去賽一賽那該有多好。可她萬萬沒有想到,她後來不僅去了遠一點的寨子,而且成了把侗歌唱出侗寨、唱出國門的第一人。
1953年2月中旬,吳培信和她的夥伴吳山花等4人,在貴陽參加全省民間文藝會演,演出的侗族大歌《嘎亮雷》(稱蟬之歌)獲一等獎,被評選出席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並於3月20日離開家鄉岩洞前往北京。這是建國以來,也是歷史至今,侗家兒女第一次乘坐汽車、火車和輪船,第一次到祖國首都,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當她們唱出優美動聽的侗族大歌《嘎亮雷》時,受到觀看演出的中央領導和首都觀眾的讚賞和歡迎,博得了中國音協“幕落音猶在,回味有餘音”的評語。由於吳培信掌握的侗族民歌數量多,演唱水平高,成了當地有名的年輕歌手。因此,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現更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1958年成立之後,即將吳培信吸收為第一批會員。
1953年9月初,吳培信離開家鄉岩洞,光榮地參加了第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慰問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賀龍總團長率領下,全體代表從丹東市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國土。吳培信所在的貴州分團的慰問任務是志願軍第三兵團(許世友是司令員)和三兵團所轄的第15軍(秦基偉任軍長)。在前線會見了許多英雄和功臣,會見在上甘嶺579.9高地戰鬥的僅20分鐘就炸掉敵堡4個、殲敵一個營的特等英雄易才學;慰問了黃繼光、邱少雲、劉興文等英雄生前所在連隊和他們的英雄師長崔建功;聆聽了英雄連隊英勇殺敵的戰績報告;親眼目睹了朝鮮人民的美好城市和錦繡河山被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大炮炸成一片廢墟,到處是彈痕累累、蕭條泠落的景象,更加激起了吳培信和慰問團對志願軍的無限敬佩和對美帝國主義的極大憤慨。她用一曲曲侗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侗歌的優美之音,首次在異國他鄉的上空飄蕩、迴響。
1957年6月下旬,吳培信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這次我國參加聯歡節的青年代表共100多人,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任團長,項南任副團長。貴州青年代表僅吳培信1人。這次聯歡節規模盛大,隆重熱烈,來自五大洲131個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三千多人在莫斯科歡聚一堂進行了友誼聯歡。吳培信演唱了我們貴州黔東南自己的侗歌,唱出了人類和平與友誼的心聲。歌聲,在莫斯科上空迴蕩。
岩洞,成為侗歌走出國門第一寨。
吳培信,成為將侗歌送出國門第一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