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城賦》是南朝詩人吳均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簡要交代了吳城悠久的歷史和顯要的地理位置,然後對眼前滿目的衰敗之景略作勾勒、點染,最後在傷痛中結束全篇,把弔古引向了傷今,留下無窮的韻味。全賦構思新巧,文辭簡秀,靈動自然,情蘊深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吳城賦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體裁:賦
- 作者:吳均
- 作品出處:《全梁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吳城賦1
古樹荒煙,幾千百年,雲是吳王所築2,越王所遷3。東有鑄劍殘水4,西有舞鶴故廛5。縈具區之廣澤6,帶姑蘇之遠山7。仆本蓄怨,千悲億恨。況復荊棘蕭森,叢蘿彌蔓8。亭梧百尺9,皆歷地而生枝;階筠萬丈10,或至杪而無葉11。不見春荷夏槿12,唯聞秋蟬冬蝶。木魅晨走,山鬼夜驚13,不知九州島四海,乃復有此吳城!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吳城:春秋時吳國都城的代稱,即今江蘇蘇州。
- 吳王:特指吳王闔閭。
- 越王:特指越王勾踐。遷:變易,此指滅吳國。
- 鑄(zhù)劍殘水:吳國鑄劍師鑄劍的遺址。
- 舞鶴故廛(chán):闔閭令人舞鶴的故址。廛,本指一戶平民所住的房屋。
- 縈:纏繞,圍繞。具區:湖名,又名震澤,即今太湖。
- 姑蘇:山名,在江蘇吳縣西南。山上有姑蘇台,相傳為吳王闔閭所築。
- 蘿:女蘿,蔓草類。
- 亭梧:亭邊的梧桐。
- 階筠(yún):階下的竹子。
- 杪(miǎo):樹梢。
- 槿(jǐn):木槿,一種落葉灌木。
白話譯文
老樹陰森,煙霧淒迷,已經歷了近千年的時光,人們說這就是吳王閨閭建築,越王勾踐滅掉的吳國都城。東邊有當年鑄劍的劍池,西邊是白鶴起舞的街區。浩瀚的太湖將它環抱,遙遠的姑蘇山像是一條襟帶。我本來已蓄積幽怨,心中充滿千萬種悲憤。況且又面對荊棘蕭條衰颯,雜草蔓延叢生。亭台邊高聳的梧桐,在地上雜亂生枝;台階前修竹,有的到梢端竟無葉。看不到春天的荷葉,夏日的槿花,只聽見秋蟬的哀鳴,冬蝶的微吟。清晨樹木的精靈忽閃忽現,入夜山谷中的鬼怪令人心驚。我不知道普天之下,竟然還有像吳城這樣荒涼的古城!
創作背景
此賦是作者憑弔吳王都城姑蘇荒蕪蕭索的遺蹟之作,借對吳城歷史、地理位置和荒蕪、陰冷、淒清甚至恐怖氣氛的描繪,以抒發作者對歷史興衰變遷的深沉感喟,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開首以“古樹荒煙,幾千百年”領起,使人們對吳城的景象有一個總體印象,二句破空而來,語勢不凡。然後才道出“吳王所築,越王所遷”的巨大變遷,看似漫不經心,其中已包含了作者歷史興廢的沉痛感情,帶出賦中的“千悲億恨”。面對滿目的衰敗之景,作者沒有寫古城的斷牆殘垣,青嶙白骨,而是緊緊扣住荒蕪的特點來極力表現:選取鑄劍池、舞鶴丘、具區澤、姑蘇山幾處古蹟景觀與荊棘、叢蘿、亭梧、階筠等細節相映襯,略作勾勒、點染,極力渲染出一種荒蕪、陰冷、淒清甚至恐怖的氣氛。作者並不一味寫吳城之荒蕪,也寫到它的歷史古蹟和山川形勝:東有鑄劍之池,西有舞鶴街市,太湖環繞,遠山襟帶。這些富於浪漫色彩的古蹟與優美的山水景色,與眼前的荒蕪形成極鮮明的對照,興亡之嘆愈加深廣。最後逼出“不知九州四海,乃復有此吳城”一句,在傷痛中結束全篇,更加顯示了荒涼破敗的程度,其點睛之筆既回扣了題旨,又把弔古引向了傷今,其中蘊含了作者豐富的主觀感受,與傳統都邑賦所描寫的雄偉壯麗、金碧輝煌和繁華熱鬧截然不同,留下無窮的韻味。
全賦雖然短小,但音節峭促,意象淒涼,情蘊深致,沉鬱悲愴,構思新巧,文辭簡秀,不堆砌故實,不求繁複鋪陳,語言簡淨明麗,對仗工穩,句式整齊而又變化自如,靈動自然,不以鋪陳、宏闊取勝,而以簡勁之白描見長,兼融了謝莊的巧麗與鮑照的峻健。
名家點評
湖南文學會副會長馬積高:此賦弔古傷今,頗與鮑照的《蕪城賦》相似。然鮑賦的抒情寫景都有鋪張和誇飾之處,多少保存了一些西漢賦的遺風;此賦則寥寥短章,與抒情賦和抒情小品文無二致了。其佳處在只稍事點染,而情致宛然,留有餘不盡之意。這正是齊梁小賦作喜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只是吳均之作在簡煉中又饒有風力罷了。(《賦史》)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會長曹道衡:吳均的辭賦存者凡五篇,較少特色,如《吳城賦》,似是模仿鮑照《蕪城賦》之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