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坑村是一個古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擁有澤雅現存最為完整的古民居群,連片野韻的古民居為典型的紙山建築風格,它蘊含了紙山特有的文化內涵。澤雅水庫和西岸的交界處的吳坑古橋,吳坑古道的起點,是早年吳坑村與外界連線溝通的重要交通樞紐,崎嶇的沿溪山路、溪澗、飛瀑、竹徑、湖泊、風水樹、單孔石拱橋和古老村落,是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坑古道
人文歷史,景點特色,推薦行程,
人文歷史
輕鬆古道行,帶好水和乾糧走起!
吳坑橋在澤雅水庫和西岸的交界處。是一條單孔石拱橋,早已荒廢,橋面雜草融融,橋石發黑,歷經歲月的滄桑。站在橋上,往外看,是一條嶄新的水泥公路橋;往裡看,兩岸峻拔的大山間,是一條深不可測的山峽,但見清澈的溪水汩汩流出山外,盡顯大山的神秘和靈氣。這裡是澤雅西岸紙山的門戶所在。
澤雅人把古道叫山嶺。吳坑橋的那頭就是吳坑嶺的嶺腳了。山嶺是粗石築就,路基寬1.5米左右。清晨的細雨或露珠潤濕了石頭山嶺,這蜿蜒在青山間的山嶺顯得厚重,古意悠長。山嶺傍著溪澗而上,一級一級像極了琴鍵,我們腳步雀躍,彈響琴鍵。一路上,“嘩嘩嘩”的是流水聲,“沙沙沙”的是飛瀑聲,中間和著幾聲鳥鳴,這些大自然的天籟之音讓心靈澄澈如草葉上的露珠。
澤雅人把古道叫山嶺。吳坑橋的那頭就是吳坑嶺的嶺腳了。山嶺是粗石築就,路基寬1.5米左右。清晨的細雨或露珠潤濕了石頭山嶺,這蜿蜒在青山間的山嶺顯得厚重,古意悠長。山嶺傍著溪澗而上,一級一級像極了琴鍵,我們腳步雀躍,彈響琴鍵。一路上,“嘩嘩嘩”的是流水聲,“沙沙沙”的是飛瀑聲,中間和著幾聲鳥鳴,這些大自然的天籟之音讓心靈澄澈如草葉上的露珠。
景點特色
(1、吾坑古道百二碣)
古道據說是昔日永春石鼓一帶往德化大田的要道,途經吾坑、吾峰張格、蓬壺湯城、蘇坑、德化英山到德化。吾坑殘存的是其中由嶺兜橋開始的長嶺,有數百級石階(碣),所以稱為“百二碣”。嶺兜橋原是廊橋,但屋蓋已無存,保存尚好的是形態古樸的梁式橋橋身。
【2、古樸的嶺兜橋,鄉老傳為慈善名家尤百萬出資興建於清代。又據《八閩通志》,“嶺兜橋在二十三都,洪武二年,里人郭得人建。”那估計嶺兜橋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得人始建,清尤百萬重修,1960年華僑重修廊橋屋蓋。】
和閩南其它廊橋不同,嶺兜橋不是用木柱支撐屋蓋,而是用石條砌成牆承屋架屋蓋,迎水面橋中段石牆放空做成矮牆外加木護欄可供行人休憩,去水面建橋亭供菩薩保佑行人平安。
(3、嶺兜橋上的石牆——頂上的屋蓋已無存)
嶺兜橋底是四條巨大的石樑,石樑不甚規整,稜角向下安放,估計是為了增大抗壓力——古人是很聰明的。
(4、嶺兜橋底的四根石粱)
嶺兜橋周遭竹木森森,環境略顯昏暗,再加上人跡罕至,似乎成了時光停擺的地方。
(5、嶺兜橋畔的古樹和麻竹)
一位路過的老農介紹,昔日這裡很熱鬧,六十年代初,已損毀的廊橋屋蓋由華僑出資重建。那時吾江、半嶺合在一起是一個大隊,大隊部就在橋頭,旁邊是蔗鋪(軋甘蔗生產烏糖);橋的另一頭有診所、麺其(麵條)店……
(6、嶺兜橋頭遺留的軋蔗石具之一,另外還有幾個形狀不同的)
現在可是“人去樓空”,空留石柱陪伴古橋聆聽橋下的流水潺潺……
再看古道,便有了些生意,仿佛上面還行走著行旅客商和肩挑手提的農人;細看古道,有些地方鋪砌滿講究的,可惜留存的不多。
(7、古道保存較完好的路段)
(8、古道向上,通向遠方……)
幾十年來,古道陸續被破壞,能留存至今的,實在不多,該好好寶惜。
推薦行程
難度係數:初級戶外路線
8:00澤雅水庫邊吳坑橋集合出發
8:30到達竹林古道
10:00走完竹林古道,拐個彎到一座古橋
11:00到達吳坑村村口
11:30沿著小溪來的方向繼續前行,去往石榜山村。
12:00從石榜山石龍頭自然村的山嶺走到山下麻芝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