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貴(明末清初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國貴(?-1679年),平西王吳三桂心腹,在關外時期即追隨吳三桂征戰各地,曾參與對農民軍和南明的作戰,還曾擔任處死永曆帝的行刑人之一。吳國貴在清軍中歷任章京、總兵、副都統、都統等職,被康熙帝授予二等男爵。

吳三桂舉兵反清後,吳國貴被先後任命為金吾前將軍、大將軍等職。吳三桂死後,曾一度總理軍務。此後,吳軍節節敗退,吳國貴退守武岡,遭清軍狙炮擊中而死。

基本介紹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遼東都司
  • 本名:吳國貴
人物生平,人物相關,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在吳三桂為明朝鎮守遼西時期,吳國貴就已經任職其麾下。吳國貴治軍嚴明,敢於徵戰,軍功頗多,因此很受吳三桂重用。
1644年,吳三桂降清,在一片石之戰中,吳國貴躍馬當先,在農民軍陣中奮力衝殺。1647年,經吳三桂奏請,順治帝授予吳國貴參將二等甲喇章京世職。在隨後與農民軍殘部及南明勢力的作戰中,吳國貴累官至都統。1652年,跟隨吳三桂率部入蜀。七月,南明大將劉文秀率部圍攻保寧,年紀尚輕的吳國貴,作為先鋒血戰立功,劉文秀最後被吳三桂擊敗。1660年,吳三桂改其軍制,設援剿四鎮等,吳國貴為右都統。
1662年,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所獲。四月,吳國貴作為行刑人之一,用弓弦將永曆帝父子等處死。
1664年至1666年間,貴州水西土司頭目安坤、雲南土司頭目祿昌賢相繼叛亂,吳國貴與其他將領分路進剿,將叛亂平息。1672年,康熙帝敘征緬甸之功,吳國貴進爵二等男。
1673年,吳三桂舉兵反清,吳國貴被任命為金吾前將軍,與夏國相率領吳軍步兵、騎兵作為先鋒攻占貴州。吳軍占領湖南後,吳國貴與胡國柱、夏國相等主要將領長期把守核心重鎮衡州。
1678年三月,吳三桂稱帝,吳國貴晉升為大將軍。同年八月,吳三桂病死,在權力交接之前,為防止變故,對外密不發喪。四日後,領兵在外的吳國貴與其他吳軍核心將領趕回衡州,眾議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並迎吳世璠繼位。吳國貴召集眾將開會並率先發表意見,認為以前決策多有錯誤,現在應捨棄雲南、北爭天下,“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使不能一統天下,也可坐擁黃河以南,但此議一出立即遭到馬寶等大多數堅持以雲南為根基的將領的反對。眾將皆退,吳國貴無奈只能獨自率本部兵馬試圖堵住防線缺口。
1679年正月,清軍攻占岳州。二月,先鋒希福攻衡州,吳國貴自思不能抵禦,棄城而奔永州,又被清軍穆占所部擊敗,吳國貴遂由新寧逃往貴州武岡,與鎮守辰龍關的吳應期、胡國柱等部互為犄角。此時,吳軍士氣極為低落,認為“大兵(清軍)一到,不過一走”,因此每晚士兵幾十成百地逃跑。七月,簡親王喇布進逼武岡,吳國貴組織殘部兩萬進行抵抗。八月,清軍先鋒穆占在攻占新寧後與安親王岳樂合兵一處以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武岡。面對軍勢占優的清軍,早前士氣低落的吳國貴所部竟上前迎戰,沒有潰退。然而,吳國貴卻冷不防被清軍火炮狙擊瞄中陣亡。主帥死後,吳軍潰散,清軍占領武岡。

人物相關

吳國貴,吳三桂的心腹,曾作為永曆帝的行刑人。他與馬寶、高得捷、王屏藩、吳世琮、胡國柱、王輔臣(因為與宗親吳應期失和調走)等人一樣,是吳三桂早期搜羅的得力幹將。永興之戰後,因馬寶未堅持將永興之敵消滅後再撤離,導致吳軍在三藩之變時消滅八旗一個方面軍的最好時機功敗垂成,眾人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吳國貴委託胡國柱入滇,力圖將吳世璠接到軍前即位,實施北伐連鄭計畫,“從前所為大誤,今日大計,應該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吾輩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拚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但因郭壯圖、夏國相、吳應期等宗親不願放棄雲南的家產,馬寶、韓大任等目光短淺,未能成功。胡國柱因未能完成吳國貴的囑託急得在昆明郊外大哭

人物評價

《吳三桂考》:“方光琛密告桂曰:‘吳國貴雖倔強,然勇略過人,至死不變。惟吳應麒(吳應期)妄自尊大,夏國相輕浮淺露,此二人必不可重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