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印鹹

吳印鹹

吳印鹹(1900年9月21日—1994年9月7日),原名吳蔭誠,祖籍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灃溪西南村,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中國內地攝影師、導演。

1934年,拍攝圖片《田螺》,他憑藉該圖片獲得瑞士攝影沙龍榮譽獎。1935年,在上海與許幸之聯合舉辦個人第一次“繪畫、攝影展”;同年,拍攝劇情電影《風雲兒女》,該片是吳印鹹的電影攝影處女作。1938年,在陝西中部的黃帝陵拍攝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第一個鏡頭。1943年,攝製完成紀錄片《南泥灣》。1945年,在延安寶塔山下舉辦了第一期攝影訓練班。1949年,開始擔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1952年,拍攝圖片《餵鳥人》。1955年,擔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兼攝影系主任。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白求恩大夫》的總攝影師。1970年,擔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副校長,主持電影系教學工作。1982年,擔任劇情電影《駱駝祥子》的攝影指導。1988年,被寫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1990年,由其拍攝的組照《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獲得第1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特別榮譽獎”。

1994年9月7日晨,吳印鹹逝世,終年9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印鹹
  • 外文名:吳蔭誠(原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星座:處女座
  • 出生地: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
  • 出生日期:1900年9月21日
  • 逝世日期:1994年9月7日
  • 職業:攝影師、導演
  • 代表作品風雲兒女生死同心延安與八路軍白求恩大夫駱駝祥子
  • 主要成就:第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攝影獎
  • 祖籍: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灃溪西南村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攝影作品,文學作品,導演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1900年9月21日,吳印鹹出生於江蘇省沭陽縣一個清貧的書香之家。1916年,吳印鹹從高小畢業後適逢沭陽水災,並考入了半工半讀的江蘇省立第四工廠。在這家生產棉布和線毯的工廠,他半天學文化知識,半天當織毯工人,還設計出新穎的地毯圖案。
1919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始接受正規的繪畫基本訓練。1920年,在校學習期間,用三塊銀元買了一台白朗寧方匣式舊照相機,開始自學攝影。
1922年,從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後回到家鄉,一邊在縣立高小、縣立中學、縣師範學校教導美術,一邊利用課餘時間繼續心愛的攝影創作,拍攝了反映蘇北農村小鎮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許多照片。
1927年,沭陽發生土豪劣紳勾結軍閥武裝鎮壓民主力量的“一·六事件”,吳印鹹離開家鄉回到上海謀生,先後在藝海布景公司繪製舞台布景和照相室布景,在紅燈照相館任攝影師,並在天一影片公司擔任布景師,首次接觸到電影這門新興藝術,並繼續從事業餘攝影創作。
1930年,與同學合資開了紅燈照相館。1932年,擔任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美工師。1934年,拍攝圖片《田螺》,他憑藉該圖片獲得瑞士攝影沙龍榮譽獎;同年,拍攝圖片《曉市》,該圖片反映了他的家鄉沭陽縣承輝門下人們為生計而忙碌的身影。
1935年,在上海與許幸之聯合舉辦個人第一次“繪畫、攝影展”,共展出56幅作品;同年,應夏衍之邀,拍攝由許幸之執導的劇情電影《風雲兒女》,該片以“九·一八”事變為歷史背景,表現了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到覺醒奮鬥、走向革命的過程,影片是吳印鹹的電影攝影處女作;隨後,拍攝由袁牧之編導的喜劇電影《都市風光》;之後,拍攝圖片《吶喊》,該圖片以疾聲大喊的人物造型宣洩了被壓迫的人們要反抗的內心世界;此外,還拍攝了圖片《霹靂》,該圖片以烏雲滾滾、電閃雷鳴寓意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期望著深刻的變革。
1936年,擔任劇情電影《生死同心》的攝影師,該片由應雲衛執導;同年,拍攝由袁牧之編導的劇情電影《馬路天使》。1938年,在陝西中部的黃帝陵拍攝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第一個鏡頭。
1939年,拍攝電影《白求恩大夫》的新聞素材片;同年,在晉察冀根據地應《抗敵報》社長鄧拓和軍區政治部攝影科科長沙飛之邀,撰寫了《攝影常識》一書,作為培訓攝影幹部的教材,提供八路軍和解放區的攝影幹部閱讀。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3年,攝製完成紀錄片《南泥灣》;11月2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發表了題為《組織起來》的講話,吳印鹹採用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拍攝了毛澤東在演講中揮手的一系列瞬間。
1945年,在延安寶塔山下,在延河邊,由其主持並主講,並舉辦了第一期攝影訓練班,使學員們學會了拍攝與製作攝影圖片。這期訓練班除了講授攝影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外,還突出講授了攝影工作在革命事業中的地位及攝影工作者的任務,培養了學員艱苦奮鬥的精神;11月,電影團奉命隨東北挺進幹部支隊,離開延安前往東北新區開展工作;同年,與電影團的同志們開辦了第二期攝影訓練班。
1946年,參與東北電影製片廠的籌建工作,並擔任副廠長。1947年,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1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擔任攝影記者。1949年,開始擔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1952年,拍攝圖片《餵鳥人》。1954年,因病離職休養。1955年,擔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兼攝影系主任。
1960年,在中國攝影學會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副主席;同年,擔任劇情電影《紅旗譜》的攝影師,他憑藉該片獲得第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攝影獎。1961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吳印鹹攝影作品展》,展出作品160幅。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白求恩大夫》的總攝影師。1964年,出版攝影理論《攝影藝術表現方法》上下冊,該書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第一部教科書。
1970年,擔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副校長,並主持電影系教學工作。1979年11月,擔任中國攝影家協副主席。1982年,擔任劇情電影《駱駝祥子》的攝影指導。1984年,中國人像攝影學會成立,被推舉為名譽主席。1985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吳印鹹當選副主席。
1988年4月,在美國接受了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授予的“攝影功勳證書”,並展出43幅作品,展覽名為《新中國誕生地——延安》;11月,上海第2屆國際攝影展舉辦《吳印鹹攝影回顧展》,共展出121幅作品;同年,世界攝影理事會授予吳印鹹“名譽會員”稱號;隨後,吳印鹹被寫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
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授予吳印鹹“榮譽教授”頭銜;同年,被中國電影攝影師學會選為名譽主席。1990年,由其拍攝的組照《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獲得第1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特別榮譽獎”。1991年1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吳印鹹抗日戰爭時期攝影展》,共展出69幅作品;同年,在第5屆中國攝影家協會代表大會上,吳印鹹被推舉為協會名譽主席。
1992年3月,前往深圳參加深圳攝影大廈落成時開幕的《吳印鹹攝影作品展》,共展出160幅作品;10月,中國第2屆攝影節期間在北京展出《吳印鹹攝影作品及使用相機展》,共展出165幅作品;同年,參加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舉辦的《中日攝影名家二十人聯展》,共展出12幅作品;隨後,中國電影攝影第1屆評獎委員會授予“電影攝影優秀獎”之“特別獎”;此外,北京電影學院還授予了吳印鹹“金燭獎”。
1993年6月,在瑞士維拉博物館展出《吳印鹹攝影作品展》,共展出90幅作品。1994年,中國老攝影家協會成立,吳印鹹被推舉為名譽主席;同年,由中國廣東老攝影家協會、中國廣東華僑攝影學會、中國廣聯實業株式會社聯合出版攝影集《吳印鹹風光花卉攝影集》;3月,港澳攝影協會頒授吳印鹹“攝影大師”頭銜。

個人生活

家庭
吳印鹹的祖父是吳柏林;父親吳鐵秋是沭陽的教育家,父親創辦了沭陽最早的私塾學校,童年的吳印鹹就是在父親的學堂里接受了最早的啟蒙教育;他的女兒是吳築清。1963年春,父親吳鐵秋去世,他的數千冊個人藏書捐獻給沭陽文化館收藏。
逝世
1994年9月7日晨,吳印鹹逝世,終年94歲。

主要作品

攝影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90年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組照
1989年
《火焰山》
圖片
1985年
《〈九歌〉劇照》、《月季》、《牡丹》
圖片
1984年
《寧靜的海濱》、《遙攝者》、《騰飛》、《澳門炮台上》
圖片
1964年
《白求恩大夫》
電影
1982年
《駱駝祥子》
電影
1979年
《作家茅盾》、《畫家黃胄》
圖片
1960年
《紅旗譜》
電影
1955年
《甌江帆影》、《節日的北海》、《故宮太和殿》
圖片
1952年
《餵鳥人》
圖片
1945年
《毛主席論聯合政府》、《登機告別》、《歸來》、《七大會場》、《朱德報告》、《劉少奇報告》
圖片
1943年
《組織起來》、《延安大白菜》、《兄妹開荒》、《志同道合》等。
圖片
1942年
《南泥灣》
紀錄片
1942年
《艱苦創業》、《拓墾》、《騎兵演練》、《延安文藝座談會》
圖片
1940年
《延安各界慶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會》、《延安慶祝百團大戰勝利大會》和《追悼會》、《國際青年節》
圖片
1938年
《寶塔山》、《延安遠眺》、《駝鈴叮咚》、《抗大午餐》
圖片
1938年
《延安與八路軍》
電影
1937年
《馬路天使》
電影
1936年
《生死同心》
電影
1935年
《風雲兒女》
電影
1935年
《都市風光》
電影
1935年
《吶喊》、《霹靂》
圖片
1934年
《田螺》、《曉市》、《饑寒交迫》、《過別墅有感》、《縴夫》
圖片
20世紀20年代
《縴夫》、《負重》、《歸途》
圖片

文學作品

時間名稱出版社
20世紀80年代
《人像攝影》、《風光攝影》、《彩色攝影》、《攝影濾光鏡使用法》
/
1983年
《攝影構圖120例》
新華出版社
1983年
《吳印鹹攝影著作集1》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3年
《攝影構圖一百廿例》
新華出版社
1981年
《吳印鹹攝影集》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79年
《攝影用光》
中國攝影出版社
1965年
《漫談《紅旗譜》的攝影創作》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4年
《攝影藝術表現方法》上下冊(攝影理論)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1年
《攝影藝術表現方法》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39年
《攝影常識》
/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38年
《延安和八路軍》
電影

獲獎記錄

大眾電影百花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62第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攝影獎《紅旗譜》獲獎
其它獎項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94----港澳攝影協會授予的“攝影大師”頭銜----獲獎
1992----北京電影學院授予的“金燭獎----獲獎
1990第1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特別榮譽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獲獎
1988----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授予的“功勳證書”----獲獎
0000----新加坡影藝研究會授予的“榮譽高級會士”頭銜----獲獎
0000----中國電影攝影第一屆評獎委員會授予的“電影攝影優秀獎”之“特別獎”----獲獎
0000----世界攝影理事會頒發的“名譽會員”稱號----獲獎

人物評價

由吳印鹹拍攝的以文人、畫家、藝術家為對象的人像作品,大多以乾淨的素色為背景,景別也沒有過多區分,大多拍攝的是人物半側面以及正面,人物神態也較為放鬆。撇開這些攝影作品的題目,也許並不能夠分辨出畫面中人物的職業。相對於吳印鹹早期在照相館的創作來說,它們甚至更像是某種符合標準像要求的攝影作品。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些作品能夠抓住人物的特徵與性格,是藝術性與紀實性兼具的時代記錄。在對北大荒人、各地女民兵、豐收農民等形象的塑造中,吳印鹹致力於體現群體的特質,以表現工農兵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善良樸實的特質為主要目的,打破了過度展示勞動成果、表現人民安居樂業、突出豐收喜悅的視覺壁壘,相對於民兵操練等題材更關注民兵日常生活(南京師範大學戴婧瑤評)
縱觀吳印鹹的攝影創作,可以看出他的攝影創作受到了蘇聯電影、西部文化的影響,他堅持以現實為基礎,在攝影中以紀實的手法拍攝環境和人物,他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始終堅持“光影跟著時代走”、“萬變不離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善於用特寫展現人物,他經常在電影的開場中使用特寫。在電影《都市風光》的開場中,他用特寫展現了著急買票進城的人們伸長脖頸的滑稽樣貌;在電影《馬路天使》的開場中,吳印鹹通過腳步的特寫和打鼓的特寫將拍攝“地下層”的視角轉到了地面;在電影《白求恩大夫》開場中,他使用了特寫來展現白求恩大夫在海上坐船即將奔赴前線的場景;在電影《紅旗譜》的開場中,他使用了特寫來展現朱老鞏磨刀的場景。在拍攝手法上,相較於運動鏡頭,吳印鹹更喜歡使用固定鏡頭來表現人物(南京藝術學院劉林茹評)

後世紀念

2000年,全國文聯、國家文化部、中央電視台等部門聯合舉辦紀念吳印鹹誕生100周年系列活動,中央電視台攝製組專程從北京到沭陽、上海、延安等地拍攝電視專題片《鏡頭後的人生》以及他在各地活動情況的資料。在沭陽期間,到郝巷內拍攝了吳印鹹的故居,並拍攝吳印鹹早期在沭城工作和活動的一些舊地的現狀,當年專題片由中央電視台播出。
2015年7月8日上午9時30分,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光影見史——吳印鹹誕辰115周年攝影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一層方廳舉行,該展覽是中國美術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展事之一,也是中國美術館“影像中國——20世紀中國攝影名家”系列典藏項目之一。該展覽以吳印鹹攝影藝術生涯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徵為線索,通過藝術初探·影像立名(1920-1937)、時代紀實·歷史見證(1938-1946)、光影隨心·春華秋實(1947-1994)三個部分,以230餘件攝影和影像文獻史料等,展現吳印鹹藝為人生、赤誠奉獻的真摯藝術情懷和雋永的藝術魅力。
2018年5月25日上午,首屆“吳印鹹攝影藝術雙年展暨中國沭陽主題學術攝影展”在沭陽美術館開幕,該活動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江蘇省文聯、沭陽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中國攝影出版社、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沭陽縣委宣傳部、江蘇吳門雅集文化公司承辦。為了紀念吳印鹹記錄時代紮根人民的精神,體現不忘初心的時代內涵,此次“雙年展”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展現花木之鄉的特色之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