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學(1883—1944),字熙農,湖南湘鄉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留學,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後,投入山西吳祿貞部任軍官。1911年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教官。1912年任湖南陸軍守備隊司令及第2師第4旅旅長。1916年參加護國戰爭。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參與驅逐北洋軍閥傅良佐的鬥爭。1920年任寶慶鎮守使兼第五混成旅旅長。1923年任北伐討賊軍第二軍軍長,參與討伐湖南軍閥趙恆惕之戰。1931年任國民政府湖南省政府委員。1944年日軍占領湘鄉後,吳劍學因拒絕出任偽職,遭日軍殺害。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劍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湘鄉
- 出生日期:1883年
- 逝世日期:1944年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東京振武學校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
人物簡介,生平經歷,人物影響,
人物簡介
吳劍學(1883—1944),字熙農,湖南湘鄉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留學,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後,投入山西吳祿貞部任軍官。1911年到保定軍官學校任教官。1912年(民國元年)回湘,任湖南陸軍守備隊司令及第2師第4旅旅長。1916年率部參與反袁驅湯鬥爭。1917年擁護護法,任湘軍部司令程潛部參謀長,參與驅逐北洋軍閥傅良佐的鬥爭。1920年任寶慶鎮守使兼第五混成旅旅長。1923年任北伐討賊軍第2軍軍長,參與討伐湖南趙恆惕之戰。1931年任湖南省政府委員。1935年退職回鄉閒居。1944年夏日軍占領湘鄉後,吳劍學拒絕出任偽職。6月30日被日軍槍殺。8月4日,重慶《中央日報》報導了吳劍學被日兵槍殺的訊息,國民政府頌發了“褒揚令”和憮恤金,《新華日報》以“湘鄉吳劍學正義凜然,不當漢奸被敵殺害”為題,刊載了吳劍學生平簡歷及遇害訊息。
生平經歷
吳劍學(1883—1944),字熙農,湖南湘鄉縣潭市茶灣(今屬湘鄉市潭市鎮)人。吳劍學在1908年畢業於湖北武備學堂,以成績優異,派送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學習,並於此時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投入山西第六鎮吳祿貞部任軍官。吳祿貞被袁世凱刺死後,他便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第二期和第三期軍事教官,嗣後回到湖南。他通過湘軍中的一些關係,先後擔任湘軍守備隊司令及湘軍第二是第四旅旅長等職務。1916年率部參與湖南的反袁(袁世凱)驅湯(湯薌銘)鬥爭。1917年他擁護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將所部改稱“護法軍”,參與了驅逐北洋軍閥傅良佐的戰爭,同其他湘軍部隊攻占岳州。1918年春,北洋軍閥張敬堯、吳佩孚率部攻入湖南,湘軍退到郴、永一帶,同盤踞衡陽的吳佩孚相持對峙。在此期間,吳劍學曾任湘軍總司令程潛的參謀長,因意見相左,旋即離職率部駐於資興東江一帶。程潛也因“馬嘶團事件”被迫離湘去廣東。1920年,湖南全省開展驅逐張敬堯運動,吳佩孚、張敬堯部在吳劍學及其它湘軍部隊的進逼下,全部撤出湖南。譚延闓主湘,湖南完全落入本省軍閥的統治之下,1920年9月,譚將全部湘軍整編為兩師、五旅及十二個守備區,這些軍隊分屬於譚延闓、趙恆惕、程潛三個派系。吳劍學任第一區司令,駐湘潭,和另一區司令謝國光及旅長宋鶴庚同屬譚系中堅。因他們三人都是湘鄉人,人稱之為“湘鄉系”,1920年11月,湘軍內訌,譚被迫離湘。趙恆惕上台,將程系軍隊解散,譚、趙兩系擴編,任吳劍學為寶慶鎮守使兼第五混成旅旅長。1923年8月,孫中山因趙恆惕依附北洋軍閥反對廣州政府(孫中山組織的南方政府),便任命當時在廣州大元帥府任建設部部長的譚延闓為北伐討賊湘軍總司令兼湖南省長,入湘組織北伐討賊軍,其主力為寶慶鎮守使吳劍學部,衡陽鎮守使謝國光部,及蔡鉅猷、陳嘉佑、張輝瓚等部,湘軍第一師師長宋鶴庚,第二師師長魯滌平都傾於譚,譚乃入衡陽就職。當年10月中旬,正當趙恆惕逃出長沙,譚系軍隊進入省城之際,陳炯明在廣州叛變,孫中山急電譚延闓率部援粵。譚當即將所率湘軍編組為六個軍,馳援廣東,吳劍學被任為湘軍第四軍軍長。譚部湘軍入粵後,即參加敉平陳炯明的戰爭,在東江戰役中,吳劍學率部攻抵惠州。後他又率部參加了進攻江西北洋軍閥的贛南戰爭。1925年1月,譚延闓開始整編湘軍。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吳劍學看到廣州政府及湘軍內部勾心鬥角,感到失望,便在湘軍改編中將軍隊交卸,隻身從香港轉赴上海寓居。山西省省長閻錫山、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趁機以日本士官學校同學之宜,分別許以民政廳長、聯軍參謀長職務,屢次邀吳劍學共事。吳以閻盤踞山西、孫抗拒北伐為恥,不往。
1931年,孫科及一些國民黨元老提議對輔佐過孫中山而流落不遇的人士予以安置,簡任吳劍學為湖南省政府委員。當時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原為吳劍學下屬),出於種種原因,對吳劍學心懷疑忌,散步了一些不利於吳德謠諑,吳為表示與世無爭,平日深居簡出,並將寓宅小花園題名為“樂閒園”,自號“樂閒”以示淡泊,參加省府例會,也照例應卯而已,1935年乾脆呈請退休閒居。
1937年,吳劍學由省城舉家遷回湘鄉,卜居土橋八畝沖(今梅橋鎮新橋村),平日以讀史書自遣,會意處撫案咨嗟。每讀報紙,對日軍侵犯中國,迭多憤慨。1944年夏,日軍駐湘鄉司令部派出軍官二人及士兵與漢奸共三十餘人,闖入八畝沖吳劍學的住宅。日軍官出示一封某偽組織頭目勸吳劍學出組維持會的信件,吳劍學稍稍過目後,即將信件退還,以示拒絕。同時堅決拒用日語交談,日軍官即用中文筆談,糾纏良久,終不得首肯。乃收拾筆談記錄數頁,並帶隨侍在側的吳劍學之第三子吳家鋼以作人質,憤然而去!翌日,復來日軍及漢奸多人,進屋折騰很久,吳劍學仍嚴詞拒絕出任偽職。日軍見軟的不行,隨即抽出刺刀架在吳劍學脖子上威脅道:“老東西,我的軍刀已痛飲了50個人的血,你想不想做第51個?”吳劍學以冷笑蔑視。日軍即挾持吳劍學出大門。吳劍學乃席地不起,怒目而視,於是遭日軍殺害。
人物影響
吳劍學被日軍殺害後,產生了相當大的社會影響,1944年8月4日,重慶《中央日報》報導了吳劍學被日兵槍殺的訊息,重慶國民政府頒布了褒揚令,頒發了撫恤金,還將吳劍學生平事跡宣付史館。重慶《新華日報》亦在第二版以“湘鄉吳劍學正義凜然,不當漢奸被敵殺害”為題,刊載了吳劍學的生平簡歷及遇害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