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素(1879~1974年),原名吳開素,女,遷西縣南團汀村人。生於書香世家,受到良好的家庭薰陶。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嫁到遷西縣東營村,與貧苦農民郭有林結為夫婦。民國22年(1933年)日寇進關,侵占冀東,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欺壓百姓,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吳凱素對日本強盜和反動統治者痛恨不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凱素
- 出生地:本縣南團汀村
- 出生日期:1879
- 逝世日期:1974年1月8日
人物簡介,相關事跡,
人物簡介
民國28年(1939年)春夏之交,抗聯第十四總隊政治主任韓東征率八路軍二十三總隊於境內灤河南北打游擊;多次到東營村宣傳和發動抗日,吳凱素主動與之接觸。在韓東征的啟發教育下,她由一個普通農家婦女,轉變成具有一定革命覺悟的抗戰新女性。同年夏,東營村建立了黨支部。抗日幹部和工作人員經常來這裡活動,吳凱素的家成為黨的秘密活動的聯絡點,她整天走東家,奔西家,發動婦女參加識字班,學唱抗日歌曲,站崗放哨,慰勞子弟兵,護理傷病員等。每逢同志們來到他家,她和兒媳張賀鳳就忙裡忙外,又燒水,又做飯,熱情接待。為了招待同志們,她一家常以樹葉和糖菜充飢,把省下來的糧食,甚至連栗子、梨乾、杏仁、倭瓜籽之類的小吃物都收藏起來,留做招待抗日人員。
相關事跡
民國30年(1941年)6月,遷遵興聯合縣基幹隊到東營村擴軍,由於環境殘酷,擴軍工作十分困難,這時,吳凱素說服家人,第一個送大兒子郭立鋒報名參軍。在她的帶動下,東營、松嶺、長河峪、北團汀等村,出現了送子送郎參軍的熱潮。
民國31年(1942年)敵人大搞“治安強化”運動,頻繁進行“清剿”、“掃蕩”,妄圖摧毀抗日基本區。一天,駐喜峰口和灑河橋的敵人聯合討伐東營村。抗聯村委接到情報後,立即通知民眾轉移,吳凱素和兒媳為照料患痢疾癱臥不起的女重病號劉建華和腿部重傷的十二團戰士小楊而留在家裡。敵人進院搜查時,也臨危不懼,披頭散髮裝瘋婆,巧妙地騙過了敵人,確保了這兩位傷病員的安全。
在護理劉建華和小楊的日子裡。吳凱素飯吃不好,覺睡不沉,一天到晚給他們洗髒衣,換藥布,擦傷口,端尿端屎。夜裡聽到小楊傷痛呻吟,她趕快把水送到小楊的嘴邊上,吹涼後一口一口地餵;整藥片不好咽,她就掰開分著給小楊服;小楊大小便不能自理,她親自端著便盆為他接屎接尿。小楊害羞。她說:“孩子,別不好意思,你媽不在跟前,我就是你的親媽,咱娘倆不計較這些。”在飲食上,吳凱素更是精心調劑,百般照顧。晝量做一些營養豐富的飯菜給他們吃,家裡的母雞下了蛋,自家人一個也捨不得吃,都給劉建華和小楊補了身子。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劉建華和小楊很快恢復了健康,先後返回戰鬥崗位。臨走時,他們都是緊緊地握著吳凱素的手,嘴裡喚著“媽媽”,灑淚而別。
暑去寒來,吳凱素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傷病員。有90餘名傷病員受過她的護理,有些生命垂危者,在她的精心護理下,也都死裡逃生,康復歸隊。每當做軍鞋的任務下達後,吳凱素都是搶困難,挑重擔,積極主動完成任務。
民國32年(1943年)秋,日軍獨八旅團瘋狂“掃蕩”長河川抗日根據地。一天,敵人大舉朝東營村討伐出發,吳凱素鎮定自若,和村辦事員郭養民等一起照顧民眾和傷病員轉移,恰在此時區委派人從灤河西轉來的12馱子手榴彈交東營村保存,情況緊急,吳凱素不顧一切地和郭養民等一齊往山里搬運手榴彈箱子。她年老腳又小,路上被石頭拌倒,腿部摔傷,鮮血浸透了褲子,但她全然不顧,咬牙堅持搬運。終於在敵人進村前將手部堅壁起來。
民國34年(1945年)春,冀熱遼軍區、行署在三屯營召開群英大會,表彰抗日有功人員。吳凱素出席了這次大會,被授予“冀熱遼擁軍模範”的光榮稱號,榮獲一面錦旗,一頭毛驢,半匹大線布的一等獎品。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凱素已年近古稀,但她人老雄心在,繼續投人解放戰爭的支前工作。1946年,八路軍“新華隊”在東營村建立了兵工廠,因雨季運輸受阻,兵工廠生產的許多彈藥無處存放。吳凱素得知後,讓老伴和兒子搭鋪睡在院中,騰出自家兩間房子作了彈藥庫。
1947年和1948年,境內連續發生災荒,為回響政府發出的“生產自救”的號召,吳凱素積極配合村幹部開展生產渡荒運動,組織婦女紡棉織布。支援前線,直至解放戰爭勝利。
1951年9月16日,李楚離率中央訪問團訪問冀東革命老區。訪問團到達遷西時,特地派人將吳凱素接到縣城參加了七千人聯歡晚會。月底,吳凱素應訪問團邀請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在北京懷仁堂盛大招待會上,榮幸地見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此後,她又多次應邀出席省、市、縣人民團體代表會議,享受到黨和人民給予的很高的政治榮譽。1974年1月8日,吳凱素因病去世,終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