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盛

吳元盛,廣東嘉應州下半圖葵嶺鄉(今梅州梅縣城東鎮葵嶺村)人,在西婆羅洲開喃吧哇聚眾採金,後應羅芳伯之招,結為兄弟,助羅芳伯平定四方,戰功卓著。1783年,攻克戴燕王國,自立為王。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文獻記載,軼事典故,人物傳記,

人物生平

吳元盛,廣東嘉應州人,他身材魁梧,武功高強,膂力驚人,生性豪爽豁達,喜歡四處遊歷,鄉里人都很敬畏他。清朝乾隆中後期因謀劃發動天地會反清起義,訊息泄露後,被嘉應官府張榜通緝。於是率領部眾渡海逃亡到婆羅洲的坤甸地區。在當地創建了很有影響力的聚勝公司,成為首領。後來,其下屬羅芳伯的威望和實力逐漸超過了他,羅芳伯取代了吳元盛的首領地位,並成立了蘭芳公司,吳元盛成為羅芳伯的下屬。
1777年,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了以東萬律(Toeng-wan-loet)為首都的蘭芳共和國,就任國家首領,蘭芳人民稱羅芳伯為"大唐總長"或"坤甸王",吳元盛成為羅芳伯的手下部將,跟隨羅芳伯南征北戰,成為蘭芳共和國的開國功臣之一。後來,吳元盛被派往蘭芳國的東部要塞駐守。在其駐地不遠的江河附近有一個小國叫戴燕王國(英文Tayan),四面環水,地勢險要。戴燕王憑藉獨特的地理環境,對所有從河上經過的船隻收取高額過關稅,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當時的戴燕國王很殘暴,經常向百姓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大力搜刮民脂民膏來滿足其奢靡腐敗的宮廷生活,因此百姓們都非常地怨恨他。1783年,吳元盛率部從河上經過時,戴燕守軍要收取關金,吳聲稱要親自向戴燕國王進奉大量金子。戴燕王恐其有詐,布置好埋伏後,在王宮召見吳元盛。結果早有準備的吳元盛出其不意,刺死了戴燕王。隨後又帶領隨從的幾十名親兵暫時殺退戴燕王宮的侍衛,並迅速發信號給城外的部隊,內外夾擊消滅了埋伏在宮殿外的戴燕士兵,占領了戴燕王宮。戴燕王后得知戴燕王被殺後,率兵進攻吳元盛,被擊敗後退守鐵山,並下旨調附近的官軍前來支援,吳元盛和他的部隊陷入重圍,又無糧草供應。情勢危急之下,吳元盛心生一計,命令士兵將數百個刻有向羅芳伯求援字樣的小木板扔到河中,這些木板順流而下漂至下游,被蘭芳國士兵發現後報告了元首,羅芳伯知道訊息後馬上率軍前往戴燕救援吳元盛所部。吳元盛與羅芳伯內外夾擊趁勢打敗了戴燕王后的軍隊,占領了戴燕國全境。
知道吳元盛殺死殘暴不仁的無道昏君後,戴燕百姓都很感激他救民於水火的功績,認為他肯定是天神派到凡間來拯救黎民百姓的,就一致要擁戴他為新的戴燕國國王。吳元盛就在全國百姓興高采烈的簇擁下即位為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體察民情。積極發展各項生產事業,興水利,開金礦,種橡膠等,戴燕國百姓的生活逐漸好轉起來。吳元盛逝世後,其子年幼,由其妻襲位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謝清高出海遊歷南洋時(1783—1797年間),戴燕女王還在位,謝清高在《海錄》一書中就記載了戴燕王國。此後戴燕國王位由吳氏世襲四代立國百餘年,直至19世紀末期,才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文獻記載

謝清高在《海錄》一書中對戴燕王國進行了記載:戴燕國在昆甸東南,由昆甸南河自東南,溯洄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肚,即戴燕所轄地。又行數日至國都。乾隆末,戴燕國王暴虐,粵人吳元盛因民不悅,刺而殺之,國人奉以為主,華夷皆取決焉。元盛死,子幼,妻襲其位,至今猶存。
《海錄》又載:元盛為人,氣概英雄。未南行時為一鄉仰慕,鄭氏女雲娘奔之,伉儷甚篤。比南走,雲娘入庵為尼,不再字人,病卒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雲娘固知書能詩,嘗撰《香南雪北集》,中有《寄外子元盛》一首,纏綿哀厲,淒楚欲絕。然為我南華人民文化增色不少,示世人我南華人民非僅知商販、戰鬥之族也。
梁啓超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戴燕國王吳元盛,廣東人,國朝乾隆末流寓婆羅島中,戴燕國其國近坤甸,由昆甸南河帆船向東南溯洄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肚,即戴燕所轄地,又行數日至國都。時國王暴亂,吳元盛因民怨而殺之,國人奉以為主,華夷皆取決焉。元盛死,子幼,妻襲位,謝清高游南洋時,女王猶存。元盛為民復仇,手誅暴主,受國民推戴,而正君位,視彼籍強力而奪人國者,順逆殊軌。以中國士民為海外湯武,而又起自匹夫,謂非曠世人傑也哉。(據謝清高海錄,又按近人或以吳元盛為嘉應州人,蓋據口碑附識之)

軼事典故

戴燕王國世系
1、戴燕國王:吳元盛,開國君主
2、戴燕女王:吳元盛之妻
3、戴燕國王:吳德奎,吳元盛之子
4、戴燕國王:吳廣淮,吳德奎之子
元配鄭雲娘
吳元盛元配妻子鄭雲娘詩一首:
《寄外子元盛》
作者:鄭雲娘
自君判袂數歸期,寂寞年華望里依。
短枕淚垂流水遠,深閨夢入萬山遲。
孤鴻飛斷雲千疊,杜宇啼殘月一枝。
最是無情窗外柳,畫眉人去故絲絲。
考證:據馮承鈞先生的考證,謝清高於1797年歸國。謝氏所著《海錄》提及吳元盛身後之事,則吳元盛卒年不晚於是歲。蘭芳公司眾首領與大陸故鄉聯繫渠道相當通暢,由此推斷吳元盛與鄭雲娘之聯繫應當存在。故此詩所作之時間不當晚於1797年。
注釋:
1.外子:舊時妻稱夫為外子,夫稱妻為內子
2鄭雲娘:吳元盛同鄉,愛慕元盛的英雄氣概而私奔成婚。兩人感情和諧。吳元盛下南洋後,鄭雲娘即削髮為尼,不再嫁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病卒。雲娘知書能詩,著有《香南雪北集》,有鈔本傳世,存詩詞28首。此詩即其一。
3.判袂:分決,指分別、分離。

人物傳記

溫雄飛先生所作《吳元盛傳》:
吳元盛,廣東嘉應州下半圖葵嶺鄉人,身材偉岸,膂力絕殊,性豪邁倜儻,喜為燕趙遊俠,閭里極敬憚之,雖豪強莫敢攖其鋒者。乾隆初時,去明未遠,人心眷懷故國尚深。元盛適生其時,強自韜晦。時清乾隆桀鷙,益以武功凌轢海內,擴張君權,鉗制言論,每以片紙隻字興文字獄,士林危之,多有結納豪傑,謀恢復漢土者。而天地會亦適朱一貴在台灣新敗,方計畫林爽文起義之際,乃分遣黨徒潛赴各地秘密運動,冀同時蜂起,使滿人措手不及,逐之出塞。羅芳伯者,與元盛同里,惡滿人橫暴,常思斬乾伐木而起。元盛聞知,深與契合,號召四方豪傑,擬舉兵如朱元璋驅除胡元也。事泄,官兵逮捕急,不得已,乃率黨與駕帆南渡,抵坤甸屬沿海南巴哇,調發部眾,從事掘金。招羅同志,拜盟結義。先是松柏港、米倉下有一部華人占領,結會黨,取金砂,勢力浩大,欺羅後至,時來侵凌。羅不能忍,與元盛統眾力戰克之。厥後與土人頻年戰爭,疊奏膚功。數年間,佐羅芳伯定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無名港、滑棟高車、新埠頭、米倉下、松柏港、南吧哇,循卡斯浦河流域,則有雙溝月、瀉璈、純篤諸地,縱橫萬里,儘是膏腴。而東萬律勢如拱辰,即此為行政中心。國基略定,群擁羅芳伯以長之,芳伯就職後,以瀉璈、純篤地居衝要,夙號難治,稔元盛才勇,特剪封之。蒞任後,儀同開府,受理民刑。瀉璈下游有大院者,相距數千里,形同一艘浮江,四面環水,類揚子江中之金焦也。世為土酋占據,鐵練橫江,險若天塹,凡舟楫經過,例須奉過關金始得行,橫全斂苛征,備極繁瑣。時酋又鑒東萬律之失,戒備甚嚴,而忌元盛又日甚。元盛故遣使朝聘,使之不疑。但以大院一地,為瀉璈出入咽喉,酋又心懷排擠,多方陰扼,念不除慶父,終未能安。乃造船多艘,潛實兵器,舳艫銜接,順江而下。藏精銳於倉,晝夜兼程,至時天尚黑,乘斥候無備,盡縛系之。既明報關,賄吏通款,言吳欲貢金於王。酋諾之,伏兵後庭始召見。時元盛之庭,元盛出不意,抽匕首刺酋腹殺之。庭後伏兵,蜂擁圍擊。元盛奮臂酣斗,當場辟易,並發暗哨,促宮外伺卒共起策應。一時內外夾攻大捷,據其宮。酋妻聞變,調兵來援,再破之。酋妻懼,率眾退守鐵山,傳檄四境,征師勤王。鐵山者為大院高原,西北扼江,東南懸壁,形勢險固,控扼大院,有高屋建瓴之勢,酋妻更堅壁清野,以待援師,更遣偏師斷元盛糧道,交通遂絕。會敵大至,困在核心,無殊白登之圍也。士卒日不得一飽,幸元盛素同甘苦,故雖瀕險惡,用命如故。然其時苦思焦慮,殊少解法。旋思得一計,乃令部曲,夜制盡許木板百方,書我軍絕糧,須急救七字,投諸江流。眾怪問故,元盛曰:我軍被圍日久,糧乏人困,雖有間道可告急羅公,而敵騎布滿,豈能飛渡。必率軍沖圍,則眾寡懸殊,犧牲必大,委而去之,不惟功敗垂成,永難收復。即華人歷來喪失無數生命財產,將無所取償。吾用木板浮流至坤,我軍必有得而報羅公者,如是則援軍與糧,旦夕可到,破敵必矣,眾鹹嘆服,士氣益壯。未幾,羅兵果至,合吳卒破敵於鐵山之陰,敵收殘兵,擬死守鐵山,元盛令卒掘隧道通其營,以巨棺實火藥轟陷之。敵眾窮蹙,遂旭降焉。元盛遂奄有其地而王,時西曆1783年,即清乾隆五十年也。元盛佐羅芳伯經略東萬律諸地,戰功甚偉,而從容懷刃,殲敵酋於庭殿之間,據其土,服其眾,智勇不讓專諸。惜世徒知芳伯雄據東萬律,而不知元盛之王大院,曾發揚民族精神于海外也。迄今事隔百三十餘年,江山依舊,風景全非。鐵嶺雲橫,江潮夜咽,猶想見當年單刀匹馬焉。英郁蓬勃之氣,而殘磚塍瓦,蓑草斜陽,過客之經其地者,則徘徊憑弔,景仰不置,以此見其事業感人之深。雖歷久而弗朽也。惜乎一傳之後,荷人勢力已至,嗣子不才,弗克繼承厥緒,王綱失墜,降為甲必丹,然英雄派裔,遠紹百載,世襲其職,亢宗有人,亦僅見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