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麟

吳傳麟

吳傳麟(1939-2007),字于飛,齋號觀波樓。祖籍山東淄川。拜李苦禪先生為師成為入室弟子伴隨身邊直至先生去世,深得其真傳。1961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設計專業本科。生前為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編審,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現代美術編輯室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書畫研究會理事。我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美術出版家和美術教育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傳麟
  • 別名:字于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周村(今屬淄博市)
  • 出生日期:1939年12月12日
  • 逝世日期:2007年12月2日
  • 職業: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
  • 畢業院校: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中國畫,書法,美術編輯,美術教育
  • 代表作品:《漫天飛雪眩雙眸》《江山勝攬圖》《憶江南》《待細把江山圖畫》《榕蔭》等
個人簡介,藝術經歷,整體印象,寫生經歷,師出名門,鐵鉤銀劃,德藝雙馨,作品欣賞,

個人簡介

吳傳麟(1939-2007),字于飛,齋號觀波樓。1983年至1993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山東省美術館等成功舉辦6次個人書畫展,作品多次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禮品贈送外國元首,並被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農業博物館等多家單位收藏。著有《吳傳麟山水畫選》、《百花白描圖集》、《中國當代名家畫集·吳傳麟》(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多部著作。
自吳傳麟去世,國家和政府多次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紀念活動,以展示其在中國畫、書法藝術領域的貢獻和成就,弘揚他堅持以民族傳統繪畫為根基、廣收博取、兼容並蓄、並以大眾喜聞樂見為宗旨的藝術創作精神。他的書畫藝術作品多次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禮品贈送外國元首,並被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農業博物館等多家單位收藏。

藝術經歷

1982年2月,《北京晚報》首次以《名山大川入畫來》為題介紹了吳傳麟的藝術成長經歷及藝術成就。
1983年至1993年,吳傳麟在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山東省美術館等先後成功舉辦了六次個人書畫展。
1989年5月10日,為紀念“6·5世界環境日”,國家環境保護局在中國美術館主辦了“祖國環境美—吳傳麟書畫展”。
1993年4月10日,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山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吳傳麟書畫展”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幕。
1988年吳傳麟應邀出訪日本參加“現代中國書畫名品展”,名字被鐫刻在日本成田山新勝寺紀念碑上。
同年他的藝術成就被納編《現代中國畫家名鑒》、《現代中國書法家名鑒》。
1990年至1991年在中日美術交流展中兩次榮獲國際金獎。出版有《吳傳麟山水畫選》、《泉韻——吳傳麟中國畫作品》、《現代書法》、《百花圖集》等個人專輯。
1997年他的藝術成就被納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山水卷(下)》。
1986年至2007年,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山東電視台、濟南電視台、淄博電視台等先後錄製播出了介紹其藝術成就的文化專題片《丹青妙處傳真情》、《灑盡丹青鑄畫魂》、《只為江山續華章》、《美術教育》、《畫家的故事》等。

整體印象

吳傳麟先生是一位具有俠客氣質的藝術家。在採訪中,他嚴謹睿智的藝術操守與爽朗豁達的性格給記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對藝術追求的一絲不苟,與對朋友的豪爽仗義形成了他特有的個人氣質,並且貫穿於他的作品中。
2013年2月2日,一片相思情 吳傳麟書畫展開幕。

寫生經歷

吳傳麟的藝術創作主要以國畫為主,山水、花鳥、人物、書法均有涉獵。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雅俗共賞是其作品的兩大特點。他認為藝術創作的目的就是要為人們表現生活,展現美。因此要把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景色經過藝術的加工通過浪漫主義的形式展現出來。
向生活學習,他十分注重寫生。當年在濟南上中學時,他騎上腳踏車到泰山去寫生。當時山上沒有遊人,天黑後寂靜萬分。普照寺塞月亭是著名景點,皓月當空,風動樹搖,銀光灑地,美不勝收。但當時山上狼很多,晚上出來覓食。但吳傳麟還是下決心欣然前往,看到了醉人的美景。他在泰山畫了上百幅的速寫稿,甚至還帶上筆墨現場作畫,感覺自己和自然融為了一體,可以和山水親切對話。根據寫生,他創作了《柏動》、《對松山》、《南天門》等一批作品。之後,黃山、廬山、普陀山、峨眉山、五指山……一發不可收,足跡踏遍了名山大川,還經常深入社會的各個側面採風,工廠、學校、工地等,都在他的筆端流淌,繪成一幅幅精彩的時代圖卷。 歷代文人騷客都喜歡吟頌山川,留下了無數不朽篇章。吳傳麟喜歡借著寫生的機會去咂摸古人的情懷,印證詩賦的描繪內容。泰山,他和杜甫“攜手”《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廬山,他與李白一起“看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到了赤壁,他又和蘇東坡共同“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師出名門

李苦禪贈畫
學習藝術,選擇好老師很重要。吳傳麟很幸運,他先後遇到了劉魯生李苦禪王雪濤郭味渠田世光俞致貞等名師,使他不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能夠博採眾長,自成面貌。
上世紀60年代初,身為中央工藝美院學生的吳傳麟拜李苦禪先生為師。苦禪先生教導學生:“做人要老實,畫畫不能老實。”對他影響非常大,激勵他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創新。郭味渠先生則強調,學習其他門類的知識也很重要,注意培養綜合素質。 他們雖然都是名家大家,但教學生十分認真。苦禪先生把白菜、魚、鳥等畫法手把手地交給了他,俞致貞老師傳授工筆畫則強調自然真實。一年冬天,創作要畫月季花,當時找不到鮮花,俞先生親手用紙製作了一朵月季花給他作示範。
“文革”中,苦禪先生備受折磨,吳傳麟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給了先生很大的精神安慰。“文革”結束後,苦禪先生對家人說:“如果沒有傳麟陪著,不知能否堅持下來。”1965年,傅抱石先生去世,苦禪先生感慨萬千,畫就一幅扇面,一片竹葉兩隻鵪鶉,題款贈予吳傳麟。這是當年苦禪先生唯一的一幅畫作。

鐵鉤銀劃

線條的力量
凡畫有大成者往往兼精書法,吳傳麟先生也不例外。他向古人學習,認真研習歷代碑帖,並融入自己的個性特點,用筆鐵鉤銀劃,線條剛勁有力,體勢開張飛動,蘊藏著深厚的傳統功力,也體現了現代審美情趣。
有人這樣讚嘆他的書法:“他的字,氣魄雄強而峻朗、舒峭,但不失拙意。他擅使長鋒,故可以充分利用筆鋒吸水墨多的特點,氣貫而神完,一氣呵成。由於有好的書法根底,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經不住推敲的線條,他的線條質量表現在:棉而挺,“棉裡裹針”,“細中寓柔”,柔中見剛;潤而滿,不滯、不滑,骨力洞達卻將霸悍之氣藏於水墨之間不露痕跡;雄而強,他的字款在所有的轉折處都是留得住筆,留得住墨的,特別是他書法線條的過渡,如錐畫沙般的筆鋒似乎能把紙切開。”
日本《朝日新聞》曾經對他進行了專訪,並提醒收藏家:“一定要關注吳傳麟的書法,前景廣闊。”而且作為當代書法家,吳傳麟的名字被鐫刻在日本成田山新勝寺的紀念碑上。

德藝雙馨

必先有人格
吳傳麟的山水作品以書法筆致入畫,以勢取勝,景物疏密錯落有致。在整體結構的表現上大起大落,善於留白,對角欹斜,氣象崢嶸,給人以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的感覺,但又不失為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自然寫意精神。在具體的筆墨運用上,吳傳麟用筆有序,繁而不亂,濃墨,淡墨,破墨,積墨,焦墨與不同筆法、筆形、筆感等各等其所,在多次疊加,重複與皴擦渲染中,造就了境界蒼茫與渾然的效果。
吳傳麟的花鳥畫作品,重“寫”尚“意”,在強調書法般揮寫的效果同時,更善於發揮草書一樣的表情能力。在立意的表達上,找到了強烈而沉默地抒發內心情感的“妙在似於不似之間”的形象語言。從而具備了“寫生”,“寓意”,“寫意”這三項中國花鳥畫的優良特徵。以“寫生”為基礎,以“寓意”、“寫意”為目的。並非機械刻板地再現自然美,而是著眼於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筆法勁健,色彩濃重。設色大膽,別開生面。作品中的青竹傲松,品蘭牡丹,形象飄逸靈秀,求神似而不求其形,色彩亮麗,筆墨淋漓酣暢,奔放的氣勢躍然紙上。用色混而不髒,艷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必先有人格,爾後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作為一個畫家,為人要正直,講信義,對人民的苦難要有同情心,助人為樂……”這是《苦禪苦宗師藝緣錄》中的一句話,吳傳麟一直牢記在心。上世紀80年代末,為配合“世界環境日”,他舉辦了主題為“環境保護”的畫展;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支援西藏,吳傳麟又組織援藏活動,將拍賣的書畫收入全部用於支援西藏。2006年,他又隨同代表團赴台進行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考察,並把精心準備的書法力作《凝暉鐘瑞》送給台灣友人,表達祖國人民對台灣人民的殷切祝福與盼望統一的美好願望。

作品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