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傑故居

吳傑故居

吳傑(1837-1910),字吉人,安徽歙(shè)縣人。年輕時投軍左宗棠。光緒四年(1878年)鎮海招寶威遠炮台建成,吳傑首任鎮海炮台守備,統率鎮海口各炮台。清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五日(1885年3月1日),法軍進犯浙江鎮海。時吳傑在招寶山威遠炮台親發大炮,重創法艦,擊傷艦隊司令孤拔,法艦不敢再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復領鎮海口炮台,三署總兵,一護浙江提督,皆有聲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傑故居
  • 地理位置:鎮海城關勝利路人民路交叉口
  • 占地面積:600餘平方米
  • 始建於:1895年
吳傑故居,歷史,

吳傑故居

吳傑故居建於光緒二十一年(),為吳傑在鎮海任職期間所建,很具代表性。正屋朝南共有3間,邊上有2條弄堂,自成院落。位於鎮海城關勝利路人民路交叉口,分左右兩院,各有台門、前廳、後廳和左右廂房。前廳面闊5間,進深9檁(lǐn),前後廊子,重檐樓屋;前後廳為客廳,面闊3間,進深7檁,設前軒後廊。亦是重檐樓屋,均為硬山頂,保存較為完整。大門外朝西廂房有房屋3間,再折向南門房2間,緊靠吳宅西側的是民房,正屋也是3間2邊弄布局,自成明堂院落,再南有沿街平屋數間,為出入門房及雜室之用。兩宅之間,沿人民路又有民居樓房3間。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進行舊城改造,拆除了兩宅之間的舊房,並建造了供遊人休憩觀賞的後花園。吳傑故居,2000年政府又出資進行維修,2002年吳傑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歷史

(一) 生平事跡:
吳傑,字吉人,安徽歙縣人。幼年隨父遷居浙江龍游,13歲喪父,為富豪姜氏所養。太平軍攻占龍游後,應募入左宗棠軍,攻戰太平軍於閩、浙間,以“功”加都司銜,署常山千總。清光緒四年(1878),鎮海口設炮台,奉命調鎮海任炮台守備。平日隊伍整肅,炮具整潔,演放靈便,統帶兵士,深得人心。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起,法艦闖入中國沿海,鎮海口形勢驟緊。寧紹台道薛福成和省提督歐陽利見率兵勇萬餘,扼險守御。次年3月1日,法海軍中將孤拔率艦隊進犯鎮海口,然被擊退。3日,法一裝甲艦又闖入,轟擊招寶山炮台。吳傑督戰,親手開炮,中敵艦煙囪,再擊中其船桅,桅上橫木炸濺,擊傷敵艦指揮官孤拔。守軍參戰,再次擊退法艦。數日後又擊退其第三次進犯,取得鎮海口之役勝利。吳傑論功升為候補參將。後被誤參,受革待處。浙江巡撫劉秉璋、寧紹台道薛福成竭力為其奏功申述。薛奏云:“前參將吳傑,管理南北炮台、擊中敵船兩次,浙防幸獲保全”。“熟諳西法,操練精勤、非特毫無虛額、抑且力顧大局。”劉秉璋稱其為“忠勇有功之將”。最後清廷以補用游擊調去江蘇。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吳傑調返鎮海遂舉家定居。平日保護商船海民,追殲海盜,縣人尊稱“吳大佬”。後三次署理總兵,一次代理浙江提督職務。歿後葬鎮海東岡碶村後山。
(二) 吳公紀功碑記
公姓吳氏,諱傑,字吉人。先世為安徽歙縣人,至公考始遷浙之龍游。公生十三歲而孤,貧甚。里中富室姜某見而奇之,曰:非常兒也。出資為葬父,使食於其家。及龍游陷寇,姜氏闔門殲焉!公手刀負其少子,馳三日夜而後免。當是時,左文襄公方督師授浙,公占名兵籍中,從攻克龍游,轉戰浙閩間,累功擢守備,賞孔雀翎,加都司銜,署常山千總。文襄移督陝甘,以公從。中道聞母病,遽請急歸。
光緒甲申,中法交惡,浙海戒嚴。巡撫築炮蛟門,檄公領之,提督大軍軍江口,日夜翼成,講議持重(碑文為“日夜翼講成持重”)。會法艦來窺,公發炮中之,逸。越兩日,敵艦隊大至,攻台,公還擊,殪其渠。提督初聞公與敵戰,大駭。己聞公卻敵,則又大恚,慚知勇出公下,乃以違約束責公對簿,而巡撫上公功,授參將。然猶摭他事造蜚語中傷,公罷去。寧紹台兵備道薛公福成方人覲,訟言公冤。巡撫擢川督,亦檄公自隨。
甲午中日釁啟,浙江巡撫復奏調公領鎮海炮台。命下,浙人皆相慶,曰:“還我吳公矣!”公始著績由龍游,而孤軍據台創法艦,功尤偉。至是大府絕重公,嘗統全浙水師、嘉湖水陸各營鎮防各軍;凡權總兵官者三,攝提督者一,十餘年未嘗離浙,始終兼領炮台,故駐鎮海之日尤久, 濡士卒與為一體,而紀律整肅,寬不長奸,猛不侮孱,兵民洽和,盜賊屏息,漁舟商舶出入島嶼, 歌揚帆弛其戒心,盡一縣中沐浴威惠。公亦敬禮其士夫,附循其子弟,至相為婚姻,恩誼膠固。年七十有四卒,即葬縣東南黃梅堰,其子孫遂著籍為鎮海人。
越二十有六年,歲在丙子(1936年),縣之縉紳父老相與言曰:歲月逝矣,惟公有勞於茲邑,日以遼邈,不有記述,後將何稱!爰具書其事來請刻辭,將礱石而樹之五達之衢,俾居游者覽觀,以永公之功,乃序而銘之,銘曰:
長鯨揚鰭 波,黑雲蔽空山峨峨。
俯瞰霆擊摧其牙,屹立屏嶂功孰多,
大纛五丈森予戈,十載坐鎮潛蛟鼉,
嬗代耆氓仍謳歌,服休無 非私阿!
貞石可蝕銘不磨。
湘潭袁思亮撰,縣人俞佐廷書。
(碑植梓蔭山麓)
(三) 故居
吳傑故居建於鎮海縣城內,分為東、西兩院,均為木結構建築,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西院位於勝利路26號,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由前後兩進及兩廂房組成,建築面積約440平方米。前進中軸線上建有台式磚雕大門,門房及左右兩廂平房相連。正屋為三間兩邊弄高樓房,通面闊16·35米、進深8柱約12·16米。屋柱、梁架全用串斗式。有闊檐楯,枓拱、月梁等結構均精雕細琢。前後石鋪明堂,後明堂布置花壇。原有西偏平屋三間為廚房,因開拓勝利路被拆。後進為花廳,高平屋三間,兩廂偏房,明堂布置花壇,門窗等構件較為新穎,為吳傑會客宴請場所。
東院位於人民路36號,為吳傑復職後所建,時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建築面積572平方米。由兩個單元組成。前幢為幕僚用房,座東面西,進深4博的樓房4間,外有門樓,屋前有甬道通向正屋。里單元正屋為座北朝南高樓房三間加兩邊弄,通面闊18·45米,進深9·84米,柱樑採用串斗式,闊檐楯、卷蓬式檐廊,枓拱、月梁、貓兒梁等構件均精雕細刻各種圖案,金漆塗料,相當華貴。前由石鋪大明堂、磚雕台式大門,一派官府氣勢。
吳傑故居
吳傑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