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樂圖(吳偉漁樂圖軸)

漁樂圖

吳偉漁樂圖軸一般指本詞條

《漁樂圖》又稱《溪山漁艇圖》,是明代畫家吳偉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漁樂圖》描繪的是漁舟停泊、薄霧環繞的港灣。畫面清新悠遠,構圖樸實自然。近景描繪高樹坡石,老樹枝幹橫斜江上,水邊停泊著幾艘漁船,漁民或備炊、或閒談,一派漁家之樂;遠景山巒連綿起伏,雲氣迷濛,水天相接;曲折的河岸形成了“S”形構圖,使得遠、中、近三景虛實相生,層次感豐富。畫面視野開闊,境界超然,生動地再現了江南的秀麗景色和漁家之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樂圖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270厘米、橫174.4厘米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吳偉
  • 作品別名:溪山漁艇圖、江山漁樂圖
  • 畫作類型:設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畫法,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漁樂圖
畫中描繪的是遠山近水之中漁船如梭,漁夫勞作與休息時的情景。該圖可分為遠景、中景、近景三部分。近景右側一片亂石岸灘,山石嶙峋,幾棵古樹盤根錯節生長在土坡上,樹根粗壯暴露,枝幹虬勁。幾隻漁船泊在岸邊,漁夫正坐在船尾休息。遠些的那隻船上的漁夫正端坐著比手畫腳地同另一隻船的主人談天。另有一位漁夫也正向這邊張望。河對岸邊一位漁夫正躬背站在船尾拉著水中的網。中景左側水面上漁舟游弋不斷,漁人們勞作繁忙。右側層巒疊起,水霧瀰漫。遠景左側一抹峰巒迷濛於雲霧中,一片水面中有幾隻漁船似柳葉般在水中飄蕩。
本幅左上角自識“小仙”,鈐印“江夏吳偉”,無年款。

創作背景

漁樂圖是吳偉經常描繪的題材,他浪跡江湖為職業畫家時,“獨樂與山人野夫厚”,熟悉下層人民,所繪漁樂、棲憩、耕讀等內容,亦多取自現實生活,形象質樸,環境真實,境界自然,極少文人隱逸畫中的理想化色彩,此圖即為一例。
據畫史記載,吳偉少年時代生活孤苦,曾收養於常熟錢昕家,後流落金陵。成名後曾兩度奉召去北京,但在京住了二年,終於又稱病南返,居於秦淮河畔。 作者描畫“漁樂圖”題材這類放舟江湖的生活是寄寓了對當時黑暗統治的不滿情緒。

藝術鑑賞

主題

這幅《漁樂圖》描繪的是湖山相接、漁舟停泊的港灣景象,表現出作者對安居樂業的恬靜生活的嚮往。

構圖

《漁樂圖》畫面構圖樸實自然,近景描繪高樹坡石,老樹的枝幹橫斜江上,水邊停泊著幾艘漁船,漁民有的在備炊,有的在閒談。中遠景山巒疊起,連綿起伏向遠方延伸,雲氣迷濛,水天相接。江中的漁艇上,有的漁民在下網,有的在收船。漁民身著粗衣短衫,滿面風霜,形象淳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山腳與水邊沙磧,以及曲折的河岸造成了畫面的縱深感。左邊一角露出土坡、叢樹、垂柳,顯得自然愜意。畫中“S”形的構圖,使近、中、遠三景顯得曲折起伏又虛實相生,富有層次感:右面山勢雄峻渾厚,左面江面遼闊深遠,漁艇出沒其間,意境開闊,氣勢宏偉,和舟子、漁父閒逸高蹈的情趣相融合。

畫法

在畫法上,《漁樂圖》用筆簡練勁健,山石、樹木及漁舟多以側鋒勾勒,線條轉折多變,充滿了動勢。作者運筆迅疾威猛,橫塗豎抹,如一氣呵成,洋溢著撼人的氣勢。圖中用墨明潔、輕快,有機地構成了水墨淋漓的生動畫面,顯得真切自然。

名家點評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周積寅:畫法從南宋院體馬遠、夏圭一路變化而來,山石作斧劈皴,連皴帶染,筆墨奔放,縱橫揮灑。但比之馬、夏的剛硬靜穆,略顯柔軟騷動。同時變“一角半邊”為全景式的構圖,重巒疊峰,江天空曠,一望無盡,表現出山川雄偉壯闊的氣勢,體現了畫家創造性對待傳統的態度。

重要展覽

2008年7月,“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藏品聯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漁樂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吳偉(1459—1508年),字士英,又字次翁,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漢)人。一生經歷了幾次從宮廷畫家轉為職業畫家的過程。幼歲家道破落,被湖廣左布政使錢昕收養,即學繪畫。17歲至南京,受到公卿士大夫器重,聲譽漸著。20多歲時游京師,應召入宮,憲宗授以錦衣衛鎮撫,待詔仁智殿,因個性倔強,不事權貴,不久即放歸南都,在金陵一帶藉畫謀生。30餘歲孝宗登位時,二次徵召入宮,待遇更高,授官錦衣百戶,御賜“畫狀元”印,並恩準榮歸老家武昌祭祖,在京賜西街府第,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對官場的認識,使其在入宮兩年後即“稱疾歸,居金陵秦淮上” (明·何喬遠《名山藏》),繼續過著自由自在的職業畫家生活。武宗繼位後,於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宮,他卻因飲酒過度而猝死,年僅5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