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敗走

《吳佩孚敗走》是近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熱情歌頌了國民革命軍的勝利進軍;深刻揭露了軍閥吳佩孚狼狽敗走的窘相,對其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和諷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吳佩孚敗走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中共五老詩詞鑑賞》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謝覺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吳佩孚敗走
白日青天盡倒吳②,
炮聲送客火車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③,
一片雄心在酒壺。

注釋譯文

①吳佩孚:(1874年一1939年),直系軍閥首領。山東蓬萊人。1902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辛亥革命後任團長,曾參與鎮壓護國軍、護法軍,並升任師長。1918年,反對段祺瑞,主張“南北議和”。五四運動中以“愛國軍人”出現,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籤字。1920年後,他聯合奉系反對皖系軍閥,共同控制北京政府。1923年,鎮壓工人運動,造成二七慘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失敗,受到湖南軍閥趙恆惕的庇護。在湖南嶽陽慶祝他的52歲大壽,趙恆惕贈呈一聯為:“生平憂樂關天下,此日神仙醉岳陽。”1926年,直系軍閥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吳在武漢出任討賊聯軍總司令。但他不願歸附孫傳芳,更與廣東的國民革命軍對立。在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吳主力在湖北汀泗橋、賀勝橋、武昌等地被擊潰。1927年吳依附四川軍閥楊森。1932年賦閒北平。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拒絕出任北平維持會長。1939年死去。
②白日青天:孫中山所領導的中華民國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圖案。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以國旗為軍旗。為了調絕句的平仄,作者將“青天白日”,改為“白日青天”。這裡以“青天白日”旗指代國民革命軍。
③洛陽:地處河南省西部,洛河兩岸,水陸交通方便,為“九朝古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吳佩孚曾長期率部在此練兵習武,稱雄中原。洛陽親友如相問: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云:“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謝覺哉此詩系步王昌齡詩原韻。

創作背景

1924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實現國共合作,決定開展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為內容的中國大革命運動。1925年,以上海五卅運動為發端,掀起大革命運動高潮。在廣東的國民革命軍此時正在統一廣東,準備進行北伐。1924年,謝覺哉加入國共合作的國民黨,1925年又參加了共產黨。1926年初,他出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主編省黨部機關報《湖南》,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大造輿論,特別是發表了《對時局的宣言》,提出了反對英帝國主義、討伐軍閥吳佩孚、驅逐湖南軍閥趙恆惕,擁護國民革命軍北伐等十三項主張。當年2月,謝覺哉作為湖南人民示威遊行的請願代表到省署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表達了全省人民一致反英、討吳、驅趙、迎北伐的堅強決心。此後,又為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做了大量的宣傳輿論工作。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8月全湘光復。當年7月,謝覺哉以秘密中共黨員身份,出任湖南省黨部創辦的《湖南民報》主筆。8月,他當選為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監察委員、省黨部常委兼工人部長;當時他還是湖南省農民協會常委,中共湖南省委黨校秘書長。《吳佩孚敗走》一詩就表達了謝覺哉當時的政治態度,熱情歌頌國民革命軍的勝利進軍,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深刻揭露軍閥吳佩孚狼狽敗走的窘相,對其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和諷刺。這首詩在《湖南民報》發表後,讀者頗為讚揚,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作品鑑賞

深刻的主題思想必須靠精湛的藝術手法把它形象的表現出來。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及時捕捉到了最能表現吳佩孚內心世界的一個重要信息,即他敗走前曾到巫師仙人那裡扶乩求教,占卜前途吉凶。誰知他惡運當頭,鬼神仙人降下一幅乩詩,上面寫著一首亂文錯句的唐詩;“一片冰心碎玉壺,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寒雨連江夜人吳。”吳佩孚看罷此詩反覆琢磨,十分惱怒。他心想,這不是明明讓自己破釜沉舟、趕快投奔江浙(歷史上統稱吳)的孫傳芳,走上死路一條。於是他橫下一條心,說:“寧碎吾壺,決不入吳!”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確實給吳佩孚帶來了險些被殲的沉重打擊。據謝覺載主編的《湖南民報》載,8月22日,湖南平江之役中,北伐軍在廣大工農民眾支持下,全線獲勝。9月6日,臨湘之役中,吳佩孚軍潰汨羅,民眾即各持鋤釺在鄉村及縣城沿江一帶埋伏,遍樹青天白日旗,對岸之北軍疑是革命軍已渡河,乃亦相奔渡河,其時民眾與軍隊協同進擊,血肉相搏,炮聲隆隆,敵人不知虛實,無心戀戰,乃棄城而逃。謝覺哉十分讚揚軍民“參戰之猛烈,勇敢之精神”。從這則新聞報導中世人就可以找到“白日青天盡倒吳,炮聲送客火車孤”的現實依據了。字裡行間跳蕩著作者內心的激動和喜悅,充溢著對軍閥吳佩孚軍隊失敗的無情貶斥,特別是“炮聲送客”4字以樂為哀,以喜澆愁,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古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作者即是反用故事,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該詩恰到好處地步了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原韻,為己所用。原詩也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寫的是王昌齡被貶江寧,在芙蓉樓送友人辛漸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的故事:昨夜籠罩在古吳地長江的蒼茫秋雨,給友人告別平添了幾分悽愴的愁緒,“平明送客”,僅留下身處逆境、謫居楚山的王昌齡顯得格外淒清。但詩人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沉淪、寂寥,反而讓友人辛漸捎去對洛陽家鄉親人的口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自己雖然被貶官江寧,但仍一如既往清白純潔,不會同流合污,就像晶瑩純白的冰,放在澄澈透明的玉壺裡一樣,玲瓏剔透,表里如一,肝膽照人,形象真實地表現了詩人對亂世小人謗議的蔑視,對洛陽親友的深切告慰。謝覺哉由乩詩想到了這首原詩,又由於吳佩孚敗走時吟誦此詩中名句,而反用其意,首句中的“吳”字,不再是暗指吳地,而是指吳佩孚;詩中“洛陽親友如相問”句與吳佩孚發跡地和退守處十分切合,其他皆取現實景物、人事,妙手天成,點石成金。此處可見謝覺哉博古通今、古為今用的藝術造詣。
此詩中頗具諷刺意味並令人捧腹發笑的是結局“一片雄心在酒壺”。雄心,原意雄謀大略。現實中也確有所指。1922年、1924年吳佩孚先後進行了兩次直奉戰爭,第一次獲得了勝利,但第二次卻遭到慘敗,不得不投靠趙恆惕,妄圖以求一逞。1925年10月,果然時來運轉。孫傳芳在南京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出任總司令,發動反奉戰爭。孫傳芳原是吳佩孚手下直系軍閥將領,而後來居上,成為直系軍閥中實力雄厚的首領。寄人籬下的吳佩孚自然不甘拜下風。也恰在此時,孫傳芳為擴大自己,請吳“出山”。吳野心勃勃,很快到達武漢,通電全國。自稱受南北十四個省區的推舉,就任討賊聯軍總司令,但14個省區地方軍閥各自心懷鬼胎,各有打算,其真正目的是讓吳佩孚去和深受人民擁護並有八個軍的國民革命軍的強大力量去對抗。吳佩孚自然不是國民革命軍的真正對手,一敗塗地,潰兵千里。儘管吳佩孚於1925年7月25日親到武漢督戰。在汀泗橋血戰中,吳將自己的衛隊都投了進去,但遇到的是國民革命軍中的“強中之強”。吳不得不將自己的指揮列車開到鮎魚套,調兵遣將,妄圖阻擋北伐軍的攻勢。誰知退兵如潮水般湧來,甚至向吳佩孚的指揮列車開槍,亂作一團。吳佩孚又不得不回到江北的查家墩司令部,指揮據守武漢三鎮。有史書記載:當時吳“在炮聲隆隆中一會兒渡江到武昌,一會兒回到漢口,夜不交睫,席不暇暖,是他一生最辛苦的時代”。(見陶菊隱《吳佩孚將軍傳》,中華書局,1941年5月版,第162頁)到了1925年9月6日,吳所在的查家墩司令部連遭準確炮擊,不久即傳來吳的隨身大將、湖北省長兼漢陽防守司令劉佐龍棄暗投明,反戈一擊,炮轟查家墩。至此,吳佩孚才被迫在慌亂中跳上京漢線的火車向北逃去。上述歷史事實,即為“火車孤”作了精彩的注釋,也為吳佩孚當年的“雄心”作了最好的說明。此時的吳佩孚只能故作風雅,苦吟唐詩,以酒自遣,逃之天天了。
這首仄起七絕詩,僅寥寥28個字,出神入化地步古詩原韻而變用其意,達到了天然渾成、不露痕跡的藝術境界。詩中借景抒情,繪聲繪色;景為情用,情從景生。精巧中更顯幽默,機智中頗具諷刺,含而不露,意蘊深藏,餘味無窮。

作者簡介

謝覺哉(1884一1971),字煥南。湖南寧鄉人。清末秀才。1921年加入新民學會。任《湖南通俗報》總編輯、《湖南民報》主編。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常委。1933年到中央蘇區。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等。1946年任法律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後,任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1971年病逝。謝覺哉存詩《自洪湖脫險抵上海作》、《無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