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馬鞍山市含山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216小時,年平均氣溫15.6℃,其中水稻生長季節平均氣溫≥25℃,抽穗灌漿期晝夜溫差≥10℃。年平均降水1046毫米,其中水稻生長期間降水700毫米左右,適宜種植水稻。含山大米,米粒細長,長寬比≥3.0;晶瑩剔透,潔白有光澤;堊白度≤2.5%。大米蒸煮後口感醇香,光澤度好,柔軟爽滑,軟而不粘;冷飯具有軟韌性,色澤如常,不回生。

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含山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含山大米
  • 產地名稱: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
  • 品質特點:柔軟爽滑,軟而不粘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486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0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含山大米,米粒細長,長寬比≥3.0;晶瑩剔透,潔白有光澤;堊白度≤2.5%。大米蒸煮後口感醇香,光澤度好,柔軟爽滑,軟而不粘;冷飯具有軟韌性,色澤如常,不回生。直鏈澱粉含量15-17%,膠稠度≥65毫米,蛋白質含量≥7.5%,含有鋅和硒等微量元素。

藥用價值

大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滋陰潤肺、健脾和胃、除煩渴的作用。古代養生家倡導“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經常喝點大米粥有助於津液的生髮,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皮膚乾燥等不適。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產地環境

  • 地貌特徵
馬鞍山市含山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群山環抱,丘圩交錯。
  • 氣候
馬鞍山市含山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216小時,≥10℃積溫5262℃,其中水稻生長季節日照時數≥850小時、有效積溫≥3700℃。年平均氣溫15.6℃,無霜期312天,其中水稻生長季節平均氣溫≥25℃,抽穗灌漿期晝夜溫差≥10℃。年平均降水1046毫米,其中水稻生長期間降水700毫米左右。
  • 土壤
馬鞍山市含山縣土壤為血馬肝田和沙泥田,土壤平均pH值6.5-7.0,有機質含量≥2.5%,全氮含量為≥1.2克/千克、有效磷平均含量≥15毫克/千克、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20毫克/千克。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的規定。
  • 水源、水質
馬鞍山市含山縣灌溉水源以河流和水庫為主,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的規定。
  • 環境空氣
馬鞍山市含山縣環境空氣品質符合《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2級標準。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歷史淵源

含山縣水稻種植歷史久遠,據含山縣誌記載,早在5000多年前的凌家灘遺址和3000多年前仙蹤大城敦遺址就發現了水稻種植的遺蹟。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安徽民政季刊》記載,含山縣普通農作物和特用農作物種植面積29.37萬畝,其中水稻26.4萬畝,占89.87%,含山縣產米79.2萬擔。
20世紀70年代以前,含山縣運漕鎮一直是周邊縣區大米貿易活動最頻繁的集散地,其地理位置居無為、巢湖、蕪湖中心地帶,水運條件十分便利,米行數量有50多家,有蕪湖小米市之稱。
2015年,含山縣成立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生產情況

截至2016年底,馬鞍山市含山縣含山大米保護面積約15萬畝。
截至2017年底,馬鞍山市含山縣夏種期間,含山縣水稻種植面積約為雜交稻12.6萬畝、常規稻6.9萬畝,機插秧面積5.5萬畝。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產品榮譽

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含山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含山大米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包括運漕鎮、環峰鎮、陶廠鎮、銅閘鎮等4個鎮,主要集中在裕溪河、牛屯河和得勝河流域,東經117°53′-118°13′,北緯31°24′-31°43′。

質量技術要求

  • 安全規定
水稻生產全過程建立生產記錄檔案,記錄檔案應妥善保存2年以上,以利可追溯性檢查。產地環境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391-2013)》,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大米(NY/T419-2014)》的規定。
  • 特定生產方式
產地要求:產地屬於平原圩區,生態條件良好。農田平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道路通達。
種植模式:油菜-水稻、綠肥-水稻、冬閒田-水稻。
季節安排:水稻播種期5月上中旬,栽插期6月上中旬,齊穗期8月中旬,收穫期9月下旬。
品種範圍:選用品質達到《優質稻穀(GB/T17891-1999)》2級及以上標準的中秈稻品種,生育期135天左右。種子質量符合《糧食作物種子質量標準—禾穀類(GB4404.1-2008)》的規定。
生產控制:
播栽:採用旱育秧方式,實行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育秧,精量播種,旱育旱管,秧齡15-25天。機插大田每畝基本苗6-8萬,寬行窄植栽插,並做到淺、勻、直、穩。
肥水管理:肥料運籌:每畝施純氮13-15千克,氮、磷、鉀之比為1:0.5:0.8。基肥占總施肥量的50%,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推廣秸稈還田和綠肥還田;分櫱肥占總施肥量的30%;穗肥占總施肥量的15%;粒肥占總施肥量的5%。水漿管理:實行淺濕乾“好氣灌溉”,適時烤田,收割前7天左右斷水。
病蟲草害防治:採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協調套用農業、生物、物理等綜合防治措施。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重點套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品種,寬窄行栽插等措施。優先採用生物、物理防治措施,保護與利用天敵,使用生物農藥,推廣稻鴨(漁)共生模式。採用殺蟲燈、性誘劑等誘殺害蟲。輔以化學防治,重點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品種,實行達標防治、適期防治、對症下藥和統防統治。農藥使用符合《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8321-2000)》的規定。
收穫:採用聯合收割機適期收穫稻穀。
烘乾:採用低溫循環式穀物烘乾工藝。烘乾後的稻穀水分在14-16%,爆腰率增值不超過3%。實行單收、單貯,嚴禁不同品種混貯。
加工:套用現代化稻米加工設備及先進加工工藝,加工機械具備二次色選和拋光功能。其工藝流程:稻穀清理(原糧→初清→除稗→去石→磁選→淨谷)→礱穀(淨谷→礱穀→稻殼分離→谷糙分離→淨糙)→碾米(淨糙→碾米→拋光→白米分級→色選)→計量包裝。大米加工用水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成品大米質量符合《大米(GB1354-2009)》2級標準和《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範(GB14881-2013)》。
  • 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使用要求: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標識。
生產經營的大米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已取得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具有含山大米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含山大米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的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不得向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收取使用費。
標識標註方法:
含山大米地理標誌使用管理實施“品牌、標準、標識、監管、宣傳”的“五統一”制度。
可以在銷售產品的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自覺接受登記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標誌使用人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