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知

君子三知

孔子在《論語·堯曰》即《論語》的最後一章里,孔子提出人要“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謂是人生至理名言。《論語》從學習的三個階段開始,以要達到“三知”的境界終篇,是大有深意的。實際是講述人生在道德知識與品行全面成長的整個過程。學習是起步階段,是人生提升自己的唯一手段,當然這種學習包括讀書學習與社會實踐的學習。學習的最後境界便是“知命”、“知禮”、“知言”,而“知命”排在第一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子三知
  • 出自:《論語》
  • 提出人:孔子
  • 時期:春秋
  • 內容:知命、知禮、知言
主要內容,關於“知命”,

主要內容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1】孔子說:“不懂得命運,沒有可能作為君子;不懂得禮,沒有可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語,沒有可能認識人。”
【譯文2】孔子說:“不懂得命運,就沒有辦法當君子;不知道禮制,就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足;不能洞察語言,就沒有辦法判斷人。”
【評析1】
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論語》一書最後一章談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此書之側重點,就在於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評析2】
命運問題始終是困擾人生的大問題。命運處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即命運肯定存在。因為人之生活、前途確實存在外在的非人力可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如何注意、懂得、認識、重視偶然性,要利用或抗衡這種偶然性,或不為其左右而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必然性,這就是安身立命。這樣就不會做非分之想,就是君子之所為了。“知禮”是知道禮制的內容與形式方可以在社會立足,而能夠認識人識別人才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起點與掌握尺度的關鍵。這三個方面是人能否立足,能否成功的前提與關鍵。全部《論語》以此終篇,與第一章相呼應,從自覺努力學習開始,到獲取知命、知禮、知言的能力,是人生的全部內容,是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可見《論語》的章節結構設計是經過深思熟慮,慘澹經營的。

關於“知命”

“知命”就是“知天命”
孔子所說的“知命”就是他所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包含十分複雜的意蘊。其中主要有這樣幾層意思:1、天命是客觀存在。2、天命不可預知不可認識。3、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要求也不能相同。4、在現有基礎上盡力去做即可以,能夠努力盡力竭力,“內省不疚”便問心無愧。下面分別解釋這幾個方面。
1.天命是客觀存在
天命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客觀存在實際就是指生命狀態的個別性、特殊性。每個人下生命運就不同,生在貧寒之家與生在富貴之家不同,生在乞丐之家與生在帝王之家不同。這種情況沒有選擇性,而完全是偶然,這便是命。人生的時間與空間也是命,生在利比亞、伊拉克、阿富汗這樣的動亂國家與生在已開發國家的兒童生活質量豈止天壤,也是命。生在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百姓普遍幸福,而生在鴉片戰爭後的人普遍受苦受難,也是命,而人們是無法選擇的。我講課時曾經說過,當官、經商、做學問都不是一代人的事,基礎很重要。起點高低很關鍵。“長袖善舞”,“多財善賈”,這便是基礎,也是命運。
2.天命不可預知不可認識
天命是肯定存在的,但天命是不可預知的。正是這種不可預知性,才使人生有滋有味,才充滿期望。如果什麼事先都知道了,那么人生便索然寡味了。俗語說:“人不知死,車不知翻”,就是命運不可知的一種認識。人的死亡是不可躲過的,是可以預期的,即一百多年,最長不過一百四五十年而已。確知活這么長壽命者,全世界恐怕只有孫思邈一人而已。當今社會生活水平高了,人的平均壽命在增長,但也難以突出這個數字。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寫到:“七十八十算正常,九十以上算高壽,一百以上是壽星,二百以上是妖精”,妖精不是人類。這樣,人們就不必企求長生不老,但也要珍惜生命。而其他如官運、財運、桃花運也都難以預知。只能順應天意而已。古人的“守份”,安身立命是對的。
3.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
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要求當然就不能相同。有人看別人條件好就眼熱,便屬於“不知命”,看別人有個好爸爸,便可以安逸得到很多,小小年紀,便有房有車,而自己出身貧寒,則一無所有。這時候,最關鍵的是要憑藉自己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打拚去改變生活處境。不要看別人的爸爸如何,而你自己應當努力做個好爸爸。這樣,才算是“知命”。
4.在現有基礎上盡力去做即可以
知命之後,很多事情便都心安理得,自己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必規定一個具體目標。比如幾年要掙一百萬之類,這樣會活的很累很煩。只是不斷上升的趨勢就好。這樣容易做到,也容易滿足。溫飽以上的“內省不疚”便是幸福。幸福並不遙遠,幸福與錢有關係,但錢不起很大作用。能夠做到這樣,便是“知命”。 “知命”還應該含有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暫,故更應該抓緊時間學習與工作,使生命更有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