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國藩學謀向胡雪岩學膽》編著者龍柒。 《向曾國藩學謀向胡雪岩學膽》內容提要:在晚清,曾國藩與胡雪岩堪稱“雙璧”,前者是再造清廷的一代名臣,後者則是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 時人有云:“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仔細分析他們兩個人的成功之路,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商場,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都與傳統的修身處世智慧分不開。 學習曾國藩和胡雪岩就是借鑑他們的處世藝術,相信在這座妙用無窮的智慧寶庫中,必定會有一筆財富屬於你!
基本介紹
- 書名:向曾國藩學謀向胡雪岩學膽
-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 頁數:252頁
- 開本:16
- 作者:龍柒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991635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向曾國藩學謀向胡雪岩學膽》編著者龍柒。
曾國藩,一個湖南鄉間的窮秀才,憑藉真才實學,躋身於近代史的名人之列;而胡雪岩從一個貧寒的錢莊夥計,最終成為聲名顯赫的“紅頂商人”。這些成功主要歸因於他們所掌握的為人處世技巧,這些技巧是他們歷經官場、商場磨難後的智慧結晶,是他們對人生成敗得失的深切體悟。這些技巧對於今天那些企求建功立業的人來說,是值得參考和借鑑的。在書中,作者用翔實的史料,真實、生動地再現曾國藩、胡雪岩兩位晚清風雲人物的生平和成功之路,力求為讀者重塑兩人的鮮活形象。
曾國藩,一個湖南鄉間的窮秀才,憑藉真才實學,躋身於近代史的名人之列;而胡雪岩從一個貧寒的錢莊夥計,最終成為聲名顯赫的“紅頂商人”。這些成功主要歸因於他們所掌握的為人處世技巧,這些技巧是他們歷經官場、商場磨難後的智慧結晶,是他們對人生成敗得失的深切體悟。這些技巧對於今天那些企求建功立業的人來說,是值得參考和借鑑的。在書中,作者用翔實的史料,真實、生動地再現曾國藩、胡雪岩兩位晚清風雲人物的生平和成功之路,力求為讀者重塑兩人的鮮活形象。
圖書目錄
上篇 向曾國藩學謀
第一章 行事滴水不漏——天下之事,貴在謹慎
推美讓功巧避嫌
揚人抑己,謙虛而行
小心行事,得意不忘形
羽翼不豐,絕不妄動
謹慎行事,巧於用智
第二章 處事如線——萬事以“活”為宗旨
修身恕道,內聖外王
靜觀沉浮,洞察風雲
退步寬平,清淡衡久
第三章 做事講原則——心有規矩,自成方圓
遠近親疏,自有定位
忍無可忍之時,還以顏色
不妒不求,以耐心應萬事
保身有方,參與有則
第四章 現實主義實幹精神——一切行動以積極效果為指向
精識務實,親力親為
與其待時,不如乘勢
腳踏實地,學自有得
補拙補心,勤必有成
學有所用,用中又學
第五章 造勢養才——知己知彼,選才有道
交人交心,擇人而從
知己知彼,百人百用
量才施用,不拘一格
以和為貴,切忌樹敵
寬容大度,不計小節
第六章 立身如針——修身自守,修心立德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過
內外兼修,誓做完人
心有本源,只在進德
心靜以修身,不變應萬變
謙而不欺,立身之本
第七章 超凡品性——堅如磐石,韌如蒲草
屈心抑志,堅韌渡難
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隱忍有道,終有所得
勇敢面對,不退不縮
第八章 敏感以對變化——抓住機遇,擇時而動
治事與育人兼顧,方可乘勢擴勢
術有專攻,專致以求
褒機貶奸皆為道
火候不到,不動聲色
第九章 精忠與守誠——以忠誠為本,以才智為用
為勢不貪,厚待於人
忠誠體國,以為天下
心誠則志專而氣足
假拙誠真,世故不可取
第十章 胸懷天地——讀書明志,荷道以躬
眼界開闊求通變
婉拒命旨,以磨心智
立人之前,讀書明志
分才而用,各用其能
甘心吃虧,早有戒備
第十一章 好學求知——學無止境,廣納新物
勇於向對手學習
學習益友優點,量才而用
言傳身教皆而有之
改過遷善,而後興家
第十二章 我為人,人為事——強烈責任感和遠見卓識
公而忘私,自盡厥職
息事寧人,以柔蓄志
“任”字當頭躬身入局
挺膺負責,成事可冀
下篇 向胡雪岩學膽
第十三章 機遇敏時現——以虧引賺,化危為機
不是缺少商機,而是缺少發現
機遇擇時擇地而來,人要應時應地捕獲
善用困難,化“危”為“機”
在機遇面前,吃虧也能占便宜
第十四章 變術存商機——以變應變,巧牽牛鼻
活絡經商,巧打“擦邊球”
截斷對手出路,巧牽牛鼻
別做環境的奴隸
以變應變,才有出路
第十五章 快方能占先——兵貴神速,先發制人
知識經驗和時機是果斷的前提
雷厲風行,當斷則斷
兵貴神速,果斷出擊
依靠實力,先發制人
第十六章 名利借中來——練就空手道,借勢舉宏業
空手套白狼,無本贏萬利
先扶植靠山,再經營自己
好風憑藉力,友人值萬金
第十七章 勤做不傻做——精而不詐,多想多看
踏實做事,志在長遠
多想多看多做必成大事
勤做不傻做,懂得機變
做人做事,信用第一
多走動多聯手,做活生意
第十八章 做事先做人——亦方亦圓,剛柔並濟
一眼看透人心,直指人心底牌
說話要投其所好,往對方臉上貼金
學會愛你的敵人
亦方亦圓,剛柔皆施
第十九章 富貴險中求——險中有夷,危中有利
有意識地培養膽識,在細胞中注入激情
長短線投資結合,風物長宜放遠量
冒險但不冒無畏的風險
接受風險融資,壓力變效益
越在危險時,越要守信用
囤貨需沉住氣,淨值最大再拋出
第二十章 人脈義為先——情能制勝,義可添翼
主動親朋,化敵為友
雪中送炭,仗義相助
人脈即財脈——情義是關鍵
交人貴交心,交心得死士
不惜忍痛割愛,下放“人情債”
第二十一章 有為有不為——亦正亦邪,內外兼修
不以愛財為恥,但必懲無道取財之人
名與利,名為先
磨鍊定力,善馭時機
必要時也得“詐一詐”
做奇人,辦奇事為最高境界
第二十二章 開源占先機——不拘一格,因勢取利
有變有通,萬事不難
眼光看多遠,生意就能做多大
新由心生,巧由心生
思路決定出路
第二十三章 勝算謀後定——三思後行,張弛有道
辦事要有勝算,切忌盲目
以退為進,無為而有為
以柔克剛,鬥勇不如鬥智
未雨綢繆,思想行動都要防患
第二十四章 一諾值千金——真不二價,重在雙贏
不輕許承諾,一諾就要值千金
遵從內在規矩,突顯人格魅力
杜絕後患,人和為貴
突破“零和”規則,打造雙贏結果
真不二價,口碑就是最好的廣告
信譽是生命,經商要有德
第一章 行事滴水不漏——天下之事,貴在謹慎
推美讓功巧避嫌
揚人抑己,謙虛而行
小心行事,得意不忘形
羽翼不豐,絕不妄動
謹慎行事,巧於用智
第二章 處事如線——萬事以“活”為宗旨
修身恕道,內聖外王
靜觀沉浮,洞察風雲
退步寬平,清淡衡久
第三章 做事講原則——心有規矩,自成方圓
遠近親疏,自有定位
忍無可忍之時,還以顏色
不妒不求,以耐心應萬事
保身有方,參與有則
第四章 現實主義實幹精神——一切行動以積極效果為指向
精識務實,親力親為
與其待時,不如乘勢
腳踏實地,學自有得
補拙補心,勤必有成
學有所用,用中又學
第五章 造勢養才——知己知彼,選才有道
交人交心,擇人而從
知己知彼,百人百用
量才施用,不拘一格
以和為貴,切忌樹敵
寬容大度,不計小節
第六章 立身如針——修身自守,修心立德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過
內外兼修,誓做完人
心有本源,只在進德
心靜以修身,不變應萬變
謙而不欺,立身之本
第七章 超凡品性——堅如磐石,韌如蒲草
屈心抑志,堅韌渡難
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隱忍有道,終有所得
勇敢面對,不退不縮
第八章 敏感以對變化——抓住機遇,擇時而動
治事與育人兼顧,方可乘勢擴勢
術有專攻,專致以求
褒機貶奸皆為道
火候不到,不動聲色
第九章 精忠與守誠——以忠誠為本,以才智為用
為勢不貪,厚待於人
忠誠體國,以為天下
心誠則志專而氣足
假拙誠真,世故不可取
第十章 胸懷天地——讀書明志,荷道以躬
眼界開闊求通變
婉拒命旨,以磨心智
立人之前,讀書明志
分才而用,各用其能
甘心吃虧,早有戒備
第十一章 好學求知——學無止境,廣納新物
勇於向對手學習
學習益友優點,量才而用
言傳身教皆而有之
改過遷善,而後興家
第十二章 我為人,人為事——強烈責任感和遠見卓識
公而忘私,自盡厥職
息事寧人,以柔蓄志
“任”字當頭躬身入局
挺膺負責,成事可冀
下篇 向胡雪岩學膽
第十三章 機遇敏時現——以虧引賺,化危為機
不是缺少商機,而是缺少發現
機遇擇時擇地而來,人要應時應地捕獲
善用困難,化“危”為“機”
在機遇面前,吃虧也能占便宜
第十四章 變術存商機——以變應變,巧牽牛鼻
活絡經商,巧打“擦邊球”
截斷對手出路,巧牽牛鼻
別做環境的奴隸
以變應變,才有出路
第十五章 快方能占先——兵貴神速,先發制人
知識經驗和時機是果斷的前提
雷厲風行,當斷則斷
兵貴神速,果斷出擊
依靠實力,先發制人
第十六章 名利借中來——練就空手道,借勢舉宏業
空手套白狼,無本贏萬利
先扶植靠山,再經營自己
好風憑藉力,友人值萬金
第十七章 勤做不傻做——精而不詐,多想多看
踏實做事,志在長遠
多想多看多做必成大事
勤做不傻做,懂得機變
做人做事,信用第一
多走動多聯手,做活生意
第十八章 做事先做人——亦方亦圓,剛柔並濟
一眼看透人心,直指人心底牌
說話要投其所好,往對方臉上貼金
學會愛你的敵人
亦方亦圓,剛柔皆施
第十九章 富貴險中求——險中有夷,危中有利
有意識地培養膽識,在細胞中注入激情
長短線投資結合,風物長宜放遠量
冒險但不冒無畏的風險
接受風險融資,壓力變效益
越在危險時,越要守信用
囤貨需沉住氣,淨值最大再拋出
第二十章 人脈義為先——情能制勝,義可添翼
主動親朋,化敵為友
雪中送炭,仗義相助
人脈即財脈——情義是關鍵
交人貴交心,交心得死士
不惜忍痛割愛,下放“人情債”
第二十一章 有為有不為——亦正亦邪,內外兼修
不以愛財為恥,但必懲無道取財之人
名與利,名為先
磨鍊定力,善馭時機
必要時也得“詐一詐”
做奇人,辦奇事為最高境界
第二十二章 開源占先機——不拘一格,因勢取利
有變有通,萬事不難
眼光看多遠,生意就能做多大
新由心生,巧由心生
思路決定出路
第二十三章 勝算謀後定——三思後行,張弛有道
辦事要有勝算,切忌盲目
以退為進,無為而有為
以柔克剛,鬥勇不如鬥智
未雨綢繆,思想行動都要防患
第二十四章 一諾值千金——真不二價,重在雙贏
不輕許承諾,一諾就要值千金
遵從內在規矩,突顯人格魅力
杜絕後患,人和為貴
突破“零和”規則,打造雙贏結果
真不二價,口碑就是最好的廣告
信譽是生命,經商要有德
文摘
第一章 行事滴水不漏——天下之事,貴在謹慎
“老成不怕多,凡事應三思。”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人與人的差異性體現在思想上、行為中,矛盾衝突的發生,都是客觀存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有一點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那就是以謹慎小心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差異,用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換事業的順利發展。
推美讓功巧避嫌
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
永遠不做別人的箭靶,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對於位高權貴者而言。權力是一把雙刃劍,露出鋒芒的同時,更要小心不割傷自己。
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他手握軍權,但因為明白權力的雙面性,所以採取了放權但不全放的辦法應對潛在的危機。因為軍權適度,從而能夠在不被清廷猜忌的前提下,更好地保全自己,更好地為國效力。
同治元年(1862年),曾氏家族處於鼎盛時期。曾國藩身居將相高位,弟弟曾國荃、曾國華也多有人馬,還多次拜受皇恩。面對如此浩蕩皇恩,曾國藩雖然有點喜出望外,但他十分清醒冷靜,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重用,關鍵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存在。如果沒有太平天國,自己很可能會一無所有。清廷絕對不願在消滅了太平軍之後,又有湘軍謀反。
所以鹹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攻陷武昌後,鹹豐皇帝對他的封賞一再延遲,正是考慮到這些。當時,捷報傳來,鹹豐皇帝很高興,立即下旨,封曾國藩為湖北巡撫,並且誇獎曾國藩,說他雖然是一介書生,卻能夠立下大功。但與此同時,鹹豐也意識到了曾國藩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所以賞是要賞的,可是實際權力卻不能再給。
曾國藩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了危機,心中不免有矛盾。因為要想做到精忠報國又要能夠功成身退,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古往今來能做到這點的人寥寥無幾。曾國藩的想法在他的日記中屢屢表露: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五日
日內因戶部奏摺似有意與此間為難,寸心抑鬱不自得。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權太重、利權太大。意欲解去兵權,引退數年,以息疑謗,故本日具折請病,以明不敢久握重柄之義。
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初七
是日,接奉廷寄,因十二月十八日秦兵之敗,霞仙革職。業經告病開缺之員,留辦軍務,致有此厄,宦途風波,真難測矣!然得回籍安處,脫然無累,猶為亂世居位者不幸中之幸。
在給李鴻章的信中,曾國藩也有類似的隱退表示,大意是說自己辛苦多年沒必要留戀什麼官職,若從此能遠離重要的職位就能保自身安危了。
曾國藩不是一個不知足的人,與權力野心相比,他更喜歡平安。也許這就是看盡繁華,歷經磨難之後的一種感悟。的確,知足是一種最大的滿足。沉浮宦海多年的曾國藩深知知足之道: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資,多段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固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木得求速賞,既得勿求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榮不知厭,志亢神愈昂,歲懊有時寒,日明有時晦,時來多善依,運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瘠。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依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塗,臭事生嗟氣?於世少所求,俯仰有餘快,侯命堪終古,臂不願乎外。語云: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瓤,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
他認為知足的人會覺得心中豁然,生活更加美好。相反,貪得無厭的人因為總是不停止欲求,不停地追逐和計較,所以會覺得連宇宙都十分的狹小。追名逐利不知道滿足的人,即使達成一個願望又會生出更多的願望,因為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整日為此傷神,精神也會越來越不濟,災禍就容易降臨了。
各種福分不可期求,各種禍害往往紛至沓來。一句話會招人怨尤,一舉足便會有障礙。舉首望世界,乾坤是多么大啊,得到榮譽的時候不要“樂極”,遇到患難也不要氣餒。你看十個人中,八九個都沒有依賴。比自己貧困的人有的是,但只要平安健康地生活還有什麼不能忍耐,又有什麼值得嘆息的呢?對世界少一分索取就多一分快樂。
俗話說:一個不能徹底破除名利思想的人,即使能輕視富貴榮華而甘願過清苦的生活,最後還是無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誘惑;一個受外力影響而不能在內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澤能廣被四海,甚至遺留給千秋萬世,其結果仍然是一種多餘的伎倆。
曾國藩把自己的感覺和心情告知家人,又以自己的學識、閱歷和權威規勸家人。他認為曾氏家族的榮耀背後隱藏著危機,所以應該將“功成身退”的想法灌輸給家人。
“功成身退”不是讓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於現狀,而是一種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安全位置上的明智之舉。“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後,見好就收。
老子的哲學中也包括了“功成身退”的思想。認為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人生難免會有舍有得。無論名利,在達到頂峰之後,都會走向其反面。
從1852年奉旨興辦團練開始,到1872年他死前的一兩年,曾國藩一直在過問其軍隊之事。雖然他的軍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為他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曾國藩卻出於保全自己的目的,下令解散了自己的軍隊。
當他在1858年再次出山時,變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別注意調整自己和清廷之間的關係,尤其注意迴避歷史上那些顧命大臣常遇到的功高震主的問題。曾國藩時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貴常蹈危”這一殘酷的歷史教訓,只有推美讓功,才能做到保身有道。
天京合圍之後,李鴻章、左宗棠先後攻下了蘇、杭,五萬大軍陳兵於天京城外,卻難以將天京攻下,來自於朝廷上下的各種議論紛起,這不能不引起曾國藩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與沈葆楨爭奪江西厘金的問題上,更引起他的警覺,他已十分清楚地意識到,朝廷有意偏袒沈葆楨而壓制自己,使自己處於極難的處境之中。在攻克天京前,曾國藩對於大功後他所面臨的政治危機,已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當攻破天京的訊息傳至安慶以後,他對於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進行預測並採取相應的處理辦法,那就是裁軍不辭官。
攻破天京後,曾國藩被皇帝封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他是事實上的湘軍領袖,凡是湘軍出身的將領,無論是執掌兵權抑或出任疆吏,都視他為精神上的領導者。而湘軍在裁遣之後,被裁者多至數萬,功名路斷,難免有很多人心懷不滿。曾國藩如果在此時請求解官回籍,皇帝當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卻容易因此被朝廷誤解產生猜忌。
所以,曾國藩自動解除兵柄,又留在兩江總督任上繼續為清政府效力,就等於給清政府吃了一顆定心丸。他在兩江總督任內奉旨“剿捻”而不以勞苦為辭,逢到軍事失利,立即趁機推薦李鴻章替代,亦無非仍是遠權勢而避嫌疑的做法,不過在表面上不太顯露痕跡而已。曾國藩一貫主張“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裁撤湘軍,是曾國藩謀事在先、“多策略,巧避嫌”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見,事不在功高,有退路就行。不管做什麼事情,投資還是創業,風險都不可避免,但卻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把風險降到最低。
揚人抑己,謙虛而行
言談舉止中總有不可一世的感覺,時時處處都顯出高人一等的氣派,久而久之,就會有意或者無意地養成一種傲氣。人生的衰敗也由此開始。
曾國藩為人謙虛謹慎,為官多年,無論是對上級還是對幕僚,都謙虛待人,沒有半點傲慢的樣子。正是這種謙虛謹慎的美德,使曾國藩在官場上左右逢源,應對自如,從而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曾國藩認為,傲氣太盛,說話太多,是歷代士大夫和近世官場招致災禍的兩個原因。
官宦之家,一是有權,二是有勢,有權有勢就少有顧忌,多有優越感。有了優越感,往往不大注意他人的感受,不把別人當回事。言談舉止中總有不可一世的感覺,時時處處都顯出高人一等的氣派,久而久之,就會有意或者無意地養成一種傲氣。人生的衰敗也由此開始。
曾國藩勸誡曾國荃身居高位,不可驕傲,但曾國荃總是置若罔聞。曾國藩在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中再次規勸道:“你對我的勸誡,總是不肯虛心接受,動輒辯論一番,這不可取。我們身居高位,萬眾矚目,不可不慎。大凡總督巡撫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自滿自足。君子過人之處,只在虛心而已。不但我的話你要細心尋思,而且外邊所有的逆耳之言,你也應該仔細回味思考。”曾國荃對於其兄的勸說不以為然,他認為天下是勢利者的天下,是恃強凌弱者的天下。自古就是如此。
曾國藩反駁了曾國荃的觀點,他認為特立獨行、不畏強權也有不妥之處。柔不是怯弱的意思,而是謙虛退讓。一個人求享受又求名利,處處都想贏得美滿,沒有一件事有謙虛退讓的意思,斷然不會有好的發展。
曾國藩為了使兒子不滋長驕傲的情緒,不至於蛻化墮落,主張家中不積錢,也不為兒子置辦田產,認為金錢和田產最容易滋生奢驕之氣。他所以持如此堅決態度,一則是因為他一貫有不以買田置屋留給後人的思想;二則曾國藩對清正廉明的官吏比較敬佩。正是如此良好的家教,使曾氏後人中出現了不少英才。
“滿招損,謙受益”,曾國藩處處自謙自抑,揚人抑己,虛懷若谷,終身自視不足。無論是治軍作戰還是文吏公事,他都以謙字為先,從不爭功搶勞,貪戀權勢,相反,敏感時期他還主動請求減權。
曾國藩一方面執著於實現自己的抱負,一方面又善於從“名利兩淡”上下功夫,講求謙讓退卻,所以能保身有道,安享晚年。可見,一個人若想每天都有進步,就要常保一顆謙虛之心。
小心行事,得意不忘形
時刻觀察著身邊的動靜,認真處理每一件事情,並且在做事之前,深思熟慮一番,才有以後的成就。
古人對“謹慎”二字看得很重,他們認為謹慎是成事的基礎,是保身的法寶。謹慎是一種成熟的表現,是任何一個有所成就或建樹的人,在奮鬥過程中都應該具備的思想。
因為,這樣的人有著長遠的目光,他們想得要比普通人更遠,看得比普通人更高。於是,他們的憂患意識會促使他們時刻觀察著身邊的動靜,認真處理每一件事情,並且在做事之前,總是深思熟慮。正是因為這些人在前行過程中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才有了以後的大成就。 曾國藩的謹慎也是從失敗中獲得的。如果不謹慎地分析失敗原因,那么打勝仗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就要忍受將士戰死疆場的痛苦,而且自己辛苦創建的湘軍就承擔不起救國大任,就不能實現自己成就功業的大志。因此,曾國藩必須謹慎。
戰場上需要謹慎作戰,官場上更需要謹慎為官。因為,官場上的戰爭是無形的、隱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是不公開的。
清、勤、忠等都是官場中必不可少的,“慎”同樣很重要。曾國藩本身就是一個謹慎的人。身在官場,畢竟不同於平日在家與周圍的人打交道那么簡單。初入官場,曾國藩並沒有體會到這一點,而是處處爭強,時時果敢,吃了不少虧。時間久了,曾國藩漸漸發現了官場的黑暗,善於總結的他變得更加謹慎起來,變得低調,變得更善於忍。
曾國藩對“慎”有深刻的理解,並且有專門的闡述。他說:“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賢者寒心,不肖者無忌憚。若犯此症,則百病叢生,不可救藥。”
因為鎮壓太平軍的赫赫戰功,曾國藩的權勢越來越大,然而他不以為榮,反為其憂。因為官位越高,接觸的高官越多,要想在其中遊刃有餘,談何容易?
鹹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鹹豐皇帝駕崩於熱河。不久,清廷內發生了政變。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相互勾結,將八位顧命大臣囚禁或處死。曾國藩心生恐懼,不知道自己是否會被牽連進去。肅順是顧命大臣之一,此人雖處在清廷腐敗環境中,但仍能夠潔身自好,洞察時事,是當時少有的開明之臣。他曾極力推薦曾國藩去營救左宗棠,曾國藩比較敬重他。另外,作為肅順的幕僚,王闓運、郭嵩燾等人與曾國藩的湘軍交往密切。慈禧要肅清肅順一黨,曾國藩多少會受到一些牽連。
曾國藩當時應該是很謹慎的,他料到了慈禧太后不會對他怎么樣。因為當時太平天國運動並沒有平定,湘軍仍然是保護大清江山的一道堅固屏障。湘軍在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勢力,如果曾國藩遭遇不測,各地的軍營必定混亂。
慈禧也是一個聰明人,她不想面對湘軍和太平軍的雙重威脅。與其排斥曾國藩,不如籠絡他,讓他繼續為大清效力。曾國藩因此得到加封,出任欽差大臣,還被封為兩江總督,統轄四省軍政。
曾國藩深知慈禧的打算,所以心中很是矛盾,多次寫信給家人發泄情緒。在一封信中,他向弟弟大發感慨,說往日手上一點點權勢都沒有,心裡著急,可是現在所擁有的權力太多,多得連自己都想不到,又覺得更為不安,反而不如以前舒坦。
幾個月後,曾國藩又被加授了協辦大學士。慈禧的厚待,曾國藩是能夠料到的,但是同時他也明白,自己的權位如日中天,漸漸高居眾人之上,日後要想平安無事,需要更加謹慎。 慈禧太后的野心在辛酉政變後變得更加明顯,她干預朝政,並且不滿足於與別人分治。為取得清廷的絕對控制權,她施展陰謀逼迫奕?下台,最終獨攬大權。曾國藩見此情景心驚,他分析局勢認為,奕?貴為鹹豐皇帝的親弟弟、同治皇帝的親叔叔,是血統純正的皇親貴族,竟不得善終,更何況自己一個外權大臣,自己的處境就好比站在了懸崖邊上。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前後,朝廷和湘軍之間的風波基本平息,曾國荃不再歸隱,於同治四年(1865年)再次踏入仕途,在湖北擔任巡撫一職。當時的湖北總督是官文,因是滿人,在官場上是春風得意。曾國荃對此人深為不滿,於是上奏,說官文是肅順的餘黨,應該一併剷除。結果卻被御史佛爾國反參,說曾國荃圖謀不軌,想誣陷官文,按照大清律法,應該將曾國荃議罪。後來,經過調查,官文的確與肅順等人有聯繫,清廷將其罷免。不過,曾國荃的做法無疑得罪了清政府中的權貴。如果曾國荃在日後出現疏漏之處,曾國藩肯定脫不了干係。為了讓曾國荃日後謹慎,曾國藩又寫信開導。他在信中強調,當朝為官,滿漢有別。這一點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要學會隱忍、學會適應。官場變幻莫測,稍不注意,便會有所閃失。得意的時候可能會一年升遷數次,而失勢的時候又會一落千丈。曾國藩以古人為鑑,以今人為鏡,將官場看得透徹而真切。
他曾說過:“久居高位,一有不慎,名聲即損,惟小心謹慎,時時若有愆尤在身,則自然無過矣。”
在曾國藩去世前的幾個月,他仍然不忘謹慎,給兄弟寫信時,再次告訴兄弟仕途險惡,望兄弟保重。他這樣寫道:“官途險,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風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實屬不易。如帥之和厚中正,以為可免於限難,不謂人言藉藉,莫測所由,遽至於此。”他這樣說,目的之一是想讓兄弟學會他的謹慎,不要毀了自己辛苦創下來的基業。
人生得失難料,要想易得不易失,談何容易?即使是天之驕子、運氣的寵兒,也要懂得“樂極生悲”的道理。創業難守業更難,只有時刻提醒自己,才能讓成功常伴身邊。
羽翼不豐,絕不妄動
“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毛羽未豐不可以高飛。”萬事沒有俱備的時候要禁得起考驗與誘惑,要明確自己的終極目標,不作中途的無謂犧牲。
“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毛羽未豐不可以高飛。”萬事沒有俱備的時候要禁得起考驗與誘惑,要明確自己的終極目標,不作中途的無謂犧牲。
曾國藩對此體會深刻,尤其是他與太平軍對峙期間。1853年太平軍勢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斷擴大著勢力範圍,連克數城後,如狂風般進攻湖北;次年春,黃州的清兵大營被士氣高昂的太平軍攻破。
清軍面對太平軍的進攻節節敗退,毫無戰果,鹹豐皇帝坐立不安。他不願大清的基業毀在自己手中,不想坐以待斃,但又苦於沒有良策,最終只有下旨讓曾國藩率領湘軍前去圍剿。
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安徽、湖北各地紛紛告急,曾國藩接到了出兵救援的詔令。
但曾國藩只是上奏解圍之法,依舊按兵不動。這惹怒了鹹豐皇帝。鹹豐皇帝大筆一揮,一紙朱批發給曾國藩:“朕知汝尚能激發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濟燃眉。”然而,鹹豐皇帝的激將法在曾國藩的身上沒有起到絲毫作用。
曾國藩不接旨出兵是因為他理性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太平軍與以往的農民軍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有著很強的戰鬥力,如果沒有一支實力頗為雄厚的軍隊,是很難與之對抗的。曾國藩的軍隊雖小有規模,但在戰鬥力和士氣方面仍無法與太平軍相比。他認為如果要戰勝太平軍,不但要加強軍隊訓練,更要考慮到“長江千里,戰船實為急務”。
曾國藩下定決心,在提高軍隊素質的同時,組建水軍和炮隊。在海上工事方面,曾國藩花了大量財力和物力,力求精益求精。造船的木頭質地要好,船要造得大而堅固,做工還得精細,洋炮雖價格不菲,但殺傷力強,質量好,炮隊必須要用洋炮來裝備。曾國藩明白,如果軍隊素質和裝備沒有達到要求,貿然出兵多半會一敗塗地,所以前期的準備顯得尤其重要。
但曾國藩從大局考慮的同時,心中也難免有些悲傷和內疚。因為自己的按兵不動只能眼看師友戰死沙場。
吳文鎔是曾國藩的老師,任湖廣總督,太平軍打到湖北後,湖北向清政府告急,曾國藩很快接到了出兵支援湖北的聖旨,不久恩師吳文鎔親自向他求救。
曾國藩忍住內心痛苦,回信告訴吳文鎔自己的難處,講明其中道理。身為湖廣總督的吳文鎔沒有以老師的資格去逼迫曾國藩前來支援,而是在信中告訴曾國藩,要他不要因師生情分而貿然出兵,自己的身家性命沒有國家大局重要,只有等到有把握的時候方可迎戰。他希望曾國藩能夠穩重,切忌焦躁。曾國藩聽了老師的話,按兵不動,結果吳文鎔戰死。
江忠源是曾國藩的摯友,他遇到危難時,曾國藩也未去營救。
就在江忠源升任安徽巡撫的這年年底,太平軍打到了安徽。江忠源殊死搏鬥,在廬州被圍,急切需要支援。然而,曾國藩遲遲不出兵,江忠源沒有盼到援軍,最終戰死疆場。
曾國藩的老師吳文鎔可以說是他的一根重要的政治支柱,如果吳文鎔健在,憑著二人的密切關係,曾國藩的仕途路無疑會平坦許多;江忠源則是一位有大將風度的領袖人物,如果他不戰死,作為書生的曾國藩就不用領兵打仗,只需好好經營部隊,訓練精兵,交給江忠源即可,憑著江忠源的才能,定能夠將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下去。
他們二人的死,對曾國藩來說,是很大的損失。站在自己情感的角度,他十萬個不願意失去師友;可站在大局的角度,自己去救援只會損兵折將還會陷朝廷於更大的危機之中。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生中的選擇,利害輕重都要細細掂量。生命固然重要,但與國家、集體的利益相比仍舊是小事。
謹慎行事,巧於用智
智慧的處事方法都是經過冷靜思考的,小心多一分,安全就久一點。越是困境越是混亂的時候,越要注意這一點。
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再有把握的事情,再簡單的過程都應該仔細地面對,不狂喜不深悲才能明白得失,頭腦清醒。
曾國藩為官一生,活躍在千變萬化的政治舞台上,伴君數十年得以自保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他的官運亨通,但從不以此自傲,還常常告誡家人為人要內斂,不可囂張。可是有些時候,他的親朋故友偶爾會有一些萬難之事求助於他,並且是一些實有的冤屈之事。不幫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但是一幫就難免落人口實,所謂的“眾口鑠金”不可不顧及。這就要發揮聰明才智了。
同治年間,衡陽挨近雙峰大界的地方,有一個忠厚而又倔強的老農。老人一生勤勞儉樸,自食其力,日子過得蠻好,不想有一年清明節去掃墓時,與別人發生了糾紛。一戶人家仗著自己有錢有勢,毫不講理地硬將一冢墳遷到他家的祖墳上來。老農哪能讓人家這樣欺負他,於是跑到衙門去告狀,但勢單力薄對有錢有勢,衙門當然偏袒後者。官司由衡陽縣打到了衡州府,沒個公道的。倔老頭急得直想上吊自殺。
經友人的提醒老頭才想起乾兒子在南京做官,興許能幫上忙。主意一定,老頭四處籌措去南京的盤纏,湊足錢後,背上包袱雨傘,就直奔南京。可是衙役不認識他,就是不讓他見總督。
正在這時,督署里傳訊來,總督大人要出門來。一會兒,一頂轎子出門了。老頭兒人老,眼可沒花,一眼就窺見轎中坐的正是曾國藩。老頭欣喜萬分,操著家鄉口音一聲大喊:“寬一!”坐在轎中的曾國藩猛然聽到有人叫自己的乳名,忙叫轎夫停轎,下轎後他又驚又喜地說道:“這不是乾爹?您老人家怎么到了這裡?”他趕快把乾爹迎到家中。
曾國藩夫婦熱情地招待遠道而來的乾爹,不住地問他家鄉的情況。老頭兒滿腹委屈,見了乾兒來不及品嘗美酒佳肴,來不及消受乾兒的孝心一片,趕忙就說明了來意。曾國藩溫和地接過乾爹的話頭:“暫莫談這個,您老人家難得到這兒來,先遊覽幾天再說吧。”接著曾國藩把一個同鄉衙役叫來,對乾爹說:“因有公務在身,這幾天不能陪乾爹玩,就請他陪同您去玩吧,玄武湖啦,秦淮河啦,夫子廟啦,南京的名勝及熱鬧地方都去看看。”老人家根本無心遊覽,玩了幾天,再也忍不住了。一天晚上,他對乾媳婦細說了來意,求她向寬一進言,給衡州府下個二指大的條子。歐陽夫人說:“不要擔心,除非他的官比你乾兒大。”老人家聽乾兒媳一說,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
過了幾天,曾國藩辦完一天公事後,夫人對他說起乾爹特意來金陵的事。夫人勸曾國藩:“你就給乾爹寫個條子到衡州吧。”曾國藩聽後大聲嘆氣:“這怎么行呀?我不是多次給澄弟寫信讓他們不要干預地方官的公事嗎?如今自己倒在幾千里外干預起來了,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乾爹是個本分的人,你總不能看老實人受欺,得主持公道呀!”曾國藩思慮片刻:“好!讓我再想想。”
第二天,正逢曾國藩接到奉諭升官職,南京城內達官顯貴都來慶賀。曾國藩把乾爹讓到上席,敬酒時,曾國藩向大家介紹,並極力推崇乾爹為人忠厚,一生勤勞,文武官員一聽,都起身致敬。曾國藩拿出一把摺扇,說:“乾爹執意要返家鄉,我準備送乾爹一個小禮物,列位看得起的話,也請在扇上留下寶墨,以作紀念。”文武官員聽總督大人一說,爭相留名,不到半個時辰,摺扇兩面都寫滿了,曾國藩高興地收好摺扇,用紅綾包好,雙手送給乾爹。
回到鄉里,老人手執摺扇去衙門,他大搖大擺走進公堂,知府想要將他治罪,一看摺扇氣焰矮了半截。據說老頭從衡州府衙門後堂退出來後,知府還熱情款待一番,他的官司當然也順利地了結了。
摺扇雖小,但從中看出了曾國藩處事的機智。這種事情如自己出面恐會招來閒言閒語,但謹慎行事,借人之力達成所願,實在高明。
曾國藩為官幾十年,深諳官場的險惡,即便是這種小事也要大費周章,謹慎處理,由此可見他做人處事的過人之處。智慧的處事方法都是經過冷靜的研究的,小心多一分,安全就久一點。越是困境越是混亂的時候,越要注意這一點。第二章處事如線——萬事以“活”為宗旨
人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編成的網。面對它的時候必須能屈能伸才能在空隙間自由穿梭。在面臨挫折和挑戰的時候,不要意氣用事,也無須不知所措,剛柔相濟、處事如線才能使事情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P1-P9
“老成不怕多,凡事應三思。”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人與人的差異性體現在思想上、行為中,矛盾衝突的發生,都是客觀存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有一點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那就是以謹慎小心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差異,用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換事業的順利發展。
推美讓功巧避嫌
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
永遠不做別人的箭靶,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對於位高權貴者而言。權力是一把雙刃劍,露出鋒芒的同時,更要小心不割傷自己。
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他手握軍權,但因為明白權力的雙面性,所以採取了放權但不全放的辦法應對潛在的危機。因為軍權適度,從而能夠在不被清廷猜忌的前提下,更好地保全自己,更好地為國效力。
同治元年(1862年),曾氏家族處於鼎盛時期。曾國藩身居將相高位,弟弟曾國荃、曾國華也多有人馬,還多次拜受皇恩。面對如此浩蕩皇恩,曾國藩雖然有點喜出望外,但他十分清醒冷靜,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重用,關鍵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存在。如果沒有太平天國,自己很可能會一無所有。清廷絕對不願在消滅了太平軍之後,又有湘軍謀反。
所以鹹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攻陷武昌後,鹹豐皇帝對他的封賞一再延遲,正是考慮到這些。當時,捷報傳來,鹹豐皇帝很高興,立即下旨,封曾國藩為湖北巡撫,並且誇獎曾國藩,說他雖然是一介書生,卻能夠立下大功。但與此同時,鹹豐也意識到了曾國藩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所以賞是要賞的,可是實際權力卻不能再給。
曾國藩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了危機,心中不免有矛盾。因為要想做到精忠報國又要能夠功成身退,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古往今來能做到這點的人寥寥無幾。曾國藩的想法在他的日記中屢屢表露: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五日
日內因戶部奏摺似有意與此間為難,寸心抑鬱不自得。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權太重、利權太大。意欲解去兵權,引退數年,以息疑謗,故本日具折請病,以明不敢久握重柄之義。
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初七
是日,接奉廷寄,因十二月十八日秦兵之敗,霞仙革職。業經告病開缺之員,留辦軍務,致有此厄,宦途風波,真難測矣!然得回籍安處,脫然無累,猶為亂世居位者不幸中之幸。
在給李鴻章的信中,曾國藩也有類似的隱退表示,大意是說自己辛苦多年沒必要留戀什麼官職,若從此能遠離重要的職位就能保自身安危了。
曾國藩不是一個不知足的人,與權力野心相比,他更喜歡平安。也許這就是看盡繁華,歷經磨難之後的一種感悟。的確,知足是一種最大的滿足。沉浮宦海多年的曾國藩深知知足之道: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資,多段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固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木得求速賞,既得勿求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榮不知厭,志亢神愈昂,歲懊有時寒,日明有時晦,時來多善依,運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瘠。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依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塗,臭事生嗟氣?於世少所求,俯仰有餘快,侯命堪終古,臂不願乎外。語云: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瓤,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
他認為知足的人會覺得心中豁然,生活更加美好。相反,貪得無厭的人因為總是不停止欲求,不停地追逐和計較,所以會覺得連宇宙都十分的狹小。追名逐利不知道滿足的人,即使達成一個願望又會生出更多的願望,因為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整日為此傷神,精神也會越來越不濟,災禍就容易降臨了。
各種福分不可期求,各種禍害往往紛至沓來。一句話會招人怨尤,一舉足便會有障礙。舉首望世界,乾坤是多么大啊,得到榮譽的時候不要“樂極”,遇到患難也不要氣餒。你看十個人中,八九個都沒有依賴。比自己貧困的人有的是,但只要平安健康地生活還有什麼不能忍耐,又有什麼值得嘆息的呢?對世界少一分索取就多一分快樂。
俗話說:一個不能徹底破除名利思想的人,即使能輕視富貴榮華而甘願過清苦的生活,最後還是無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誘惑;一個受外力影響而不能在內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澤能廣被四海,甚至遺留給千秋萬世,其結果仍然是一種多餘的伎倆。
曾國藩把自己的感覺和心情告知家人,又以自己的學識、閱歷和權威規勸家人。他認為曾氏家族的榮耀背後隱藏著危機,所以應該將“功成身退”的想法灌輸給家人。
“功成身退”不是讓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於現狀,而是一種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安全位置上的明智之舉。“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後,見好就收。
老子的哲學中也包括了“功成身退”的思想。認為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人生難免會有舍有得。無論名利,在達到頂峰之後,都會走向其反面。
從1852年奉旨興辦團練開始,到1872年他死前的一兩年,曾國藩一直在過問其軍隊之事。雖然他的軍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為他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曾國藩卻出於保全自己的目的,下令解散了自己的軍隊。
當他在1858年再次出山時,變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別注意調整自己和清廷之間的關係,尤其注意迴避歷史上那些顧命大臣常遇到的功高震主的問題。曾國藩時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貴常蹈危”這一殘酷的歷史教訓,只有推美讓功,才能做到保身有道。
天京合圍之後,李鴻章、左宗棠先後攻下了蘇、杭,五萬大軍陳兵於天京城外,卻難以將天京攻下,來自於朝廷上下的各種議論紛起,這不能不引起曾國藩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與沈葆楨爭奪江西厘金的問題上,更引起他的警覺,他已十分清楚地意識到,朝廷有意偏袒沈葆楨而壓制自己,使自己處於極難的處境之中。在攻克天京前,曾國藩對於大功後他所面臨的政治危機,已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當攻破天京的訊息傳至安慶以後,他對於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進行預測並採取相應的處理辦法,那就是裁軍不辭官。
攻破天京後,曾國藩被皇帝封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他是事實上的湘軍領袖,凡是湘軍出身的將領,無論是執掌兵權抑或出任疆吏,都視他為精神上的領導者。而湘軍在裁遣之後,被裁者多至數萬,功名路斷,難免有很多人心懷不滿。曾國藩如果在此時請求解官回籍,皇帝當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卻容易因此被朝廷誤解產生猜忌。
所以,曾國藩自動解除兵柄,又留在兩江總督任上繼續為清政府效力,就等於給清政府吃了一顆定心丸。他在兩江總督任內奉旨“剿捻”而不以勞苦為辭,逢到軍事失利,立即趁機推薦李鴻章替代,亦無非仍是遠權勢而避嫌疑的做法,不過在表面上不太顯露痕跡而已。曾國藩一貫主張“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裁撤湘軍,是曾國藩謀事在先、“多策略,巧避嫌”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見,事不在功高,有退路就行。不管做什麼事情,投資還是創業,風險都不可避免,但卻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把風險降到最低。
揚人抑己,謙虛而行
言談舉止中總有不可一世的感覺,時時處處都顯出高人一等的氣派,久而久之,就會有意或者無意地養成一種傲氣。人生的衰敗也由此開始。
曾國藩為人謙虛謹慎,為官多年,無論是對上級還是對幕僚,都謙虛待人,沒有半點傲慢的樣子。正是這種謙虛謹慎的美德,使曾國藩在官場上左右逢源,應對自如,從而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曾國藩認為,傲氣太盛,說話太多,是歷代士大夫和近世官場招致災禍的兩個原因。
官宦之家,一是有權,二是有勢,有權有勢就少有顧忌,多有優越感。有了優越感,往往不大注意他人的感受,不把別人當回事。言談舉止中總有不可一世的感覺,時時處處都顯出高人一等的氣派,久而久之,就會有意或者無意地養成一種傲氣。人生的衰敗也由此開始。
曾國藩勸誡曾國荃身居高位,不可驕傲,但曾國荃總是置若罔聞。曾國藩在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中再次規勸道:“你對我的勸誡,總是不肯虛心接受,動輒辯論一番,這不可取。我們身居高位,萬眾矚目,不可不慎。大凡總督巡撫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自滿自足。君子過人之處,只在虛心而已。不但我的話你要細心尋思,而且外邊所有的逆耳之言,你也應該仔細回味思考。”曾國荃對於其兄的勸說不以為然,他認為天下是勢利者的天下,是恃強凌弱者的天下。自古就是如此。
曾國藩反駁了曾國荃的觀點,他認為特立獨行、不畏強權也有不妥之處。柔不是怯弱的意思,而是謙虛退讓。一個人求享受又求名利,處處都想贏得美滿,沒有一件事有謙虛退讓的意思,斷然不會有好的發展。
曾國藩為了使兒子不滋長驕傲的情緒,不至於蛻化墮落,主張家中不積錢,也不為兒子置辦田產,認為金錢和田產最容易滋生奢驕之氣。他所以持如此堅決態度,一則是因為他一貫有不以買田置屋留給後人的思想;二則曾國藩對清正廉明的官吏比較敬佩。正是如此良好的家教,使曾氏後人中出現了不少英才。
“滿招損,謙受益”,曾國藩處處自謙自抑,揚人抑己,虛懷若谷,終身自視不足。無論是治軍作戰還是文吏公事,他都以謙字為先,從不爭功搶勞,貪戀權勢,相反,敏感時期他還主動請求減權。
曾國藩一方面執著於實現自己的抱負,一方面又善於從“名利兩淡”上下功夫,講求謙讓退卻,所以能保身有道,安享晚年。可見,一個人若想每天都有進步,就要常保一顆謙虛之心。
小心行事,得意不忘形
時刻觀察著身邊的動靜,認真處理每一件事情,並且在做事之前,深思熟慮一番,才有以後的成就。
古人對“謹慎”二字看得很重,他們認為謹慎是成事的基礎,是保身的法寶。謹慎是一種成熟的表現,是任何一個有所成就或建樹的人,在奮鬥過程中都應該具備的思想。
因為,這樣的人有著長遠的目光,他們想得要比普通人更遠,看得比普通人更高。於是,他們的憂患意識會促使他們時刻觀察著身邊的動靜,認真處理每一件事情,並且在做事之前,總是深思熟慮。正是因為這些人在前行過程中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才有了以後的大成就。 曾國藩的謹慎也是從失敗中獲得的。如果不謹慎地分析失敗原因,那么打勝仗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就要忍受將士戰死疆場的痛苦,而且自己辛苦創建的湘軍就承擔不起救國大任,就不能實現自己成就功業的大志。因此,曾國藩必須謹慎。
戰場上需要謹慎作戰,官場上更需要謹慎為官。因為,官場上的戰爭是無形的、隱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是不公開的。
清、勤、忠等都是官場中必不可少的,“慎”同樣很重要。曾國藩本身就是一個謹慎的人。身在官場,畢竟不同於平日在家與周圍的人打交道那么簡單。初入官場,曾國藩並沒有體會到這一點,而是處處爭強,時時果敢,吃了不少虧。時間久了,曾國藩漸漸發現了官場的黑暗,善於總結的他變得更加謹慎起來,變得低調,變得更善於忍。
曾國藩對“慎”有深刻的理解,並且有專門的闡述。他說:“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賢者寒心,不肖者無忌憚。若犯此症,則百病叢生,不可救藥。”
因為鎮壓太平軍的赫赫戰功,曾國藩的權勢越來越大,然而他不以為榮,反為其憂。因為官位越高,接觸的高官越多,要想在其中遊刃有餘,談何容易?
鹹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鹹豐皇帝駕崩於熱河。不久,清廷內發生了政變。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相互勾結,將八位顧命大臣囚禁或處死。曾國藩心生恐懼,不知道自己是否會被牽連進去。肅順是顧命大臣之一,此人雖處在清廷腐敗環境中,但仍能夠潔身自好,洞察時事,是當時少有的開明之臣。他曾極力推薦曾國藩去營救左宗棠,曾國藩比較敬重他。另外,作為肅順的幕僚,王闓運、郭嵩燾等人與曾國藩的湘軍交往密切。慈禧要肅清肅順一黨,曾國藩多少會受到一些牽連。
曾國藩當時應該是很謹慎的,他料到了慈禧太后不會對他怎么樣。因為當時太平天國運動並沒有平定,湘軍仍然是保護大清江山的一道堅固屏障。湘軍在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勢力,如果曾國藩遭遇不測,各地的軍營必定混亂。
慈禧也是一個聰明人,她不想面對湘軍和太平軍的雙重威脅。與其排斥曾國藩,不如籠絡他,讓他繼續為大清效力。曾國藩因此得到加封,出任欽差大臣,還被封為兩江總督,統轄四省軍政。
曾國藩深知慈禧的打算,所以心中很是矛盾,多次寫信給家人發泄情緒。在一封信中,他向弟弟大發感慨,說往日手上一點點權勢都沒有,心裡著急,可是現在所擁有的權力太多,多得連自己都想不到,又覺得更為不安,反而不如以前舒坦。
幾個月後,曾國藩又被加授了協辦大學士。慈禧的厚待,曾國藩是能夠料到的,但是同時他也明白,自己的權位如日中天,漸漸高居眾人之上,日後要想平安無事,需要更加謹慎。 慈禧太后的野心在辛酉政變後變得更加明顯,她干預朝政,並且不滿足於與別人分治。為取得清廷的絕對控制權,她施展陰謀逼迫奕?下台,最終獨攬大權。曾國藩見此情景心驚,他分析局勢認為,奕?貴為鹹豐皇帝的親弟弟、同治皇帝的親叔叔,是血統純正的皇親貴族,竟不得善終,更何況自己一個外權大臣,自己的處境就好比站在了懸崖邊上。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前後,朝廷和湘軍之間的風波基本平息,曾國荃不再歸隱,於同治四年(1865年)再次踏入仕途,在湖北擔任巡撫一職。當時的湖北總督是官文,因是滿人,在官場上是春風得意。曾國荃對此人深為不滿,於是上奏,說官文是肅順的餘黨,應該一併剷除。結果卻被御史佛爾國反參,說曾國荃圖謀不軌,想誣陷官文,按照大清律法,應該將曾國荃議罪。後來,經過調查,官文的確與肅順等人有聯繫,清廷將其罷免。不過,曾國荃的做法無疑得罪了清政府中的權貴。如果曾國荃在日後出現疏漏之處,曾國藩肯定脫不了干係。為了讓曾國荃日後謹慎,曾國藩又寫信開導。他在信中強調,當朝為官,滿漢有別。這一點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要學會隱忍、學會適應。官場變幻莫測,稍不注意,便會有所閃失。得意的時候可能會一年升遷數次,而失勢的時候又會一落千丈。曾國藩以古人為鑑,以今人為鏡,將官場看得透徹而真切。
他曾說過:“久居高位,一有不慎,名聲即損,惟小心謹慎,時時若有愆尤在身,則自然無過矣。”
在曾國藩去世前的幾個月,他仍然不忘謹慎,給兄弟寫信時,再次告訴兄弟仕途險惡,望兄弟保重。他這樣寫道:“官途險,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風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實屬不易。如帥之和厚中正,以為可免於限難,不謂人言藉藉,莫測所由,遽至於此。”他這樣說,目的之一是想讓兄弟學會他的謹慎,不要毀了自己辛苦創下來的基業。
人生得失難料,要想易得不易失,談何容易?即使是天之驕子、運氣的寵兒,也要懂得“樂極生悲”的道理。創業難守業更難,只有時刻提醒自己,才能讓成功常伴身邊。
羽翼不豐,絕不妄動
“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毛羽未豐不可以高飛。”萬事沒有俱備的時候要禁得起考驗與誘惑,要明確自己的終極目標,不作中途的無謂犧牲。
“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毛羽未豐不可以高飛。”萬事沒有俱備的時候要禁得起考驗與誘惑,要明確自己的終極目標,不作中途的無謂犧牲。
曾國藩對此體會深刻,尤其是他與太平軍對峙期間。1853年太平軍勢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斷擴大著勢力範圍,連克數城後,如狂風般進攻湖北;次年春,黃州的清兵大營被士氣高昂的太平軍攻破。
清軍面對太平軍的進攻節節敗退,毫無戰果,鹹豐皇帝坐立不安。他不願大清的基業毀在自己手中,不想坐以待斃,但又苦於沒有良策,最終只有下旨讓曾國藩率領湘軍前去圍剿。
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安徽、湖北各地紛紛告急,曾國藩接到了出兵救援的詔令。
但曾國藩只是上奏解圍之法,依舊按兵不動。這惹怒了鹹豐皇帝。鹹豐皇帝大筆一揮,一紙朱批發給曾國藩:“朕知汝尚能激發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濟燃眉。”然而,鹹豐皇帝的激將法在曾國藩的身上沒有起到絲毫作用。
曾國藩不接旨出兵是因為他理性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太平軍與以往的農民軍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有著很強的戰鬥力,如果沒有一支實力頗為雄厚的軍隊,是很難與之對抗的。曾國藩的軍隊雖小有規模,但在戰鬥力和士氣方面仍無法與太平軍相比。他認為如果要戰勝太平軍,不但要加強軍隊訓練,更要考慮到“長江千里,戰船實為急務”。
曾國藩下定決心,在提高軍隊素質的同時,組建水軍和炮隊。在海上工事方面,曾國藩花了大量財力和物力,力求精益求精。造船的木頭質地要好,船要造得大而堅固,做工還得精細,洋炮雖價格不菲,但殺傷力強,質量好,炮隊必須要用洋炮來裝備。曾國藩明白,如果軍隊素質和裝備沒有達到要求,貿然出兵多半會一敗塗地,所以前期的準備顯得尤其重要。
但曾國藩從大局考慮的同時,心中也難免有些悲傷和內疚。因為自己的按兵不動只能眼看師友戰死沙場。
吳文鎔是曾國藩的老師,任湖廣總督,太平軍打到湖北後,湖北向清政府告急,曾國藩很快接到了出兵支援湖北的聖旨,不久恩師吳文鎔親自向他求救。
曾國藩忍住內心痛苦,回信告訴吳文鎔自己的難處,講明其中道理。身為湖廣總督的吳文鎔沒有以老師的資格去逼迫曾國藩前來支援,而是在信中告訴曾國藩,要他不要因師生情分而貿然出兵,自己的身家性命沒有國家大局重要,只有等到有把握的時候方可迎戰。他希望曾國藩能夠穩重,切忌焦躁。曾國藩聽了老師的話,按兵不動,結果吳文鎔戰死。
江忠源是曾國藩的摯友,他遇到危難時,曾國藩也未去營救。
就在江忠源升任安徽巡撫的這年年底,太平軍打到了安徽。江忠源殊死搏鬥,在廬州被圍,急切需要支援。然而,曾國藩遲遲不出兵,江忠源沒有盼到援軍,最終戰死疆場。
曾國藩的老師吳文鎔可以說是他的一根重要的政治支柱,如果吳文鎔健在,憑著二人的密切關係,曾國藩的仕途路無疑會平坦許多;江忠源則是一位有大將風度的領袖人物,如果他不戰死,作為書生的曾國藩就不用領兵打仗,只需好好經營部隊,訓練精兵,交給江忠源即可,憑著江忠源的才能,定能夠將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下去。
他們二人的死,對曾國藩來說,是很大的損失。站在自己情感的角度,他十萬個不願意失去師友;可站在大局的角度,自己去救援只會損兵折將還會陷朝廷於更大的危機之中。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生中的選擇,利害輕重都要細細掂量。生命固然重要,但與國家、集體的利益相比仍舊是小事。
謹慎行事,巧於用智
智慧的處事方法都是經過冷靜思考的,小心多一分,安全就久一點。越是困境越是混亂的時候,越要注意這一點。
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再有把握的事情,再簡單的過程都應該仔細地面對,不狂喜不深悲才能明白得失,頭腦清醒。
曾國藩為官一生,活躍在千變萬化的政治舞台上,伴君數十年得以自保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他的官運亨通,但從不以此自傲,還常常告誡家人為人要內斂,不可囂張。可是有些時候,他的親朋故友偶爾會有一些萬難之事求助於他,並且是一些實有的冤屈之事。不幫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但是一幫就難免落人口實,所謂的“眾口鑠金”不可不顧及。這就要發揮聰明才智了。
同治年間,衡陽挨近雙峰大界的地方,有一個忠厚而又倔強的老農。老人一生勤勞儉樸,自食其力,日子過得蠻好,不想有一年清明節去掃墓時,與別人發生了糾紛。一戶人家仗著自己有錢有勢,毫不講理地硬將一冢墳遷到他家的祖墳上來。老農哪能讓人家這樣欺負他,於是跑到衙門去告狀,但勢單力薄對有錢有勢,衙門當然偏袒後者。官司由衡陽縣打到了衡州府,沒個公道的。倔老頭急得直想上吊自殺。
經友人的提醒老頭才想起乾兒子在南京做官,興許能幫上忙。主意一定,老頭四處籌措去南京的盤纏,湊足錢後,背上包袱雨傘,就直奔南京。可是衙役不認識他,就是不讓他見總督。
正在這時,督署里傳訊來,總督大人要出門來。一會兒,一頂轎子出門了。老頭兒人老,眼可沒花,一眼就窺見轎中坐的正是曾國藩。老頭欣喜萬分,操著家鄉口音一聲大喊:“寬一!”坐在轎中的曾國藩猛然聽到有人叫自己的乳名,忙叫轎夫停轎,下轎後他又驚又喜地說道:“這不是乾爹?您老人家怎么到了這裡?”他趕快把乾爹迎到家中。
曾國藩夫婦熱情地招待遠道而來的乾爹,不住地問他家鄉的情況。老頭兒滿腹委屈,見了乾兒來不及品嘗美酒佳肴,來不及消受乾兒的孝心一片,趕忙就說明了來意。曾國藩溫和地接過乾爹的話頭:“暫莫談這個,您老人家難得到這兒來,先遊覽幾天再說吧。”接著曾國藩把一個同鄉衙役叫來,對乾爹說:“因有公務在身,這幾天不能陪乾爹玩,就請他陪同您去玩吧,玄武湖啦,秦淮河啦,夫子廟啦,南京的名勝及熱鬧地方都去看看。”老人家根本無心遊覽,玩了幾天,再也忍不住了。一天晚上,他對乾媳婦細說了來意,求她向寬一進言,給衡州府下個二指大的條子。歐陽夫人說:“不要擔心,除非他的官比你乾兒大。”老人家聽乾兒媳一說,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
過了幾天,曾國藩辦完一天公事後,夫人對他說起乾爹特意來金陵的事。夫人勸曾國藩:“你就給乾爹寫個條子到衡州吧。”曾國藩聽後大聲嘆氣:“這怎么行呀?我不是多次給澄弟寫信讓他們不要干預地方官的公事嗎?如今自己倒在幾千里外干預起來了,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乾爹是個本分的人,你總不能看老實人受欺,得主持公道呀!”曾國藩思慮片刻:“好!讓我再想想。”
第二天,正逢曾國藩接到奉諭升官職,南京城內達官顯貴都來慶賀。曾國藩把乾爹讓到上席,敬酒時,曾國藩向大家介紹,並極力推崇乾爹為人忠厚,一生勤勞,文武官員一聽,都起身致敬。曾國藩拿出一把摺扇,說:“乾爹執意要返家鄉,我準備送乾爹一個小禮物,列位看得起的話,也請在扇上留下寶墨,以作紀念。”文武官員聽總督大人一說,爭相留名,不到半個時辰,摺扇兩面都寫滿了,曾國藩高興地收好摺扇,用紅綾包好,雙手送給乾爹。
回到鄉里,老人手執摺扇去衙門,他大搖大擺走進公堂,知府想要將他治罪,一看摺扇氣焰矮了半截。據說老頭從衡州府衙門後堂退出來後,知府還熱情款待一番,他的官司當然也順利地了結了。
摺扇雖小,但從中看出了曾國藩處事的機智。這種事情如自己出面恐會招來閒言閒語,但謹慎行事,借人之力達成所願,實在高明。
曾國藩為官幾十年,深諳官場的險惡,即便是這種小事也要大費周章,謹慎處理,由此可見他做人處事的過人之處。智慧的處事方法都是經過冷靜的研究的,小心多一分,安全就久一點。越是困境越是混亂的時候,越要注意這一點。第二章處事如線——萬事以“活”為宗旨
人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編成的網。面對它的時候必須能屈能伸才能在空隙間自由穿梭。在面臨挫折和挑戰的時候,不要意氣用事,也無須不知所措,剛柔相濟、處事如線才能使事情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P1-P9
序言
曾國藩,一個湖南鄉間的窮秀才,憑藉真才實學,躋身於近代史的名人之列;而胡雪岩從一個貧寒的錢莊夥計,最終成為聲名顯赫的“紅頂商人”。這些成功主要歸因於他們所掌握的為人處世技巧,這些技巧是他們歷經官場、商場磨難後的智慧結晶,是他們對人生成敗得失的深切體悟。這些技巧對於今天那些企求建功立業的人來說,是值得參考和借鑑的。
在做人方面,曾國藩有自己獨到而精闢的見解。
謹慎。曾國藩認為世事變幻莫測,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使事業陷入困境,只有謹慎之人才能防微杜漸。化險為夷。而要做到謹慎,必須有耐性,戒驕躁。時刻如履薄冰。
磨礪。曾國藩認為,人只有通過不斷的磨礪,才能提升和完善自身,才能培養堅定的意志。這就要做到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培養浩然乏氣。
融通。曾國藩認為:處世必須剛柔相濟,以圓融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融通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它要求我們審時度勢,把握好事物的尺度,凡事留有餘地.隨機應變。
借勢。曾國藩認為,人善於藉助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業。人際關係的融洽程度,人脈資源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個人事業的成敗。因此,做人要學會借梯登高。
用人。曾國藩手下人才輩出。這為他成就豐功偉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在選拔和任用人才方面有獨到的見解,這對今天的管理仍具借鑑意義。
取捨。曾國藩認為,人生是一個不斷取捨的過程,若該進不進,當退不收,則會遭致失敗。他掌握了取捨的智慧,進退適時,從而成就了光輝燦爛的人生。
關於處世之道。胡雪岩深諳其中的奧妙。
圓世。胡雪岩認為:為人處世必須以“圓世”為圭臬。他的圓世態度,在通,在活,還在融。通是權和變,活是趨向,融是狀態,終極目標是圓滿無憾。
交友。胡雪岩重義輕利,喜歡廣結善緣,這使得他的商路格外順暢。他先是結交王有齡起家,後來又在左宗棠的蔭庇下,結交漕幫成了小爺叔,得到了漕運的便利。
用勢。關於用勢,胡雪岩有精闢的闡釋:順勢是眼光,取勢是目的,做勢就是行動。許多很棘手的事情,胡雪岩都順利地辦成了,這歸功於他的用勢之道。
謀劃。胡雪岩認為:無論是處世還是經商,都必須要有謀劃。因此,他對時事的了解和把握總能先人一步,從而占據得天獨厚之勢,從容應對各種事件。
掌控。胡雪岩認為:必須學會掌控人才,唯此才能使其為我所用。精於掌控之招使他身邊人才濟濟,並為他成就商業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泰然。胡雪岩認為:無論何時,人都要沉得住氣,達到泰然處之的境界。對己泰然就是充滿自信;對事泰然就是勇於決斷,對於事情的結果能拿得起,放得下。
儘管曾國藩、胡雪岩所處的時代早已遠去,但是他們為人處世的技巧在今天依舊適用,這些技巧對正在茫然中摸索的後人來說是指路明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我們盡情地汲取兩位成功人士的智慧結晶,它將對我們的人生之路大有助益。
在做人方面,曾國藩有自己獨到而精闢的見解。
謹慎。曾國藩認為世事變幻莫測,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使事業陷入困境,只有謹慎之人才能防微杜漸。化險為夷。而要做到謹慎,必須有耐性,戒驕躁。時刻如履薄冰。
磨礪。曾國藩認為,人只有通過不斷的磨礪,才能提升和完善自身,才能培養堅定的意志。這就要做到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培養浩然乏氣。
融通。曾國藩認為:處世必須剛柔相濟,以圓融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融通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它要求我們審時度勢,把握好事物的尺度,凡事留有餘地.隨機應變。
借勢。曾國藩認為,人善於藉助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業。人際關係的融洽程度,人脈資源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個人事業的成敗。因此,做人要學會借梯登高。
用人。曾國藩手下人才輩出。這為他成就豐功偉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在選拔和任用人才方面有獨到的見解,這對今天的管理仍具借鑑意義。
取捨。曾國藩認為,人生是一個不斷取捨的過程,若該進不進,當退不收,則會遭致失敗。他掌握了取捨的智慧,進退適時,從而成就了光輝燦爛的人生。
關於處世之道。胡雪岩深諳其中的奧妙。
圓世。胡雪岩認為:為人處世必須以“圓世”為圭臬。他的圓世態度,在通,在活,還在融。通是權和變,活是趨向,融是狀態,終極目標是圓滿無憾。
交友。胡雪岩重義輕利,喜歡廣結善緣,這使得他的商路格外順暢。他先是結交王有齡起家,後來又在左宗棠的蔭庇下,結交漕幫成了小爺叔,得到了漕運的便利。
用勢。關於用勢,胡雪岩有精闢的闡釋:順勢是眼光,取勢是目的,做勢就是行動。許多很棘手的事情,胡雪岩都順利地辦成了,這歸功於他的用勢之道。
謀劃。胡雪岩認為:無論是處世還是經商,都必須要有謀劃。因此,他對時事的了解和把握總能先人一步,從而占據得天獨厚之勢,從容應對各種事件。
掌控。胡雪岩認為:必須學會掌控人才,唯此才能使其為我所用。精於掌控之招使他身邊人才濟濟,並為他成就商業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泰然。胡雪岩認為:無論何時,人都要沉得住氣,達到泰然處之的境界。對己泰然就是充滿自信;對事泰然就是勇於決斷,對於事情的結果能拿得起,放得下。
儘管曾國藩、胡雪岩所處的時代早已遠去,但是他們為人處世的技巧在今天依舊適用,這些技巧對正在茫然中摸索的後人來說是指路明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我們盡情地汲取兩位成功人士的智慧結晶,它將對我們的人生之路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