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敦煌石窟,指公元781—848年間吐蕃占領敦煌時代的石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吐蕃敦煌石窟
- 所屬年代:唐代
吐蕃敦煌石窟,指公元781—848年間吐蕃占領敦煌時代的石窟。
吐蕃敦煌石窟,指公元781—848年間吐蕃占領敦煌時代的石窟。據統計有洞窟46個,多為9世紀所鑿。石窟外形大多為覆斗窟形,帳形龕,長方形窟門。在壁畫中突出吐蕃贊普及其臣工、侍從等人物,如158窟的諸國王子《舉哀圖》、15...
吐蕃贊普聽法圖,敦煌吐蕃壁畫名。又稱吐蕃贊普禮佛圖。在敦煌159號石窟內,位於東壁南側。為彩色壁畫,畫於781—848年吐蕃占領敦煌之際。此圖是《維摩詰變》大型壁畫中的一部分,在維摩詰左側帳下,畫有以吐蕃贊普領先的聽法諸國王子...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是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沙武田。內容簡介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特殊意義。在全書的編排上,作者沙武田將其分為上、中、...
敦煌石窟密洞中,所藏遺書以佛教典籍最多,還有天文、曆法、歷史、地理、方誌、圖經、醫書、民俗、名籍、帳冊、詩文、辭曲、方言、遊記、雜寫、習書,成為多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據和補充參證,其主要部分又是傳統文獻中不可...
《敦煌石窟中的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共分為五編,分別論述了敦煌石窟中的鮮卑、吐蕃、回鶻、党項、蒙古等五個少數民族的服飾。每一編中運用大量敦煌石窟中的形象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對該民族帝王、王妃、官吏、...
敦煌石窟的營造達到了極盛,敦煌文化進一步凝聚了來自中原的漢文化,以及來自印度、西亞、中亞的文化。天寶十四年(755)發生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而衰,吐蕃乘機攻占隴右、河西。建中二年(781)吐蕃占領沙州,推行吐善行政、經濟制度和...
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敦煌以其原有深厚的漢文化基礎,融入西域傳入的佛教和佛教藝術,造就了輝煌的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石窟藝術乃指由建築、雕塑及壁畫三者緊密結合而成的綜合藝術。莫高窟...
《榆林窟第25窟》是201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沙武田。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近年來學術熱點話題即敦煌石窟“原創性”洞窟個案專題研究的一次嘗試,選擇敦煌石窟藝術代表洞窟榆林窟第25窟為研究對象。第25窟是吐蕃統治時期的代表窟,...
吐蕃與南亞、中亞各國關係史述略 徵引與參考文獻 藏、漢譯名對照 作者主要論著 後記 再版後記 叢書信息 歐亞備要 (共7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文集》,《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史地叢考》,《唐宋元間西北史地叢稿》,《...
――第156窟對敦煌歷史的銜接與吐蕃之後唐文化的集中展示 一、引言 二、敦煌區域歷史文化的特性 三、第156窟與敦煌區域歷史 四、新時代背景下對唐文化的獨特詮釋 五、第156窟個案研究的意義 結語 附文:敦煌石窟與形象史學 參考文獻 ...
清光緒年間,道士王圓錄偶爾發現了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的遺書。敦煌遺書中的通經,稱為敦煌道經。簡介 敦煌道經是指敦煌遺書中的道經,是100年以前才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東南,是中國著名的石窟。在...
張、曹二氏歸義軍政權時代的各種遺書,可了解敦煌地方史,敦煌石窟的鑿建與發展,敦煌同鄰近各民族的關係,以及敦煌和河西諸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種地誌、官私譜書也是稀世之珍。文學作品中,既有中原文人傳世佳作的抄本...
四、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石窟藝術的特點 第八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對石窟建築的影響 一、莫高窟“塔、窟垂直組合”的石窟建築新形式 二、吐蕃時期對塔式建築的再次突出 三、密教寶樓閣對敦煌石窟建築的影響 四、桑耶寺:“三樣式”...
《舉哀圖》,敦煌壁畫名。壁畫簡介 《舉哀圖》,在敦煌158號石窟內。畫於781—848年吐蕃占領敦煌之際。壁畫內容 該圖是描繪我國諸王(包括西域諸國王)為釋迦牟尼涅槃而舉哀的畫圖,畫面突出了吐蕃贊普的形象,正反映了當時吐蕃統治敦煌...
同義詞 敦煌石窟一般指莫高窟(甘肅省著名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後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