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灣濕地

后海灣濕地

后海灣濕地,即香港米埔是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西北后海灣畔與廣東深圳市交界處。濕地區內主要有魚蝦池塘和潮間帶灘涂等濕地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鳥類及其棲息地,總面積 1500hm2,現有14 種全球瀕危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后海灣濕地
  • 地理位置: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西北后海灣畔與廣東深圳市交界處
  • 占地面積:1500hm2
  • 景點級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簡述,濕地動植物,環境氣候,濕地歷史,

簡述

后海灣濕地
在繁華和喧囂的香港有一片難得的天然淨土,鬱鬱蔥蔥的紅樹林,連片的基圍,茂密的蘆葦叢,閒庭信步的各種水鳥在上面嬉戲……香港米埔—后海灣濕地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西北后海灣畔,與廣東深圳市交界。東經 113o59" - 114o03",北緯 22o29" -22o31"。海拔 0m。總面積 1500hm2。濕地區內主要有魚 / 蝦池塘和潮間帶灘涂等濕地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鳥類及其棲息地。屬濱海濕地,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 2、3、5、6。香港特區政府 1973年宣布把米埔定為禁獵區,1976 年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並於 1984 年起將這片濕地交由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代為管理。1995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動植物

后海灣濕地
香港米埔—后海灣濕地是由天然淺水河口三角洲地帶、潮間帶灘涂、紅樹林、基圍和魚塘組成,其中包括380hm2極具生態價值的紅樹林和基圍以及470hm2魚塘。濕地區內有紅樹植物7種;哺乳類動物17種;鳥類360種;爬行類21種;兩棲類7種;魚類40種;昆蟲400種,其中蝴蝶5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90種;高等植物190種。300餘種鳥類中有 14 種屬全球瀕危物種,特別是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小青腳鷸3種為世界瀕危鳥類,在米埔濕地內棲息的數目超過全球總數的 1% 或以上,其中黑臉琵鷺占全球總數的 30%。米埔濕地是越冬水鳥和遷飛候鳥的重要中途站,每年冬季停留在這裡的水鳥約為55 000隻,全年水鳥數目逾10萬隻。

環境氣候

后海灣濕地
香港米埔—后海灣濕地位於元朗平原,底質主要以大理石為基岩。沉積物早於 3 億年前石炭紀堆積,氣候積壓為岩石,經侏羅紀強烈的地質壓力和氣溫轉變,變質為大理石。濕地的土壤由落馬州岩層沖積物和崩積物組成,分布於米埔、新田和上水區域。土壤的排水度低,因此含有較高的鹽度,不適宜耕作。冬季排乾水的魚塘經太陽曬乾後,塘底的土壤出現由裂縫分隔的大型六角形土壤塊,表面集結鹽晶。濕地積水區面積112km2,海灣水深不超過 6m,平均深度為 3m,高潮時 6m,沼澤地水最深處2m, 最大潮差2.8m。退朝時顯露出大片灘涂,海水積留時間一般為 15 天。后海灣屬珠江河口的一部分, 河口系統的鹽度0.25%-0.3%。濕地屬亞熱帶氣候,每年有一半的時間接近溫帶氣候。夏季熱、濕,冬季較乾燥、暖和。平均年降水量 1400mm,大多數降雨在 4 -9 月之間。平均最低氣溫13.2℃(1月)。平均最高氣溫31.6℃(7月)。

濕地歷史

從出土的石器和瓷器碎片看,人類早在 6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踏足米埔。然而,有關早年居民生活狀況的記錄資料有限。大約在 10 世紀,中國大陸的移民在米埔引入農業,開始圍墾小面積的濕地種植水稻,部分沼澤因而被圍墾作耕地。1940 年,米埔移民引入圍墾沿岸紅樹林成為潮汐蝦塘的方法,通稱“基圍” 。20世紀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米埔移民又引入商品蔬菜水果栽培技術,主要種植蔬菜水果和以深水魚塘養殖塘魚。同時,香港政府致力於發展更有效的漁產養殖技術,所以不少剩下的稻田和基圍被紛紛改建成魚塘。20 世紀70 年代中期開始,大批農田被改建成錦綉花園等大型住宅區,造成了濕地和相關價值的永久喪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