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魂相關地理標誌是農村,以"名魂相關"觀念為本,傳統中國姓名文化中,派生出許多習俗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名魂相關
- 地理標誌:農村
舊時的中國農村,常有一種讓現代人感受起來要毛骨聳然的現象:深更半夜,星光慘澹,曠野中,河灘上,一前一後兩條人影。前者用秤桿挑著小孩衣褲,高喊著某兒名字,後者提一盞燭光搖曳的紙糊燈籠,隨其喊聲呼應。於是--"小連生回來吧!""噯!""小連生回來吧!""噯!"……悽厲哀傷的呼喊聲拖著餘聲迴響,在萬籟俱靜的黑夜中久久蕩漾。
這是什麼名堂?這是"喊魂",也稱"叫魂"。包括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在內,篤信人的名字具有某種超人的力量,曾是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共同觀念。在他們的認識中,姓名不僅是每個人在社會交往生活里的特稱,而且還是一個神秘的符號;人的靈魂會依附在自己的姓名上,便是這種神秘性的基本內容之一。所以,當小孩患病醫藥無治、因而被斷定是驚悸失魂(即靈魂迷失、魂不附體的意思)時,就出現了上面描寫的那一幕。當事人都確信,叫名就是叫魂,叫回來的迷失之魂將被病兒的衣褲兜起,如此一呼一應回到家裡後,馬上把衣褲給病孩穿上,再呼應一遍,靈魂就復歸原處了。這也叫"名魂相關"。
以"名魂相關"觀念為本,傳統中國姓名文化中,派生出許多習俗來。
①號名招魂:這是編入《周禮》、《儀禮》、《禮記》的儒家正宗喪葬儀典,盛行於兩周,估計起源還要早一些時間。其基本方式是:人死之後,由專事招魂的人(稱"復者")手執死者衣裳,從東面登梯走到屋頂當中,左手執衣領,右手提裳腰,向北面號呼死者名字三遍,通常是男子稱名,女子稱字。呼畢,收起衣裳降於南檐之下,事先有人在此備竹篋承接,再雙手捧篋入室,覆蓋在死者身上。這就是三號名字把死者靈魂喚回到衣裳中來、又通過覆蓋令其歸體的意思。這種號名招魂的目的,則體現了生者祈求死者復生或使其亡魂常伴自己的善良願望,和所謂"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的精神是一致的。有這么一招,亦使中國的姓名文化更富有親親友愛的人情味。
直到現在,號名仍是許多喪葬活動中的程式,雖然大多數人已不再相信亡靈可以號回了,但它確有表達生者不忍離別死者的情感的作用。
②呼名收魂:即收魂治病,惟各民族各地區表現形態不盡一致。漢族中流行執衣喊魂,南方還有端一碗水出門呼名收魂的習俗。在雲南,收魂方式是設香供祭,由巫者且歌且舞,反覆呼喚患者之名。在青海一些地方,是患者親屬用衣服包一個饃去丟魂的地方(即受驚處)喚名後,再回家來把饃給患者吃。有些少數民族中迄今還有這樣的習俗:家長帶嬰兒出門,回家時倘嬰兒正甜睡,必須在村口將其叫醒,連呼其名數聲後,才可進村,恐怕小孩的靈魂丟失在外。
③寫名通靈:一種流行全國各地的舊喪俗,除幼喪凶死者外,皆行此儀:替死者做塊木牌叫"神主"或"木主",牌上書寫死者名諱,後加"神主"兩字。習慣上,"主"字寫成"王",最後請當地名流點上一點成"主"字,俗謂"點主"或"成主"。據說"成主"後,木牌上的死者名諱便成了神靈,可供活人長期供祭了。此外,舊時中元節期間,寺廟道觀遍開道場,薦渡亡魂,許多人家用鐵模印粗紙成錢,幾十張為一束,包封后寫明已故祖先名諱,送到廟觀焚燒,也是寫名通靈一類。
④書名咒人:這是明清小說中常有描寫的害人法術:鉸個紙人或捏個面人,或扎個稻草人,把別人的姓名寫上,再插針刺箭,或埋人地下,伴以咒語,據認為這就能使被咒者生病甚至死亡。再如,把書有別人名字的紙片捏成一團丟人糞坑,在別人名字上用紅筆畫叉,以及將人名字顛倒書寫等荒誕行為,也多出於這種心態。
⑤喚名忌應:此為因"名魂相關"觀念而生出的禁忌:老輩人常叮囑小孩,夜晚無論行路在家,倘聞生疏口音呼喚自己的名字,切勿答應,怕是鬼神來勾魂。《西遊記》里,平頂山蓮花洞三個魔頭有寶貝"紫金紅葫蘆"和"羊脂玉淨瓶",只要"將底兒朝天,口兒朝地,叫一聲'孫行者!'他若應了,就已裝在裡面"。可以看成是這一風俗的藝術性描寫。
"名魂相關"之外,姓名的神秘性又體現在與擔當者個人命運的聯繫上。篤信人之吉凶禍福、壽夭貴賤等一切遭遇都由命運所注定,也曾是歷史上很多中國人的共同觀念。而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姓名中蘊藏有預示命理的信息,對這些信息的開發與利用,可能成為矯正舛命厄運或培固好命福運的條件,至少也不失其認識作用;而這種認識,又可能替人們通過取名改名等方式對命理信息加以整合或改變時,提供參考功能。
這是什麼名堂?這是"喊魂",也稱"叫魂"。包括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在內,篤信人的名字具有某種超人的力量,曾是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共同觀念。在他們的認識中,姓名不僅是每個人在社會交往生活里的特稱,而且還是一個神秘的符號;人的靈魂會依附在自己的姓名上,便是這種神秘性的基本內容之一。所以,當小孩患病醫藥無治、因而被斷定是驚悸失魂(即靈魂迷失、魂不附體的意思)時,就出現了上面描寫的那一幕。當事人都確信,叫名就是叫魂,叫回來的迷失之魂將被病兒的衣褲兜起,如此一呼一應回到家裡後,馬上把衣褲給病孩穿上,再呼應一遍,靈魂就復歸原處了。這也叫"名魂相關"。
以"名魂相關"觀念為本,傳統中國姓名文化中,派生出許多習俗來。
①號名招魂:這是編入《周禮》、《儀禮》、《禮記》的儒家正宗喪葬儀典,盛行於兩周,估計起源還要早一些時間。其基本方式是:人死之後,由專事招魂的人(稱"復者")手執死者衣裳,從東面登梯走到屋頂當中,左手執衣領,右手提裳腰,向北面號呼死者名字三遍,通常是男子稱名,女子稱字。呼畢,收起衣裳降於南檐之下,事先有人在此備竹篋承接,再雙手捧篋入室,覆蓋在死者身上。這就是三號名字把死者靈魂喚回到衣裳中來、又通過覆蓋令其歸體的意思。這種號名招魂的目的,則體現了生者祈求死者復生或使其亡魂常伴自己的善良願望,和所謂"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的精神是一致的。有這么一招,亦使中國的姓名文化更富有親親友愛的人情味。
直到現在,號名仍是許多喪葬活動中的程式,雖然大多數人已不再相信亡靈可以號回了,但它確有表達生者不忍離別死者的情感的作用。
②呼名收魂:即收魂治病,惟各民族各地區表現形態不盡一致。漢族中流行執衣喊魂,南方還有端一碗水出門呼名收魂的習俗。在雲南,收魂方式是設香供祭,由巫者且歌且舞,反覆呼喚患者之名。在青海一些地方,是患者親屬用衣服包一個饃去丟魂的地方(即受驚處)喚名後,再回家來把饃給患者吃。有些少數民族中迄今還有這樣的習俗:家長帶嬰兒出門,回家時倘嬰兒正甜睡,必須在村口將其叫醒,連呼其名數聲後,才可進村,恐怕小孩的靈魂丟失在外。
③寫名通靈:一種流行全國各地的舊喪俗,除幼喪凶死者外,皆行此儀:替死者做塊木牌叫"神主"或"木主",牌上書寫死者名諱,後加"神主"兩字。習慣上,"主"字寫成"王",最後請當地名流點上一點成"主"字,俗謂"點主"或"成主"。據說"成主"後,木牌上的死者名諱便成了神靈,可供活人長期供祭了。此外,舊時中元節期間,寺廟道觀遍開道場,薦渡亡魂,許多人家用鐵模印粗紙成錢,幾十張為一束,包封后寫明已故祖先名諱,送到廟觀焚燒,也是寫名通靈一類。
④書名咒人:這是明清小說中常有描寫的害人法術:鉸個紙人或捏個面人,或扎個稻草人,把別人的姓名寫上,再插針刺箭,或埋人地下,伴以咒語,據認為這就能使被咒者生病甚至死亡。再如,把書有別人名字的紙片捏成一團丟人糞坑,在別人名字上用紅筆畫叉,以及將人名字顛倒書寫等荒誕行為,也多出於這種心態。
⑤喚名忌應:此為因"名魂相關"觀念而生出的禁忌:老輩人常叮囑小孩,夜晚無論行路在家,倘聞生疏口音呼喚自己的名字,切勿答應,怕是鬼神來勾魂。《西遊記》里,平頂山蓮花洞三個魔頭有寶貝"紫金紅葫蘆"和"羊脂玉淨瓶",只要"將底兒朝天,口兒朝地,叫一聲'孫行者!'他若應了,就已裝在裡面"。可以看成是這一風俗的藝術性描寫。
"名魂相關"之外,姓名的神秘性又體現在與擔當者個人命運的聯繫上。篤信人之吉凶禍福、壽夭貴賤等一切遭遇都由命運所注定,也曾是歷史上很多中國人的共同觀念。而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姓名中蘊藏有預示命理的信息,對這些信息的開發與利用,可能成為矯正舛命厄運或培固好命福運的條件,至少也不失其認識作用;而這種認識,又可能替人們通過取名改名等方式對命理信息加以整合或改變時,提供參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