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箋

名箋

箋(annotation)是裁成小幅的信紙,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公元前二百多年,我國民間就有人摸索出了用植物纖維造紙的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箋
  • 外文名:annotation)
  • 方式:裁成小幅的信紙
  • 時間:公元前二百多年
簡介,種類,資質,相關詩詞,

簡介

“蜀人以麻、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楮為紙”。(宋蘇易簡《紙譜》)但這種紙很粗糙,厚薄不均勻,易損。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的質量才有了革命性的提高;由於蔡倫紙是利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廢棄物為原料的,解決了原料不足和成本高的問題,從而使紙的生產得到了推廣擴大。蔡倫以後,中國古紙生產遍及各地,品種日益繁多,各代也有不少名紙傳世,但造紙方式基本都保持了蔡倫的方式,即以樹皮為主,佐以麻頭被布等物,搗爛成漿,再用細簾撈渣,去水晾乾,然後壓平研光;只是原料和其中一些工序稍有差別,或再作二次加工。時至明清,造紙術和紙的加工技術已趨完善,紙的家庭幾乎有點“光彩奪目了”。

種類

古人好彩紙,這大概是因唐時文人雅士好作箋之風所至。我們所知道的諸如染色紙、本色及彩色漿錘紙、本色及彩色粉箋、髮箋、黃白蠟箋、油紙、本色膠礬紙、本色及彩色砑花箋、本色羅紋紙及布紋箋、泥金銀繪彩色粉箋、描金銀彩色粉蠟箋、砑花蠟紙、彩色研究蠟紙、泥金銀繪彩色金銀花粉蠟紙、彩色雲母箋、彩色研花雲母箋等等,都是集造紙工藝和藝術為一體的古紙和名箋。

資質

古紙各代資質略有差別,漢有網紙、麻紙、宣紙;唐有硬黃紙、薛濤箋,開始講究裝潢色彩;宋紙粗厚且軟熟,元紙紋細而薄;明代好宣,以安徽宣、連四紙最佳。

相關詩詞

歷代的文人墨客對紙特別敏感,詩文中每每牽涉,使得我們今天不難品到古紙味道。南唐李後主因愛澄心堂紙,特地建“澄心堂”貯紙。歐陽修以澄心堂紙贈梅堯臣,梅歡喜之餘,作詩道:“滑如春冰密如繭,把玩驚喜心徘徊”,“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餘不許市一杖;當時國何所有,帑藏空竭賬莓苔。但存圖書及此紙,聊備粗使供鸞台。”牽及紙的名家詩詞還有:
“名帖雙鉤拓硬黃。”(蘇軾)
“麥光鋪幾浮無瑕,入夜青燈照眼花。”(蘇軾)
“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李商隱)
“錦箋傳草春詞好,銀燭燒花夜枕安。”(郭鈺)
“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無名氏)
“四幅花箋碧間紅,霓裳實錄在其中。”(白居易)
“韞玉硯凹宜墨色,冷金箋滑助詩情。”(陸游)
以上詩句中的“硬黃”、“麥光”、“浣花”、“錦箋”、“花箋”、“冷金箋’都是當時的有名的古紙。
古紙中作箋的很多,這是古紙中的一大特點。箋是裁成小幅的信紙,據傳為唐代薛濤所創。薛濤是當時很有名的女才子、詩人,被稱為“工絕句,無雌聲”的“萬里橋邊女校書”。其家以浣花潭水造紙。她因常寫詩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人唱和,便專門設立了一種“短而狹,才容八行”、並印有花紋的紅色小幅詩箋。以後又發展為各色彩箋。薛濤箋的出現,對後來影響很大,既是造箋,又是造紙。不少書畫名作,皆於名箋名紙留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