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發展歷程,票價,乘車路線,社會評價,藝術團,主要演員,
發展歷程
天津“名流茶館”始建於1991年。是改革開放茶館行業復甦以來天津第一家具有傳統民俗特徵和舉辦民間演出性質的茶館。它是由中建六局安裝公司與天津表演諮詢委員會橫向聯合,在本市繁華地區開設的一處古樸、典雅的茶館,以展示津沽特色的文化娛樂場所。內有伸入式小舞台,台口為圓形,舞台旁設有展銷櫃檯,陳列傳統工藝精品、特色小吃可供觀眾欣賞選購。如今“名流茶館”分為四處經營,一處位於和平區新華路177號,營業面積約為200平方米,稱為“新華路店”;另一處位於南開區古文化街,於2007年2月開業,營業面積約為350平方米,稱為“古文化街店”;第三處位於鼓樓南街52號,營業面積為340平方米,2009年10月開業,簡稱“名流鼓樓店”。2013年7月,名流茶館第三家連鎖店多倫道店隆重開業,各級領導、相聲名家紛紛來到現場祝賀。該店位於和平區多倫道與河北路交口,簡稱“多倫道店”。
名流茶館是在老舍夫人胡絜青、吳同賓等先生的指點協助下策劃、設計的;其環境裝修沿襲中國傳統茶館風格,池子內擺放大漆方桌(現改為長條桌),靠背椅,雕梁畫柱,更有數盞宮燈懸掛。呈古色古香、典雅莊重的氛圍格局。作為天津曲藝界名流切磋交流的場所,馬三立先生題寫了“名流茶館”匾額,老舍夫人胡絜青更為名流茶館題寫“名流”二字,為茶館提升了品位。開業之初,原天津市副市長石堅給名流茶館題寫“天津名流茶館”六個字,充分說明各級政府領導對文化事業的關心和愛護。駱玉笙、馬三立、尚長榮、蘇文茂、王毓寶、關學曾、魏文亮、田立禾、楊少華、郭德綱等曲藝界名流均在此登台獻藝。
名流茶館始終把“弘揚民族藝術、保護傳統文化”作為己任,秉承“科學發展、文化創新、誠信為本、文明服務”之理念。為搞活天津演出市場,培養欣賞傳統文化藝術的觀眾群,滿足民眾日益豐富的業餘文化娛樂需求集對外宣傳,展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等諸多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名流茶館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將相聲重新引進的茶館,為相聲回歸小劇場開闢了先河。名流茶館亦是天津目前演藝茶館行業中唯一連鎖經營的茶館,共有四家分號,且日平均接待本鄉及外地觀眾千餘人次,成為天津傳統文化藝術的展示視窗,被譽為“天津新文化品牌”。又於2010年10月成功入選國家文化部、國家旅遊局評選的《國家重點文化旅遊演出項目名錄》,成為天津至今唯一一個國家級重點文化旅遊演出品牌,是天津演藝茶館中唯一一個被市旅遊局定位涉外旅遊演出場所的茶館;也是中國目前第一個自主籌資打造體驗式“能說會唱”的民營立體演藝的茶館。
從2005年至今,名流茶館走出了一條自我積累、自我發展、連鎖經營、不推明星、只推品牌的經營之路,並始終把振興民族文化、傳播優秀民族藝術受惠大眾的文化經營理念作為企業的靈魂。相聲、鼓曲、戲曲等傳統藝術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也為助推天津特色文化游作出了積極的影響。
名流茶館的宗旨一貫是:滿足人民文化娛樂需求,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面向大眾,為觀眾提供低消費、高質量藝術享受的文化娛樂場所;弘揚民族文化,為演出團體提供展示藝術、培養演員的陣地。經營的方向以相聲為主。同時匯集京、評、梆子藝術門類;以低票價廣納觀眾,茶館為觀眾提供細緻周到的服務,演員為觀眾奉獻精彩藝術。“名流茶館”已走過近20個春夏秋冬,而值得慶幸的是在各級領導及朋友們的關心支持下,“名流茶館”更是以其經營活躍,特色鮮明.文化檔次高的特點成為了天津津味文化陣地的代表,被人稱為天津茶館文化的“旗艦”,天津新文化品牌。
票價
40元、50元、100元、120元
乘車路線
34路、610路、611路、693路、840路、849路、954路等
社會評價
相聲泰斗馬三立去世後,中央電視台要拍一部關於馬老的紀錄片,其子馬志明說:“我哪也不去,就到名流茶館。第一,這個園子的招牌是老爺子寫的;第二,在名流茶館的舞台,我們演員不掉價兒。”央視《藝術人生》節目組拍曲藝專題的時候也選中了名流茶館。
2006年,姜昆帶著全國各大媒體記者到天津考察曲藝市場,站在名流茶館的舞台上說:“相聲就應該這樣低票價高水準,為全國人民服務。”
一些準備參加全國相聲大賽的演員,參賽之前都要到名流茶館來“壓活”,因為天津的相聲觀眾特別專業,這裡的觀眾認可,才能去參賽。郭德綱在北京成名之前到名流茶館來說過三次相聲,觀眾反應特別熱烈,每次都要返場再說幾小段才行。可那時他在北京還處在無人喝彩的低谷,他夫人王惠也在這唱過大鼓,名流茶館確實名不虛傳。
藝術團
簡介
天津市名流茶館藝術團成立於2000年,先後成立過越劇團、鼓曲團、京劇團,並於2009年3月又成立天津名流茶館相聲藝術團。名流茶館為適應廣大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娛樂需求,率先在天津演藝茶館行業中成立的第一支具有較高藝術素養和演藝水平的民營職業相聲團隊。
目前該團共有相聲、快板書等演員70餘人,且形成老中青梯次型演員陣容結構,並提出以“中年為主、老年為輔、培養青年”的隊伍建設方針,逐步形成“老有所養、中有所為、少有所成”的內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