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名揚四海/中華歷史賢臣系列
-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 頁數:242頁
- 開本:16
- 作者:姜正成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570643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姜正成主編的《名揚四海(鄭和)》為“中華歷史賢臣”系列叢書之一。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最高潮,成果輝煌,影響深遠。鄭和遠航是古代傳統的一次歷史性總結,同時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地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該書向讀者詳細展現其七下西洋的光輝歷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朝代更迭百姓苦,戰亂被擄遭宮刑
簪纓世家,鐘鳴鼎食
懵懂少年,海外之夢
戰亂被擄,慘遭宮刑
第二章 燕王府邸任親隨,南征北戰立奇功
北伐歷練,受益匪淺
初露鋒芒,燕王器重
靖難之役,立下奇功
第三章 奉旨遠航樹國威,首下西洋平安歸
成祖改弦,樹立威信
海上探險,領命籌備
奉旨遠航,樹立國威
協戰占城,威懾安南
喋血爪哇,蕩平海盜
錫蘭探寶,收穫頗豐
古里立碑,平安歸來
第四章 懷柔遠人皆歸附,二下西洋施仁政
途徑占城,爪哇催金
淳泥來使,兩國交好
出使錫蘭,虔誠禮佛
出使暹羅,造訪真臘
第五章 揚帆遠航常遇險,三下西洋清航道
再訪占城,國王臣服
前往暹羅,追捕逃犯
建立基地,使團來朝
島嶼采香,意外收穫
錫蘭之戰,鄭和大捷
第六章 籌備休整再出海,四下西洋抵非洲
衣錦還鄉,拜祭亡父
長期休整,認真籌備
奉祀天妃,修建行宮
解決爭端,“諸番鎮服”
扇形遠航,殊途同歸
史無先例,到達非洲
返航回國,麻林獻獸
第七章 萬國賓服龍心悅,五下西洋耀國威
萬國來朝,修繕神宮
護使歸國,柯枝封王
蘇祿來華,東王病逝
各國使臣,進獻珍禽
第八章 護送來使返國都,六下西洋通貿易
護送來使,朝廷踐行
和平外交,海外貿易
遠赴舊港,成祖駕崩
第九章 南京守備不得志,七下西洋魂歸海
漫長等待,望眼欲穿
南京守備,功績卓著
再下西洋,終於成行
祭拜天妃,立下豐碑
訪問暹羅,平息爭端
走人天方,終於圓夢
返航途中,病逝他鄉
第十章 海上絲路成壯舉,功垂千秋澤後世
海上絲路,達到高潮
航海技術,空前高超
寶船配備,豪華壯觀
和平之旅,大同世界
華僑神明,影響深遠
名垂青史,恩澤後世
第一章 朝代更迭百姓苦,戰亂被擄遭宮刑
簪纓世家,鐘鳴鼎食
懵懂少年,海外之夢
戰亂被擄,慘遭宮刑
第二章 燕王府邸任親隨,南征北戰立奇功
北伐歷練,受益匪淺
初露鋒芒,燕王器重
靖難之役,立下奇功
第三章 奉旨遠航樹國威,首下西洋平安歸
成祖改弦,樹立威信
海上探險,領命籌備
奉旨遠航,樹立國威
協戰占城,威懾安南
喋血爪哇,蕩平海盜
錫蘭探寶,收穫頗豐
古里立碑,平安歸來
第四章 懷柔遠人皆歸附,二下西洋施仁政
途徑占城,爪哇催金
淳泥來使,兩國交好
出使錫蘭,虔誠禮佛
出使暹羅,造訪真臘
第五章 揚帆遠航常遇險,三下西洋清航道
再訪占城,國王臣服
前往暹羅,追捕逃犯
建立基地,使團來朝
島嶼采香,意外收穫
錫蘭之戰,鄭和大捷
第六章 籌備休整再出海,四下西洋抵非洲
衣錦還鄉,拜祭亡父
長期休整,認真籌備
奉祀天妃,修建行宮
解決爭端,“諸番鎮服”
扇形遠航,殊途同歸
史無先例,到達非洲
返航回國,麻林獻獸
第七章 萬國賓服龍心悅,五下西洋耀國威
萬國來朝,修繕神宮
護使歸國,柯枝封王
蘇祿來華,東王病逝
各國使臣,進獻珍禽
第八章 護送來使返國都,六下西洋通貿易
護送來使,朝廷踐行
和平外交,海外貿易
遠赴舊港,成祖駕崩
第九章 南京守備不得志,七下西洋魂歸海
漫長等待,望眼欲穿
南京守備,功績卓著
再下西洋,終於成行
祭拜天妃,立下豐碑
訪問暹羅,平息爭端
走人天方,終於圓夢
返航途中,病逝他鄉
第十章 海上絲路成壯舉,功垂千秋澤後世
海上絲路,達到高潮
航海技術,空前高超
寶船配備,豪華壯觀
和平之旅,大同世界
華僑神明,影響深遠
名垂青史,恩澤後世
文摘
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有一個四季如春、風光秀麗的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上有一個美麗的大湖——滇池,它的面積約310.235平方公里,號稱“五百里滇池”,被譽為“高原明珠”。在古代,煙波浩渺的滇池面積比今天還要大得多,兩岸山嶺綿延,森林茂密,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滇池水面遼闊,是20多條河流的匯合之處,盛產各種魚類,還為人們提供了航行和灌溉的便利,加上這裡氣候溫和,冬天不冷,夏無酷暑,沿湖周圍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很早以來便是人煙稠密的富庶之地。明朝的時候,在滇池南岸的昆陽州(現在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好地方。
洪武四年(1371),馬三保誕生在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戶回族家庭里。
他本姓馬,名和,小名叫三保(也有一種說法是叫三寶)。
馬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很有聲望的人,馬和的父親因為去麥加朝覲過,人們都尊敬地稱他為“馬哈只”。
馬和的父親身材魁偉,性情耿直,見到不公平的事總是挺身而出,對那些橫行鄉里、欺凌窮人的人當面訓斥,為受壓迫的人伸張正義。他又是位樂善好施的人,對貧苦無依的鄉親,尤其是無兒無女的孤苦老人,只要自己家裡還有一口吃的,他就毫不猶豫地周濟窮人。遇到災荒的年月,他更是想方設法為饑寒交迫的災民提供幫助,使他們擺脫困境。他的行為,受到鄉親們的尊敬。
馬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虔誠的穆斯林,他們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一樣,都把朝拜麥加聖地作為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位於阿拉伯半島西部,霏近紅海西岸,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北部,也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那裡有世界著名的麥加大清真寺以及一座名為“克爾白”也稱為“天房”的石殿。穆斯林做禮拜的時候,都要面向麥加大清真寺的“天房”。一千多年來,它一直是世界各地穆斯林的朝覲中心,朝覲過麥加的穆斯林可以獲得“哈只”(意思是朝覲的人)的尊稱。
馬和的父親和爺爺都被人尊稱“哈只”,這說明他們都是到過麥加朝覲的伊斯蘭教徒。
馬和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四個妹妹。母親娘家姓溫,是個賢惠勤勞的婦人。
馬和年幼的時候,在家中院子裡的豆棚瓜架下,經常聽父親談起赴麥加朝覲的旅行經歷,是馬和最高興的事。
今天是一個好日子——馬和父親從遠方歸來的日子。這天,母親溫氏早早兒在院子裡擺上一張小方桌,沏上一壺自家種的新茶,孩子們都各自搬著小板凳,圍坐在父親身旁。
四季如春的雲南是溫暖而充滿生機的,月亮升起來了,在院子裡灑下銀輝。幾棵高大的山茶花綻開紅艷艷的花蕾,在月光下顯得格外嫵媚。從滇池吹過來和煦的春風,送來陣陣山茶花的濃郁芳香。院牆後面的樹林裡鳥也歇息了,偶爾聽見一聲聲撲棱翅膀的響動。有時還能聽見滇池裡傳來一聲聲撲騰的聲音,那是湖裡的大魚在嬉戲……
這是個寧靜而溫馨的春天的夜晚,父親坐在藤椅上,喝上一口香噴噴的茶水,便開始講起漫長旅途的許多新奇有趣的故事了。
馬和那時還小,是個活潑好動、坐不住的小傢伙,可是一聽父親講故事,立刻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瞪大兩隻眼睛,兩手托腮,安安靜靜地偎依在母親身旁。
父親的故事真是幾天幾夜也講不完。父親先從他準備乾糧說起。 麥加和雲南之間相隔千山萬水,路途遙遠,所以光是乾糧就要準備一年的,帶上幾匹馬,馱著糧食、茶和炊具,翻山越嶺,要走上幾個月,十分艱苦。從雲南到麥加大都是先走陸路,那時交通不便,各地的物資運輸,尤其是茶葉、鹽等物資,靠的是馬幫在崇山峻岭中跋涉。趕馬幫的商人對各地交通很熟悉,也知道哪條路安全,沿途哪裡有投宿的地方。於是他們這些去麥加朝覲的穆斯林,常常和馬幫結伴而行。
當他們離開滇池往南走,天氣越來越熱,穿行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之中,路途更加艱險。有時傾盆大雨幾天幾夜下個不停,一個個淋得渾身滴水。有時急流奔騰的峽谷攔住去路,只好迂迴前進,尋找能穿過急流的藤橋或溜索。最危險的還是當時叫“瘴氣”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有的同伴就是被這種疾病奪走了生命。
P005-007
洪武四年(1371),馬三保誕生在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戶回族家庭里。
他本姓馬,名和,小名叫三保(也有一種說法是叫三寶)。
馬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很有聲望的人,馬和的父親因為去麥加朝覲過,人們都尊敬地稱他為“馬哈只”。
馬和的父親身材魁偉,性情耿直,見到不公平的事總是挺身而出,對那些橫行鄉里、欺凌窮人的人當面訓斥,為受壓迫的人伸張正義。他又是位樂善好施的人,對貧苦無依的鄉親,尤其是無兒無女的孤苦老人,只要自己家裡還有一口吃的,他就毫不猶豫地周濟窮人。遇到災荒的年月,他更是想方設法為饑寒交迫的災民提供幫助,使他們擺脫困境。他的行為,受到鄉親們的尊敬。
馬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虔誠的穆斯林,他們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一樣,都把朝拜麥加聖地作為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位於阿拉伯半島西部,霏近紅海西岸,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北部,也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那裡有世界著名的麥加大清真寺以及一座名為“克爾白”也稱為“天房”的石殿。穆斯林做禮拜的時候,都要面向麥加大清真寺的“天房”。一千多年來,它一直是世界各地穆斯林的朝覲中心,朝覲過麥加的穆斯林可以獲得“哈只”(意思是朝覲的人)的尊稱。
馬和的父親和爺爺都被人尊稱“哈只”,這說明他們都是到過麥加朝覲的伊斯蘭教徒。
馬和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四個妹妹。母親娘家姓溫,是個賢惠勤勞的婦人。
馬和年幼的時候,在家中院子裡的豆棚瓜架下,經常聽父親談起赴麥加朝覲的旅行經歷,是馬和最高興的事。
今天是一個好日子——馬和父親從遠方歸來的日子。這天,母親溫氏早早兒在院子裡擺上一張小方桌,沏上一壺自家種的新茶,孩子們都各自搬著小板凳,圍坐在父親身旁。
四季如春的雲南是溫暖而充滿生機的,月亮升起來了,在院子裡灑下銀輝。幾棵高大的山茶花綻開紅艷艷的花蕾,在月光下顯得格外嫵媚。從滇池吹過來和煦的春風,送來陣陣山茶花的濃郁芳香。院牆後面的樹林裡鳥也歇息了,偶爾聽見一聲聲撲棱翅膀的響動。有時還能聽見滇池裡傳來一聲聲撲騰的聲音,那是湖裡的大魚在嬉戲……
這是個寧靜而溫馨的春天的夜晚,父親坐在藤椅上,喝上一口香噴噴的茶水,便開始講起漫長旅途的許多新奇有趣的故事了。
馬和那時還小,是個活潑好動、坐不住的小傢伙,可是一聽父親講故事,立刻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瞪大兩隻眼睛,兩手托腮,安安靜靜地偎依在母親身旁。
父親的故事真是幾天幾夜也講不完。父親先從他準備乾糧說起。 麥加和雲南之間相隔千山萬水,路途遙遠,所以光是乾糧就要準備一年的,帶上幾匹馬,馱著糧食、茶和炊具,翻山越嶺,要走上幾個月,十分艱苦。從雲南到麥加大都是先走陸路,那時交通不便,各地的物資運輸,尤其是茶葉、鹽等物資,靠的是馬幫在崇山峻岭中跋涉。趕馬幫的商人對各地交通很熟悉,也知道哪條路安全,沿途哪裡有投宿的地方。於是他們這些去麥加朝覲的穆斯林,常常和馬幫結伴而行。
當他們離開滇池往南走,天氣越來越熱,穿行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之中,路途更加艱險。有時傾盆大雨幾天幾夜下個不停,一個個淋得渾身滴水。有時急流奔騰的峽谷攔住去路,只好迂迴前進,尋找能穿過急流的藤橋或溜索。最危險的還是當時叫“瘴氣”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有的同伴就是被這種疾病奪走了生命。
P005-007
序言
縱觀中國的歷史長河,一代盛世往往多出現在新王朝建立的初期。明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個重要的朝代,在它的建國之初,也曾出現過一度輝煌的時期。但是,一個朝代的輝煌離不開英明的君主與成就輝煌歷史的時代巨人。在明朝,就曾出現了一個時代巨人——鄭和。
本書的主人公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出生於雲南府昆陽州,他原姓馬,名和,小名三保(也做三寶),回族人。鄭和的家世顯赫,曾經是“簪纓世家”、“鐘鳴鼎食”的顯赫家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的宋朝,後來成了元朝的貴族,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祖父和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
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的天下基本已定,元梁王偏安雲南,也不足為慮。可是,對一個帝王來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朱元璋終於還是對雲南放心不下。終於,下令大將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侯沐英為副將軍率大軍征討雲南。其實,朱元璋也曾運用和平的手段進行招安,並且進行了兩次招安。但是,元梁王鐵了心就是不願意歸降。於是,朱元璋就率兵征討,元梁王懸樑自盡,妻子、兒女投了滇池。
從古至今,反正只要是朝代更迭,災難最深重的永遠是黎民百姓。馬和的家族是元朝貴族,自然就是明王朝的敵人。小馬和就是在這次戰亂中被明軍擄到了軍中,並且身遭宮刑,成了一名小宦童。他的父親也在痛失愛子、戰亂中受驚嚇的情況下而病倒了,不久便死去了。
公元1390年,20歲左右的馬和由於常年在軍營中受到歷練,已經初露鋒芒,終於被慧眼識英才的燕王朱棣看中,並留在身邊做了親隨。公元建文元年(1399),“靖難之役”爆發了,燕王朱棣率兵進攻南京,馬和在這次戰役中英勇無敵,立下了赫赫戰功。燕王朱棣稱帝後,為表彰馬和,賜姓“鄭”,“馬和”從此成了“鄭和”。
永樂三年(1405)六月,鄭和率領寶船隊第一次下西洋,先後到達呂宋、蘇祿、淳泥、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等國。鄭和下西洋,是秉承明成祖朱棣“懷柔遠人”的政策,宣揚大明國威,招撫各國諸侯,舉行冊封一時,賞賜各國財物,以加強中國和海外各國的關係。1407年冬天,鄭和奉命第二次下西洋。這次航行是緊接著第一次回國之後馬上起程的。這次航行所到之處,基本上與第一次相同。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是緊接著第二次歸來之後開始的,在1409年起航。1413年,明成祖又下達了第四次下西洋的命令。鄭和這次出使,除了重複前三次出使的航程以外,還訪問了西亞及非洲各國。又經過兩年準備,第五次下西洋在1417年秋天開始了。1421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又開始了。此次的航程同第五次下西洋一樣遙遠,主要任務是將前來中國的各國使臣送回國,對沿途經過的國家又一次進行友好訪問,並進行商業貿易。宣德五年(1430),鄭和又開始了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從1405年到1433年,總計28年時間,先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他們建立聯繫,發展貿易,加強了明朝與世界的聯繫。1433年,鄭和在古里去世。
鄭和七下西洋,雖然給當時的明王朝帶來了一定的財政困難,但是,鄭和下西洋卻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因為他比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第一次出航早87年,比新航路開闢者達·伽馬的第一次出航早92年,比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早114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不論是規模之大,人數之多,還是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都是古今所無的。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最高潮,成果輝煌,影響深遠。鄭和遠航是古代傳統的一次歷史性總結,同時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地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鄭和是中國航海第一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第一人。鄭和屬於中國,鄭和也屬於世界!
本書的主人公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出生於雲南府昆陽州,他原姓馬,名和,小名三保(也做三寶),回族人。鄭和的家世顯赫,曾經是“簪纓世家”、“鐘鳴鼎食”的顯赫家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的宋朝,後來成了元朝的貴族,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祖父和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
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的天下基本已定,元梁王偏安雲南,也不足為慮。可是,對一個帝王來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朱元璋終於還是對雲南放心不下。終於,下令大將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侯沐英為副將軍率大軍征討雲南。其實,朱元璋也曾運用和平的手段進行招安,並且進行了兩次招安。但是,元梁王鐵了心就是不願意歸降。於是,朱元璋就率兵征討,元梁王懸樑自盡,妻子、兒女投了滇池。
從古至今,反正只要是朝代更迭,災難最深重的永遠是黎民百姓。馬和的家族是元朝貴族,自然就是明王朝的敵人。小馬和就是在這次戰亂中被明軍擄到了軍中,並且身遭宮刑,成了一名小宦童。他的父親也在痛失愛子、戰亂中受驚嚇的情況下而病倒了,不久便死去了。
公元1390年,20歲左右的馬和由於常年在軍營中受到歷練,已經初露鋒芒,終於被慧眼識英才的燕王朱棣看中,並留在身邊做了親隨。公元建文元年(1399),“靖難之役”爆發了,燕王朱棣率兵進攻南京,馬和在這次戰役中英勇無敵,立下了赫赫戰功。燕王朱棣稱帝後,為表彰馬和,賜姓“鄭”,“馬和”從此成了“鄭和”。
永樂三年(1405)六月,鄭和率領寶船隊第一次下西洋,先後到達呂宋、蘇祿、淳泥、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等國。鄭和下西洋,是秉承明成祖朱棣“懷柔遠人”的政策,宣揚大明國威,招撫各國諸侯,舉行冊封一時,賞賜各國財物,以加強中國和海外各國的關係。1407年冬天,鄭和奉命第二次下西洋。這次航行是緊接著第一次回國之後馬上起程的。這次航行所到之處,基本上與第一次相同。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是緊接著第二次歸來之後開始的,在1409年起航。1413年,明成祖又下達了第四次下西洋的命令。鄭和這次出使,除了重複前三次出使的航程以外,還訪問了西亞及非洲各國。又經過兩年準備,第五次下西洋在1417年秋天開始了。1421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又開始了。此次的航程同第五次下西洋一樣遙遠,主要任務是將前來中國的各國使臣送回國,對沿途經過的國家又一次進行友好訪問,並進行商業貿易。宣德五年(1430),鄭和又開始了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從1405年到1433年,總計28年時間,先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他們建立聯繫,發展貿易,加強了明朝與世界的聯繫。1433年,鄭和在古里去世。
鄭和七下西洋,雖然給當時的明王朝帶來了一定的財政困難,但是,鄭和下西洋卻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因為他比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第一次出航早87年,比新航路開闢者達·伽馬的第一次出航早92年,比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早114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不論是規模之大,人數之多,還是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都是古今所無的。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最高潮,成果輝煌,影響深遠。鄭和遠航是古代傳統的一次歷史性總結,同時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地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鄭和是中國航海第一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第一人。鄭和屬於中國,鄭和也屬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