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名譯:貝殼

名作名譯:貝殼

《名作名譯:貝殼》是據蘇聯作家出版社列寧格勒分社1973年出版的曼德爾施塔姆的《詩集》選譯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名作名譯:貝殼
  • 作者: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128頁
  • 開本:32
  • 定價:13.00
  • 外文名:Shell
  • 譯者:智量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6065183, 9787536065185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名作名譯:貝殼》是經典的詩譯範本。曼德爾施塔姆是俄羅斯白銀時代最卓越的天才詩人。他的詩形式嚴謹,格律嚴整,優雅的古典韻味中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文明氣息和深刻的道德意識,並具有強烈的悲劇意味。智量的譯本語言優雅,節奏分明,讀之朗朗上口,再現曼德爾施塔姆俄語原詩中深厚、細膩的感情,與原著形神俱備。

作者簡介

作者:(俄羅斯)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 譯者:智量

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俄羅斯白銀時代最卓越的詩人之一,他曾加入以古米廖夫為核心的阿克梅派。早期的作品受法國象徵主義影響,後轉向新古典主義,並漸漸形成自己詩歌特有的風格:形式嚴謹,格律嚴整,優雅的古典韻味中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文明氣息和深刻的道德意識,並具有強烈的悲劇意味。著有詩集《石頭》、《悲傷》和散文集《時代的喧囂》、《亞美尼亞旅行記》、《第四散文》等。另有大量寫於流放地沃羅涅什的詩歌在他死後多年出版。

圖書目錄

“一枚果實從枝頭脫落……”
“你從半明半暗的廳堂里突然跳出……”
“金箔閃閃發光……”
“我唯讀一些孩子們的書……”
“比白淨的更白淨……”
“細細的雲煙在細細地消亡……”
“憂傷的叢林被繡在天上……”
“無需講任何話語……”
“肉體給了我——我拿它怎樣處理?……”
“一縷輕煙在凜凜的大氣中隨風消散……”
Silentium
“風帆把靈敏的聽覺繃緊……”
“恰似突如其來的雲朵……”
“我從苦難和粘澀的深潭中出世……”
“樹葉兒同情的沙沙聲響……”
“從今以後啊,我只把……”
“沉悶的暮色遮沒了我的床榻……”
“隨著隆隆雷聲和閃閃電光……”
“馬兒慢騰騰地向前跑……”
“貧窮的光邁著冷冷的腳步……”
“陰沉的空氣,悶濕而囂雜……”
“樹葉兒在枝頭驚慌地喘息……”
“為什麼靈魂這般興奮,不得安閒……”
貝殼
“把一根根細細的、細細的絲……”
“啊,蒼天,蒼天,我定會把你夢見……”
“我善於讓我自己的靈魂……”
“請別問我:你自己知道……”
“我在我自己心中蛇一樣藏躲……”
“蜻蜓迅猛地上下翻飛……”
“我冷得渾身顫抖……”
“我恨這種星之光……”
“你的形象,飄浮不定,令人痛苦……”
“不是,不是月亮,不是它照耀著我……”
徒步者
賭場
金幣
新教徒
聖索菲亞大教堂
“一千條泉水匯成的溪流——……”
老人
彼得堡的詩
“Hier stehe ich——Ich kann nicht anders…”
“……街頭夜行的姑娘多么大膽……”
“安靜的城郊,管院子的人……”
“小酒店裡,一個強盜幫……”
“麵包有毒,空氣也不乾淨……”
短歌
美國酒吧
“輕浮的生活使我們變得瘋狂……”
“賤民們入睡了!廣場裸露出拱形的大口……”
董貝父子
“瓦爾基利亞女神在飛翔,琴弦在歌唱……”
“月亮上寸草不生……”
“半側著身子,心貼著憂怨……”
“馬掌踢踢踏踏,反覆嘮叨……”
“半圓形的柱廊突向廣場……”
拐棍
“可憐的一群,奔跑著,像一隻只羊……”
“既不要勝利,也不要戰爭……”
蘭斯與科隆
歐羅巴
“我枯燥的生活……”
“星期二到星期六之間……”
“他們走向山岡,心中憤憤不平……”
皇宮廣場
“所有溫情的教堂都在用自己的聲音……”
“噢,在黑色的克里姆林廣場……”
“不知在涅瓦河岸的什麼地方……”
“水晶般清澈的深淵中,四壁多么陡峭……”
“真可惜呢,現在是冬季……”
“我希望我能夠為你服務……”
演員和工人
“夜晚,在庭院裡,我在擦洗——……”
“寒風在山上啼囀……”
“好像一團麵粉在發酵……”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辰……”
“我順手搭起一架木梯……”
“輕風給我們帶來慰藉……”
莫斯科的小雨
世紀
“不啊,我反正從來都不是個同時代人……”
“今天夜晚,決不是騙人……”
“生活沉沒了,像天邊的閃光……”
亞美尼亞(之一)
亞美尼亞(之二)
亞美尼亞(之三)
“咱倆坐在廚房間……”
“Ma voix aigre et fausse…”P.Verlain
“我要當家長還不知哪一天……”
“什麼樣的夏天!韃靼人的……”
“別再垂頭喪氣,把稿紙塞進書桌……”
“喔,我們本喜歡隱瞞真情……”
“我應該活著,雖然我兩次死亡……”
“把蜻蜓給丘特切夫……”
“是的,我躺在地上,雙唇微微發顫……”
“我現在面對嚴寒,毫無畏懼……”
“我在天堂迷了路——我該怎么辦……”
“我在天堂迷了路——我該怎么辦……”
“噢,我多么希望……”

序言

奧·曼德爾施塔姆作為一個“阿克梅派”,執著地在詩中追求著美。他的詩格律嚴謹,韻腳清晰,節奏分明,讀來朗朗上口,僅在語言音響的聽覺感受中,便有一種直透心脾的效果。他用詞詭譎,聯想奇特,思路逶迤,這使他的詩有時給人以朦朧感。但反覆品味之後,你往往還是能夠把捉住詩人在他的時間和空間中所特有的某些傾向、觀念和情緒。無論你與他產生共鳴與否,他的詩在你心中反正會刻留下自己的痕跡。
在奧·曼德爾施塔姆那些迅速的聯想、奇異的比喻、奔放的自我抒發中,我們看見一位在藝術的天空中縱情馳騁韻幻想家,而在他那些有關宇宙、世界、時代、祖國、人民、戰爭、和平……的思考中,我們也看見,他的天馬行空的幻想和夢境,和他生存在其中的現實聯繫得十分緊密。他的詩中有純屬個人抒情的篇章(比如《貝殼》,那種愛的情意傳達得細膩、綿密),但是不多。他大量的作品都包含關於社會人生的更大的思索。他心頭所懷的,是一種馬雅可夫斯基所謂的“巨大的愛”。他寫道:
“而我,把未來的世界擁在心中,我竟把無用的‘我’全然忘懷。”
這是一種多么寬闊的胸襟。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一時期的眾多俄國詩人中,奧·曼德爾施塔姆以其藝術與思想上的這一特點而異於他人。他對自己俄羅斯祖國的感情尤其深沉。他有這樣的詩句:
“我愛我這片可憐的土地,因為別的土地我沒有見過。”
“我又發出對冷漠的祖國的責難,
……
請允許我、允許我不再愛你!”
每一個了解俄國那段歷史的讀者都會了解:作為一個俄羅斯詩人,在那滿目瘡痍的時代,懷有這些矛盾又痛苦的複雜感情的詩人,都有一顆對他的祖國和人民的忠實的心。
奧·曼德爾施塔姆精神上的探索起於十月革命前。我們可以從他的詩中找到這種探索的軌跡。他曾經非常苦悶,掙扎著在生活中求取自己和祖國人民的解放,他幻想自己飛出了現實的自己,沐浴閃電,呼喚雷雨,但卻因此丟失了自己的棲身的窩巢;他找不到一個可以讓自己暢懷去愛的地方,他“活躍的思想之箭”不知射向何方;他想到過皈依宗教(“一枚十字架、一條神秘的路,或許,是我們珍愛的東西”),但是他又坦率地告訴讀者:“上帝——我錯了,脫口而出,我心裡原本並不是想這樣說。”他感到革命風暴的來臨(“處處都是隱而不見的哀傷,連瓦罐兒里也藏匿著烈火”),但是他又找不到自己堅實的立足點,他內心痛苦,步履艱難,道路曲折。十月革命後,他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曾經積極參加建設,甚至一個時期放棄寫作而投身於基層工作。他有時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工人在他嚴肅的面具之下,隱藏著未來世界的崇高溫情”),知道工人和知識分子在革命中的一致性(“藝術家和工人說同一句話;確實,我們的真理是一個”)。但他又始終不能和新生活水乳交融,直到他去世前一年(1937),他仍在苦悶地追求一種“逝去的光”,幻想由此而“飛往無我之境”。奧·曼德爾施塔姆的一生,是探索、追求的一生,他在“我”與“非我”中痛苦地掙扎,他作品中一再表現的“無我”和“忘我”的情懷實質上仍只是一種“有我”之境和自我中心意識的偽裝,而他自己卻真誠地看不見這層偽裝,這大約便是他的悲劇所在,也是他作為那個過渡性歷史時代一種類型的代表者的特點。他既是古米廖夫、庫茲明、戈羅傑斯基等人的密友,也是勃洛克、馬雅可夫斯基的同道。他是矛盾的、複雜的,但是可以理解、值得理解的,而且,他擁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他是應該被我們研究與介紹的世界文學史上一個有才氣的作家。我們可以結合自己民族與時代的特徵和需要來適當地接受他的詩歌,接受這份屬於全人類的文學遺產。
曼德爾施塔姆的全名是奧西普·埃米里耶維奇·曼德爾施塔姆。1881年1月15日生於彼得堡一個小商人的家裡,中學時代受到泰尼舍夫學校校長、一位二流象徵派詩人弗拉基米爾·吉比烏斯的影響開始寫詩。1907-1910年去歐洲學習;掌握了德語、英語和法語。1911年入彼得堡大學歷史哲學系。同時開始與庫茲明、戈羅傑茨基、古米廖夫等俄國後象徵派作家交往。這時,阿克梅派從原先的象徵派作家群中形成,核心人物便是曼德爾施塔姆和古米廖夫、戈羅傑茨基,阿赫馬托娃、納爾布特等。曼德爾施塔姆一生共出過六本詩集,第一本《石》於1913年出版。其中表現了他對世界政治局勢的關注。他的作品的強烈的現實感和社會性,與阿克梅派的其他作家的唯美風格很不相同。
十月革命後,在高爾基的關懷下,他於1920年返回彼得堡,住進政府安排的作家公寓。他的居室中空無所有,過著一種不受任何物質條件約束的生活。後來一個時期,他任性漂移、隨遇而安.在莫斯科,第比里斯、羅斯托夫等城市都住過,好像一個流浪漢。20年代,他的創作達到高峰,1922年出版詩集《特里斯梯亞》,1923年出版詩集《第二本書》,1928年出版《詩選》,並有許多文論與詩論發表,1928年匯集出版的《論詩》是其中一部分文章。同時他也寫政論、紀實文學、名人採訪等,還曾嘗試寫兒童詩歌。
曼德爾施塔姆為新時代所做的大量的工作中,還包括他的翻譯工作。他譯過許多歐洲各國當時的進步作品和古典作品,譯過巴比塞,也譯過彼特拉克。他譯風謹嚴,尊重原作,反對所謂“自由翻譯”。
1933年,他寫出著名論文《談但丁》,論文於1967年,即他死後三十年,在蘇聯發表。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他本人詩歌觀點的概括和總結,他在詩歌理論上的探索與他在創作實踐上所做的探索是密切呼應的。
30年代初開始,他與當時蘇聯文壇相處不恰,受到指責,而從他這一時期的遺稿中可以看出,詩人內心在進行著真誠痛苦的探索與追求,他對祖國人民是忠貞的。當時許多作家境況與他相似,勃洛克、阿赫馬托娃、帕斯捷爾納克都是這樣。然而,在外表上,曼德爾施塔姆這時游離於文壇之外.連1934年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也沒有能夠參加。1935年,他移居沃龍涅什城,遂脫離文壇,只偶爾為當地報紙寫點短文。1937年輟筆,1938年死去。
我是初次接觸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也是第一次選譯他的詩。我不敢保證這裡譯出的詩全都是他作品中最上乘的。因為有些詩我自己沒有很好地讀懂,便沒有去譯,有些本來應該譯出,但是太長,不符合這個小集子的要求;而有些又很可能是由於我個人的偏愛才譯出的,好在這只是曼德爾施塔姆詩歌的第一個中譯本,我希望今後還會有新的譯本出現。
按照我對譯詩的看法和做法,我在翻譯過程中力求譯作與原作神形兼似。我主張翻譯工作者應嚴格以原作為界限,“畫地為牢”,自己創造能力的發揮,要儘可能不越出原作這“雷池”一步。而在“尊重原作”這個範圍內,譯者當然是有充分的施展才能的天地的。這是翻譯工作的自由的限度。在這次翻譯中,我儘可能按照這樣的原則辦事。除內容涵義和思想上對原作的忠實傳達之外,在韻腳和節奏上也力求保持原作特點,至於做得如何,那只有請讀者品評和指教了。
這是一個百首短詩集,我譯了90多首,其他幾首是盧永兄在編輯過程中補譯的,特此致謝。
本詩集是據蘇聯作家出版社列寧格勒分社1973年出版的曼德爾施塔姆的《詩集》選譯的。
智量
1989年8月,蘇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